一
杭州地界產(chǎn)不少茶,最有名氣的當屬“西湖龍井”。
作為中國十大名茶之首,“西湖龍井”素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而著稱,被譽為綠茶中的極品。
都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其實,改成“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茶”也絲毫不為過。杭州茶博園的專家告訴我,“西湖龍井”所以口感獨特,與產(chǎn)地的氣候、光照、土壤、水源大有關(guān)系。
獅子峰、龍井、梅家塢一帶,地勢北高南低,加之周圍山巒重疊,林木蔥郁,既能阻擋北方寒流,又能截住南方暖流。谷地里溪流縱橫,泉水泠泠,經(jīng)陽光照射,水汽蒸騰,在茶區(qū)上空常年凝聚成一片云霧。
對茶葉生長來說,這片云霧很重要:陽光直曬,口感就有些“暴”;完全沒有陽光,則不利于茶樹生長,即使勉勉強強長出了葉片,質(zhì)地也太“懦” ,經(jīng)不起一泡。而這一帶的云霧,不薄不厚,不淡不濃,可謂恰恰好!
好的茶田,必須通風。風也很有講究:直來直去的風,太尖厲,嫩葉經(jīng)不起蹂躪,葉片還沒有舒展開來,汁液已損失了很多,做成的茶口感就會太“燥”。需要的是那種不徐不急緩緩吹來的風。獅子峰、龍井、梅家塢一帶的茶田,大多團拱在“畚箕狀”的谷地里,沿畚箕口扶搖而上的氣流,大都具有這種特點。
而且,這種氣流在爬坡過程中往往因地勢增高,遇冷凝霜。如此,便賦予茶田獨特的小氣候:無霜期短,空氣濕度大,冬季低溫時間長,直射的藍紫光較少。
這種獨特的氣候,有利于植物中氨基酸等氮化合物的形成和積累。
無獨有偶,造物主對這里的土壤也特別垂青:九溪十八澗帶來許多礦物質(zhì),所以無論是山坡還是洼地,土壤中均富含茶樹生長所需的鉀、鎂等元素。
種種因素疊加,為茶葉生產(chǎn)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千百年來,為了使龍井茶更具特色,茶農(nóng)在種植方法上也進行了探索:茶田四周遍植香樟,茶畦之間插種桂樹,于是,春日香樟花的清幽、秋日桂花的馥郁,便都一股腦兒浸入了茶樹的每一片葉片。
你想一想,這樣的茶葉泡出的茶湯,味道能差?
正宗的龍井茶,茶形似碗釘,色翠似糙米,滋甘似鮮醇,回味似蘭香??傊宓驼{(diào),又不失優(yōu)雅。1963年4月,毛澤東同志在杭州劉莊品了龍井茶后曾感慨:“龍井茶,虎跑水,天下一絕?!?/p>
龍井村,是九溪十八澗的源頭,也是獅峰龍井茶的主產(chǎn)區(qū)。喝茶講究的人,常這么說,“獅、龍、云、虎,獅為首”。
也許是因為喝茶道行不深,我覺得口感都差不多。
獅峰龍井,所以名氣大一點,應該與那個愛玩的乾隆有點關(guān)系。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到龍井村獅峰山下的胡公廟游玩,見此處,山巒起伏,溪澗清冽,煙嵐繚繞,滿目翠微,他流連忘返。這時,看到遠處綠油油的茶田里,幾個穿著鮮艷衣裙的女子正在采茶,猶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畫(這幾個采茶女子,是不是杭州知府安排的,就不可知了)。乾隆來了興致,踱進田里煞有介事地采了一番。
