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清艷,段明君,簡薇,阮熙,羅微,彭靜
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指60歲及以上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這是該疾病中的一個特殊群體,我國老年精神分裂癥患病率為9.88‰[1]。老年患者常常有較多的合并癥,治療時易出現(xiàn)藥物相互作用;另外,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注意、記憶、執(zhí)行功能也均受到損害[2],社會功能明顯下降。過去幾十年,在精神科臨床工作中,很多醫(yī)生重視陽性癥狀的消除,常常以沖動傷人與自傷的控制、幻覺妄想的消失為主要治療目標,而忽略社會功能的恢復(fù)。但是,社會功能差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復(fù)發(fā)風險明顯增加,無法回歸社會,甚至也無法回歸家庭,生活質(zhì)量很差,給患者、家庭及社會都帶來了嚴重負擔[3-4]。隨著時代發(fā)展及治療進步,改善患者的社會功能已經(jīng)成為重要治療目標。帕利哌酮緩釋片是一種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很少經(jīng)肝臟代謝,藥物相互作用少,安全性好。該藥能夠明顯改善普通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5],但探討帕利哌酮緩釋片對老年精神分裂癥社會功能改善情況等的研究很少。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帕利哌酮組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利培酮組,安全性也更好[6]。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本研究比較分析這兩種藥物對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及其藥物滿意度,現(xiàn)將該研究結(jié)果具體報告如下。
1.1 對象 為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我院門診及住院部患者。入組標準:①年齡60~80歲;②符合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4版(DSM-IV)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③治療前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分≥60分。排除標準:①有嚴重沖動或自傷者;②軀體疾病嚴重或血糖不穩(wěn)定的糖尿病患者。終止或退出標準:①病情有惡化,需要變更抗精神病藥或需要電療者;②治療中出現(xiàn)不能耐受的藥物不良反應(yīng)者;③依從性差,未能按醫(yī)囑服藥者。共入組患者107例,隨機分為兩組。帕利哌酮組:54例,平均年齡(65.56±4.71)歲;女37例,男17例。利培酮組:53例,平均年齡(66.55±4.75)歲;女35例,男18例。兩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t=0.983,P=0.328;χ2=0.075,P=0.784)。入組患者與其監(jiān)護人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帕利哌酮組采用帕利哌酮緩釋片口服,1次/d,早餐后服用,首次劑量為3~6 mg,之后據(jù)病情逐漸加量至6~12 mg/d。利培酮組采用利培酮片口服,1~2次/d,首次劑量為0.5 mg/d,據(jù)病情逐漸加量至3~6 mg/d。治療周期均為180 d。在治療期間,可使用苯海索對抗錐體外系反應(yīng),也可合并鎮(zhèn)靜催眠藥,禁止合用電休克治療或者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藥。
1.2.2 評估工具 患者社會功能評定工具采用個人與社會功能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PSP), PSP有4個維度。維度:a-社會中有用的活動,包括工作和學(xué)習(xí);b-個人和社會的關(guān)系;c-自我照料;d-干擾和攻擊行為??偡直环譃?個等級:0~30分表示功能極差;31~70分表示有不同程度的殘疾;71~100分表示社會功能僅有輕度問題或基本沒有問題[7]。對藥物滿意度評定采用藥物滿意度問卷(medication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MSQ)。MSQ共分為7級評定,其中總滿意數(shù)為極其滿意、非常滿意及有些滿意的總和。量表測評一致性檢驗Kappa系數(shù)>0.8。
2.1 兩組治療前后PSP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在研究終點時PSP評分明顯高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01)。兩組在基線時PSP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治療后帕利哌酮組PSP評分明顯高于利培酮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01)。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PSP評分比較分析
2.2 兩組在不同時點的藥物日均劑量 帕利哌酮緩釋片起始劑量均值為(3.76±1.39)mg,治療180 d時均值為(7.72±2.23)mg。從12周至180 d期間,劑量變化不明顯,總體趨勢為劑量有所減少。見表2。
表2 兩組在不同時點藥物的平均劑量
2.3 兩組藥物滿意度比較分析 研究終點時,帕利哌酮組非常滿意者人數(shù)較利培酮組更高(P<0.05);利培酮組一般者高于帕利哌酮組(P=0.001);兩組中極其不滿意者均為0例。帕利哌酮組總滿意例數(shù)38例(70.4%),利培酮組21例(39.6%),組間總滿意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χ2=10.223,P=0.001)。見表3。
改善社會功能是我國最新精神分裂癥防治指南中一個重要治療目標[8]。帕利哌酮緩釋片治療普通精神分裂癥患者后其社會功能得到明顯改善[5,9],但老年患者服用帕利哌酮后社會能改善情況及藥物滿意度的研究很少[10]。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帕利哌酮緩釋片治療老年精神分裂癥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社會功能,與治療普通精神分裂癥人群或慢性精神分裂癥人群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5,11-12]。與利培酮片相比,帕利哌酮緩釋片改善社會功能的效果更好,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1)。2015年P(guān)eng[13]報道帕利哌酮緩釋片治療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時社會功能的改善和利培酮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與本研究結(jié)果不一致。該研究帕利哌酮組樣本量為30例,明顯少于本研究(54例);另外該研究觀察時間僅為84 d,明顯短于本研究(180 d);這些均可能是與本研究產(chǎn)生差異的原因。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帕利哌酮組藥物滿意度顯著高于利培酮組(P<0.01)。一個在21個國家160個長達6個月的多中心研究發(fā)現(xiàn),使用利培酮長效針劑后效果不好的普通精神分裂癥患者換為帕利哌酮長效針劑后,其療效、主觀幸福感與藥物滿意度均明顯提高[14]。本次老年人群使用藥物均是片劑,但藥物滿意度調(diào)查結(jié)果與其相似,猜測帕利哌酮藥物滿意度高與其能更好改善患者的社會功能密切相關(guān)。
帕利哌酮是利培酮的活性代謝產(chǎn)物,與利培酮相比,其結(jié)構(gòu)上多了一個羥基。帕利哌酮既阻斷多巴胺(D2)與5-羥色胺(5-HT)2A受體,同時還明顯作用于 5-HT7、α2、D3受體,從而可改善患者的睡眠、情感與認知功能。另外,帕利哌酮緩釋片因其有獨特的OROS技術(shù),故血藥濃度沒有明顯的波峰波谷現(xiàn)象,持續(xù)平穩(wěn),故錐體外系不良反應(yīng)較利培酮少,從而對老年患者吞咽功能及活動能力影響更小。以上藥物作用機制及藥代動力學(xué)特點也支持帕利哌酮可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社會功能,藥物滿意度更高。本研究還顯示,帕利哌酮組首次劑量均值為(3.76±1.39)mg,180 d時均值為(7.72±2.23)mg。普通精神分裂癥的起始劑量通常為6 mg,6個月內(nèi)的維持劑量通常為9~12 mg[15],因此本研究提示老年患者起始劑量與維持劑量均較普通精神分裂癥更小。
綜上所述,帕利哌酮緩釋片與利培酮片均可改善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但是前者改善社會功能更明顯,藥物滿意度更高,故帕利哌酮緩釋片可以作為一個治療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較理想的藥物選擇。本研究局限為總的樣本量仍然偏小,未進行首發(fā)與復(fù)發(fā)患者的分層分析等,希望以后有多中心、大樣本及分層分析等研究來進一步驗證本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