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月
這兩天,“陳凱歌舉報吐槽自己的UP主”的話題,引發(fā)熱議。
多位UP主(視頻博主)稱其收到來自陳凱歌團隊的投訴,陳凱歌授權的律所則發(fā)布聲明回應稱,投訴未針對相關用戶對陳凱歌導演作品的評價內容,而是針對人身攻擊言論。這也引發(fā)了新一輪“公眾人物對批評的容忍邊界”的討論。
從UP主吐槽視頻看,主要針對陳凱歌在某綜藝節(jié)目的表現(xiàn)進行創(chuàng)作,其中有人吐槽其“雙標”,還有人說“陳凱歌和郭敬明,原來是同一類人”。其中也有些情緒化措辭,如“原形畢露”“道貌岸然的偽君子”等。
吐槽是個體權利,但投訴也是,當權利跟權利“狹路相逢”,難免會引發(fā)是非層面與邊界問題的爭議。那么,陳凱歌作為公眾人物,是該對批評無條件容忍,還是選擇性容忍?批評的內容,是否構成容忍與否的依據(jù)?這其實就是把“公眾人物對監(jiān)督的容忍義務”與“社會批評的邊界”放在同個鏡框內審視。
“陳凱歌”們確有比普通人更高的容忍義務,但并不代表他們就該容忍所有批評尤其是人身攻擊。按陳凱歌方面的說法,他們并非“凡是負面的都投訴”,而是投訴人身攻擊。對某些搞人身攻擊者而言,被投訴后,也該反躬自?。赫斉u有邊界,人身攻擊不可取。
現(xiàn)實中,出于流量需要,部分UP主會使用吸引人眼球的標題,包括情緒濃度過大的詞匯。但吐槽是門高級“手藝”,當其“升格”為攻擊,就得承受被投訴或起訴侵權的風險。鑒于此,不宜簡單將陳凱歌投訴UP主視為“玻璃心”。
事實上,真正的問題在于,誰擁有對“人身攻擊”的定義權?正當批評與人身攻擊的界限,并不總是涇渭分明,最終解釋權只能歸平臺或法院。陳凱歌的投訴或起訴,本質上仍在“用法律途徑維護權利”范疇,相關事由是否合理,還得由平臺或法院來判定。
早些年,陳凱歌與胡戈因《一個饅頭引發(fā)的血案》起糾紛,如今又因投訴UP主再起糾紛。但如其律師團隊所說,當年是版權問題,這次是人身攻擊問題。將其混為一談地評論陳凱歌,未必正確,更合理的或許是讓法律的歸法律。
因此,我們要支持正當批評,也該理性看待陳凱歌的“不包容”,只要他不包容的是人身攻擊或侵權表達。
(摘自《新京報》2021年1月8日)
【網友跟評】
@黃平律師:文藝評論應做到對事不對人。如果吐槽的言論中,使用了侮辱的語言或虛構了事實,則涉嫌侵犯名譽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