皇上采的茶,隨扈官員豈敢怠慢!馬上找來當?shù)刈詈玫牟鑾煟某春?,請皇上帶回。返京后,一次太后小恙,乾隆前去探視,交待把帶回的龍井茶請?zhí)笃穱L。
太后品后,免不了夸上幾句。乾隆為了取悅太后,隨即傳令,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后。
茶葉有多種人體需要的營養(yǎng)成分。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說,美國哈佛的研究機構(gòu)多年研究發(fā)現(xiàn),綠茶對各種癌癥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包括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和結(jié)腸癌。
文章言之鑿鑿:綠茶對腫瘤的化學預防作用主要歸因于多酚類化合物。
我不懂化學,綠茶有沒有抗癌作用,不敢妄言。但喝茶對身體有好處,對于經(jīng)常喝茶的我來說,深有體會。
二
全國各地,都有各自的茶文化。杭州的茶文化有自己濃郁的地域文化特點。
明代錢塘人、著名戲劇家高濂在他所著的《四時幽賞錄》里,把“虎跑泉試新茶”作為四十八種幽賞之一:
西湖之泉,以虎跑為最;兩山之茶,以龍井為佳。谷雨前采茶旋焙,時激虎跑泉烹享,香清味冽,涼沁詩脾。每春當高臥山中,沉酣新茗一月。
其實,杭州人喝茶,何止“沉酣一月”。
喝茶,是杭州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杭州人喜歡戶外喝茶,一年四季,只要天氣晴好,杭州的茶室、農(nóng)家樂門前的空地上,都會支起一張張茶桌,坐滿一個個茶客。桌上其實很簡單,或一碟花生、或一碟瓜子、或一碟茴香豆、或一碟干筍絲,杭州人能悠篤篤地泡上半天、甚至一天。
這些喝茶的所在,收費大多不貴,一般工薪階層都能消費得起。
春日、秋日,是杭州的旅游高峰期。要想喝茶,就要早點預定了,從早到晚,很少見到有哪張桌子空過。
聽本單位一個老員工講,老底子杭州人很會生活,即使在物質(zhì)很不豐盈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杭州人也不忘春日里去踏青、秋日里去登高。用玻璃瓶灌些茶水,買兩根蔥包燴或者幾塊定勝糕,一家人坐在湖畔,自在地享受旖旎風光。
杭州人有句口頭禪,叫“小落胃”。我曾問過許多老底子杭州人,這句話究竟是什么意思?解釋不太統(tǒng)一,大體的意思是:小小的滿足。
其實,“小落胃”有大智慧。生活的要義,不管說得多么的高大上,究其本質(zhì),不就是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嘛。也許杭州的老百姓,才真正參透了生活的真諦。
品茶,一半是品茶味,一半是品美景。美味、美景俱佳,才可能有好心情,也才能品出醇厚悠長的味道來。
現(xiàn)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如果來個親眷或是多年不見的老同學,大可以請他們到西湖邊的茶樓去品茶。這些茶樓大多臨湖,窗含西湖瀲滟波,目盡環(huán)湖眾山翠,室內(nèi)檀香氤氳,有樂師持琵琶或古琴輕攏慢捻,韻味自然不俗。很給你撐面子呢。
