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沛
過去一段時間里,美國及西方一些媒體對于中國的攻擊和妖魔化愈演愈烈。面對這種咄咄逼人的傲慢,國內(nèi)各界予以了有力的澄清和反擊。然而,這種對中國的抹黑和片面報道在西方輿論圈中仍在持續(xù),在這種緊張的應激陷阱之中如何來講述中國故事?最近兩個月,離開西雙版納保護區(qū)的15頭野生亞洲象,從另一個角度提供了契機。
無論是亞洲象還是非洲象,都有遷移的特性。因為遷移有助于尋找新的覓食地和資源,有助于大象種群間的基因交流。而人類在社會和經(jīng)濟生活發(fā)展中,與動物的生活棲息和遷徙有時會產(chǎn)生這樣或那樣的利益交叉,如何保護野生動物的繁衍生息,實現(xiàn)它們與人類的和諧共存,成了一個世界性的課題。
過去兩個月來,這群野生象一路向北行進了數(shù)百公里,沿途各地都為它們提前備好了食物,云南省有關(guān)部門出動了一支由360人、76輛汽車和9架無人機組成的工作隊,而且無人機還配備了夜間觀察的紅外設(shè)備。這一細致且人性化的做法,吸引了全球媒體的目光,盡管對于“大象旅行團”的報道中存在關(guān)于野生象棲息地被破壞這樣的質(zhì)疑,但多家外媒都正面評價中國在環(huán)保方面的努力與成就,外國的網(wǎng)友們也點贊中國動物管理部門如此有耐心地對待這些大象,而不是直接麻醉送往目的地。
那么,為什么這些可愛的大象可以沖破這些固有的偏見,讓一些外國媒體做出了更真實、立體、全面的報道呢?
首先,愛護環(huán)境、保護動物對于中國和西方國家來說,都是主流價值觀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而且,西方國家和民眾也關(guān)心中國如何處理這個問題,以便借鑒經(jīng)驗。因此,未來在這個重疊共識之上,中外還有更多合作的可能。
其次,云南方面處理大象遷徙的過程中,不僅政府的組織和調(diào)度科學有效,還有市民、村民們對于大象友好且好奇的態(tài)度,在總體上形成了一種合力,為很多外國民眾真正打開了一種不同于他們平常通過外媒報道所了解或所想象的中國風貌:更溫和、更耐心。收視率升高,外國的商業(yè)媒體也會持續(xù)跟進報道。
最重要的,可能也是最直觀的一點,就是這些大象太可愛了?!懊任幕迸d起于20世紀70年代的日本,而在過去十年里,萌文化像野火一樣在中國迅速蔓延開來。用那些可愛的動物照片做成的賣萌表情包,幾乎是社交媒體交流的硬核成分,這次偶然的機會使得這群野象也加入“萌文化”的家族。這種“萌文化”極大緩解了社會中的沖突和緊張,可愛的野象一下子突破了一些西方媒體和民眾的心理隔閡,化解了中西之間的應激反應。
其實,外媒對于中國的報道體量之大也猶如大象,我們在遭受無端攻擊和蓄意抹黑時當然需要正面交鋒。同時,在有些時候,也需要通過靈活引導的方式在有共識的領(lǐng)域推進中西的交流,以更自然、更具有人性化的議題方式來塑造可愛的中國形象。
當然,可愛也是建立在可信的基礎(chǔ)之上。西方媒體雖然對此事的報道正面效應更多了,但始終伴隨著固有的對社會問題的關(guān)注,例如這群大象為什么離開它們的棲息地,居民財物受到大象破壞后是否得到了政府賠償,大象又將最終去向何方。全面真實展現(xiàn)這個故事,才能讓一些伺機歪曲的西方媒體無機可乘,進而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p>
(作者是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