茶博館、湖畔居、理安寺等都是品茶的好去處。
理安寺,古稱“涌泉禪院”,因內(nèi)有與虎跑泉齊名的 “法雨泉”而得名。這個寺躲在西湖群山的褶皺里。寺前一條小溪,終年碧水清清。水不深,水底游魚、小蝦清晰可見。周圍是一望無際的楠木林。
杭州人很少來這里。許多人甚至不知道山里有這樣一個所在。游客更是鮮有人涉足。
據(jù)載,五代時,高僧伏虎志逢禪師曾棲居于此地。吳越王為之建寺。
因為有山和林的阻隔,連風也刮不到這里。所以,這里一天到晚,靜得出奇。能聽到的,除了鳥叫聲,就是法雨泉的“叮咚”聲。
法雨泉,緊貼石壁,上覆石亭,靠石壁那面呈半弧形凹陷進石壁里。泉水不是從地里涌出,而是自巖隙里汩汩滲出,不時冒出一串串水泡。
壁頂匯聚的水汽,集聚到一定程度便“叮咚”跌入水中。因為安靜的緣故,“叮咚”聲如同被麥克風放大了一般,脆生生的,非常悅耳。
石亭朝外一面的石柱上,鐫刻一副楹聯(lián)“碧螺澄法雨,綠樹蔭清泉”。只有置身泉邊,才能領(lǐng)略到此中的妙意。
這是一處冷泉,非常清冽。連泉底的細沙都看得清清楚楚。我曾經(jīng)試過水溫,砭人肌骨。坐在泉旁,向泉的半邊,涼嗖嗖的。泉邊有個平臺可放兩三張桌子,夏天在這里喝茶,不用吹風扇,絕不會出一滴汗。
因為水溫低的緣故,夏天快正午的時候,泉四周水霧蒙蒙。冬日的早晚,外界氣溫低,這里亦是水霧蒙蒙。那種水霧,由水面翻卷著往上蒸騰,仿佛有一種巨大的力量在鼓搗著什么,給人一種神秘感。
古人有詩贊曰:“曉為云氣夕為嵐,石上飛泉松下庵。欹枕欲眠驚未得,恍疑秋雨落澄潭?!?/p>
清代俞樾在其《春在堂隨筆》一書中寫道:“寺僧導觀法雨泉,清瑩可愛。中有泉龍,不過二寸,而有四足,具五爪?!?/p>
其實,是俞老先生缺乏科學知識了。據(jù)考證,所謂的“泉龍”,是兩棲類蠑螈的一種。這種珍稀古生物活化石,現(xiàn)在已不多見。我去理安寺喝茶,每次都瞪大眼睛尋找,一次也沒有看到。
理安寺喝茶,價格比較公道:我第一次去時(大約是2008年前后),按人收費,每人10元。一壺茶,一盤吊瓜子,一盤花生米,你盡可以慢慢坐品。喝多久都行,沒人催問。如果你想在這里留餐,也可以,兩菜一湯,25元。
這里禮拜天也鮮有人來,所以采訪歸來,我經(jīng)常攜筆記本電腦來這里寫稿。有時候,一寫就是一整天。
現(xiàn)在喝茶是不是漲價了?我不知道。
三
喝茶的地方,要論名氣,恐怕當屬“滿隴桂雨”了。
當代文學大家胡適、徐志摩、郁達夫、巴金等名人筆下,都寫過這里。1937年春,周恩來與蔣介石還在這里舉行過國共第二次合作的高層會談。
滿覺隴,又稱滿隴,是西湖南岸的一個小村落。村落夾峙于南高峰與白鶴峰之間的谷地里。一條石板路沿山勢逶迤而下,房舍分布在石板路兩邊。因古時此地建有滿覺院而得名。
這里滿山滿坡,房前屋后,溪邊道旁,田畔兩側(cè),清一色種滿了桂樹。
最初的桂樹,大約由寺僧所植。后來,附近的村民祖祖輩輩都以種植桂樹為生。史料記載:唐代起,桂樹已蔚為壯觀。又經(jīng)千年積累,這里的桂樹便綿延成林海,沿著谷地,逶逶迤迤、密密匝匝達數(shù)公里。
有資料說,這里目前已有上萬棵桂樹。
金秋時節(jié),瓊枝捧蕊,珠英吐芳,萬樹競開。這里的空氣、草木、房舍、甚至塵埃,都被香氣浸透了。
因為桂樹的品種不一樣,一樹丹桂一樹紅,一樹金貴一樹黃,一樹銀桂一樹白。紅、黃、白攢集在一個谷地里,隨風蕩漾開去,那是一種什么陣勢?
花,有開必有落。桂花花期不長,未幾,便落英繽紛,密如雨珠。人行桂樹叢中,頭上、身上、甚至鼻尖上、眉毛上,旋即都掛滿了桂花,如同沐浴了一場豪華的“桂雨”。
地面剛剛掃過,這不,也就剛過了幾分鐘,又鋪上了厚厚的一層。所以,稱“滿隴桂雨”,應該是很恰切的。
舊時杭州有“絕艷三雪”之說:“西溪的蘆花,名之秋雪;靈峰的梅花,名之香雪;而滿覺隴的桂花,名之金雪?!?/p>
這樣的盛景,明代人高濂的《四時幽賞錄》里自然不會落下。在“秋時幽賞”里,他專門寫了“滿家弄看桂花”:
“桂花最盛處唯南山、龍井為多,而地名滿家弄者,其林若墉櫛。一村以市花為業(yè),各省取給于此。秋時,策騫入山看花,從數(shù)里外便觸清馥。入徑,珠英瓊樹,香滿空山,快賞幽深,恍入靈鷲金粟世界”。
高濂不愧是養(yǎng)生達人,很懂得怎樣享受:
就龍井汲水煮茶,更得僧廚山蔬野蔌作供,對仙友大嚼,令人五內(nèi)芬馥。歸攜數(shù)枝,作齋頭伴寢,心清神逸,雖夢中之我,尚在花境。舊聞仙桂生自月中,果否?若向托根廣寒,必憑云梯,天路可折,何為常被平地竊去?疑哉!
無論是花開時分,還是花落那剎,在桂花樹下喝茶,都是一種無與倫比的享受:裹著濃濃的香風,桌幾是香的,椅子是香的,杯盤是香的,茶水是香的,鄰座的那個人是香的——不,所有的人都是香的……就這還不夠,香味,還肆無忌憚地往鼻腔里鉆;桂花,爭先恐后地往茶杯里跳。別再猶豫了,你就連桂花一起痛快地喝下吧。
近些年,杭州旅游業(yè)如火如荼。為了延長花期,科研部門對桂樹進行了品種改良,這里花已謝,那廂花方開,花期,期期艾艾、陸陸續(xù)續(xù)可以延長一個多月。村民們,家家戶戶院落里都擺滿了茶桌。
桂花可嗅,亦可食。于是,杭州的茶食糕點,便和桂花攀上了關(guān)系。在滿覺隴喝茶,佐茶的,少不了桂花糖、桂花糕、桂花瓜子。有的熱心店家,還會殷勤地為你奉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桂花圓子羹。
我曾向滿覺隴一位九旬老翁請教過桂花糖的制作方式。初始,老先生王顧左右而言他。熟了,才透了點玄機:桂花將謝時,在桂樹下,鋪一張大被單,然后爇香熏撩。隨著香煙繚繞,桂花便紛紛墜落到被單上。
“就這么簡單?”我緊追不放,趕緊又奉上一支煙。
老先生過足了煙癮,這才又透了一點秘訣:香,離花的距離一定要掌握好。約三寸許,不可太近,也不可太遠。太近,破壞了桂花香味;太遠,不利于桂花墜落。香的質(zhì)地,最好是柏香而不是檀香——檀香太沖。香的形態(tài),最好是塔香而不是線香。用塔香,是為了更好地控制香與花的距離。
桂花采下后,在背陽處陰干,放進大木桶里,撒上厚厚一層白糖,然后用厚布把桶蓋扎緊——一定要密不透風。一屑屑空隙都不能留!這樣經(jīng)過半個多月發(fā)酵,糖分會漸漸融進桂花里,待糖化完了桂花變成了紅褐色,便可以貯藏起來。
這種桂花糖,放多久都不會壞。無論是做糕餅,還是圓子羹,都是絕好的配料。老人神秘地說:“過去,滿覺隴許多人家就是靠賣桂花糖發(fā)了家?!?/p>
老先生還告訴,采桂花,千萬勿用棍敲。早落的桂花,質(zhì)量很難保證。
這個道理容易明白:就像瓜農(nóng)為了搶市場,瓜還未熟就摘了下來,口感能好嘛!
我把老先生的商業(yè)秘密透露了出去,老先生不會怪罪我吧?
四
喝茶地點,如果你不追名氣,可選的地方那就多了。
杭州周邊的村莊,幾乎家家種龍井茶,戶戶開農(nóng)家樂。龍門坎、龍井、靈隱、翁家山、楊梅嶺、梅家塢、外桐塢、葉埠橋、慈母橋等等,都是喝茶的好去處。
這里的農(nóng)家樂,就開在茶田邊上。有的家庭,甚至用木棧道把茶桌擺進了茶田里。
眼前的情形是怎樣的呢?你且瞧:
那伴著山勢蜿蜒起伏的茶垅,宛若大自然畫出的綠色五線譜,而戴著斗笠的采茶姑娘就像是一個個躍動的音符。如果你有音樂細胞,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譜出樂章。
周大風先生那首著名的《采茶舞曲》,或許就是觸景生情創(chuàng)作的吧:
溪水清清溪水長
溪水兩岸,好呀么好風光
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
妹妹呀,你東山西山采茶忙
插秧插得喜洋洋
采茶采得心花放
插得秧來勻又快呀
采得茶來滿山香
你追我趕不怕累呀
敢與老天爭春光
…………
周大風先生是一位深受大眾喜愛的音樂家,生前創(chuàng)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這首《采茶舞曲》,至今仍傳唱不衰。
這首歌曲,原本是周先生為越劇現(xiàn)代戲《雨前曲》譜寫的主題歌。歌詞清新活潑,曲調(diào)富于江南地方特色。
這首歌,凝聚著周恩來總理的心血呢。
1958年9月的一天晚上,周總理和鄧穎超同志在北京長安劇場觀看《雨前曲》后,來到后臺與演員暢談。周總理高度評價了這首主題歌,同時也建議:“有兩句歌詞能否改一下,‘插秧插到大天亮,采茶采到月兒上,插秧不能插到大天亮,這樣人家第二天怎么干活啊?采茶也不能采到月兒上,露水茶是不香的?!?/p>
遵照周總理的囑托,周大風回到杭州后就到梅家塢茶鄉(xiāng)體驗生活??山g盡腦汁,也想不出更好的詞句。
幾年后的一天,周大風正在茶園勞動,一輛轎車停在了身邊,走下來的竟是周總理。周總理和藹地問他,詞改好沒有。
周大風只好實話實說。
總理沉吟了一下說:“你看,改成‘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如何?”
一位日理萬機的總理,一直惦記著一個普通的文藝工作者和一首歌曲。真是令人感喟!
從中體現(xiàn)的是,人民總理時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在總理的眼里,人民利益沒有小事??!
五
說到喝茶,想起了蘇東坡和茶的一個典故:
一次,蘇軾游莫干山,來到山腰一座寺觀。和尚見來人衣著簡樸,冷冷應酬道:“坐!”擺擺頭對小沙彌吩咐道:“茶!”
蘇軾落座。同和尚閑談幾句,和尚見來人出語不凡,馬上請?zhí)K軾入大殿,擺下椅子說:“請坐!”又吩咐小沙彌:“敬茶!”
蘇軾繼續(xù)與和尚閑聊。蘇學士那是什么學問呀!妙語連珠,金句滔滔,驚得和尚暗叫不好——今天碰到高人了!他趕緊問:“施主尊姓大名?”
蘇軾捻須一笑:“小官乃杭州通判蘇子瞻?!焙蜕羞B忙起身,請?zhí)K軾進入一間靜雅的客廳,恭敬地說:“請上座!”又吩咐小沙彌:“敬香茶!”
和尚低聲下氣地請?zhí)K軾題字留念。蘇軾寫下了一副對聯(lián):“坐請坐請上座,茶上茶上好茶?!?/p>
“茶、上茶、上好茶”,喝出的是:世態(tài)炎涼!
就喝茶的境界來說,確實有層次之分。竊以為,可依次分為:喝茶、品茶、聽茶。
一提喝茶,映入腦際的是“牛飲狀”——奔波得累了、渴了,嗓子直冒煙,端起粗瓷大碗,一頓猛灌。末了,用手背狠勁一抹嘴巴。
品茶,則是擎著龍泉青瓷小杯,輕輕呷上一小口,慢慢咽下,然后,閉著眼睛細細回甘。
而聽茶,則到更高境界了。
龍井村位于西湖風景名勝區(qū)的西南,通往村口的路上,有一個廊亭,上書:龍井聽茶。
我第一次路過時,不覺莞爾:茶是用耳朵喝的嗎?聽茶,噱頭罷了!
可回去細細一想,擊掌贊嘆:妙極了!一個“聽”字,境界全出。
宋人羅大經(jīng)《茶聲》寫道:
松風檜雨到來初,
急引銅瓶離竹爐。
待得聲聞俱寂后,
一甌春雪勝醍醐。
這首詩,敘述的是煮茶的全過程,很淺顯,細品卻余味無窮:你瞧,茶聲初起,若松檜林中刮過一陣勁風,灑下一場急雨。主人迅捷地把煮茶的銅瓶拿離爐火正旺的竹爐。待到聲音靜寂下來后,掀開瓶蓋,只見一甌子春雪般的茶湯冒著濃濃香味撲鼻而來。主人不由得嘆道:“哇,真好聞,比醍醐的味道還好啊!”
聽,是指用耳朵接受聲音。按照《說文》的解釋,本字從旟,(tǐng)聲,即耳有所得。
要想耳有所得,那就必須用心去感知。
而用心去感知,這茶,也就有了境界。
如同“美人莫憑欄,憑欄山水寒”一樣,聽茶,首先得有閑適的心情,躁急不得,太高興、太悲戚也都不行。
只有心無俗事,意無雜念,蕩去了胸中塊壘,遠離了塵世紛爭,面前只有茶時,你才能和茶喁喁對話。只有這時,才有興致“掃將新雪及時烹”,才能體會到“茶煙輕飏落花風”“從來佳茗似佳人”的妙趣??吹侥廴~在水中翻滾,你會頷首一笑,“狀似鳳頭戲碧波?!保ǘ皇俏樽玉氵^昭關(guān)——“心中好似滾油煎”)
聽茶,得有一定的閱歷 。蔣捷那首《虞美人·聽雨》寫得真好: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的確,不同的年紀,對人生的體悟是不一樣的。聽茶,實則聽的是人生、聽的是閱歷、聽的是學識、聽的是好惡、聽的是境界、聽的是過往的一切一切。
稚童,一張白紙,再好的茶,能聽出味嗎?不可能!
聽茶,得有合適的場合:
寒夜客來茶當酒,
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聽茶,如同飲酒一樣,得有知己:
一槍茶,
二旗茶。
休獻機心名利家。無眠為作差。
無為茶。自然茶。
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加。
聽茶,得有合適的時間?!鞍埿毙虚e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忙得鬼吹火似的,頭湯還沒有泡成,就要去簽一筆大單,能聽出味嗎?
或者身居敘利亞、阿富汗那樣的國度,耳畔炮聲隆隆,空中子彈亂飛,你得時不時窺著窗外的動靜,縱有好茶,安能聽乎?
聽茶,得有合適的條件。首先茶不能太差:
雨前雖好但嫌新,
火氣未除莫接唇。
藏得深紅三倍價,
家家賣弄隔年陳。
聽茶,茶器也得講究,“泉甘器潔天色好,坐中揀擇客亦嘉”? “活水還需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 ?“素瓷傳靜夜,芳氣清閑軒”。
聽茶,得有一定的知識儲備。聽茶,一定意義上講,就是聽文化?!跋闳~,嫩芽。慕詩客,愛僧家”。
有了知識的儲備,才能有詩意的回甘,“煥如積雪,煜若春敷”“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只有到了這時,這茶,也才能“聽”出功效來: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茶,一旦到了“聽”的境界,已經(jīng)不是單純滿足口腹之欲了,正如黃庭堅云:“味濃香永。醉鄉(xiāng)路,成佳境。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p>
是啊,此時已由“形而下”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層面。聽出了人生的感悟,聽出了做人的道理……
飲茶,如果到了“聽”的境界,才算真正品出了味道……
勞罕,本名王慧敏。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高級記者,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作品《心無百姓莫為官》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特別獎。
責任編輯? ? 袁姣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