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晉華
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位于四川廣漢的三星堆遺址,繼1986年一、二號坑考古出土眾多文物后,今年三月底開始的新一輪考古,引發(fā)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無論是格外厚重的金面具殘片,還是造型奇異的人體青銅器,無論是高大炫目的青銅神樹,還是刻有精美云雷紋的象牙制品,幾百件重要文物的出土震撼著世人,驚艷了時光溫柔了歲月,讓人眼界大開!作為長江文明之源、連接世界之窗、文化創(chuàng)意之魂,三星堆代表的古蜀文明神秘而獨特,魅力閃耀奪目,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跡”。
三星堆遺址地處四川歷史文化名城廣漢城西鴨子河畔,因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黃土堆而得名“三星堆”,博物館位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星堆遺址東北角,現有一號館(古蜀文明館)與二號館(青銅館)對外開放。步入博物館園區(qū)內,湖光島影,古樹奇葩,四時風物,盡收眼底,優(yōu)雅的環(huán)境中,博物館主體建筑融在其間。三星堆博物館的外形很是奇特,遠看是一座古祭臺狀,建筑外形勾連文物特點,造型藝術結合史跡地貌,相映成趣的神韻,融原始意味與現代氣息為一體,加上館院內的標志牌指示卡、門柱石座等裝飾性附屬設施中處處可見三星堆文物元素造型,歷史文化的厚重與現代休閑的輕松巧妙融匯,古文明的優(yōu)雅與大自然的撫慰渾然一體,無言地展現著三星堆文化的蒼古雄渾與三星堆文明的博大精深。
踏入博物館內,欣賞一件件神秘精美的古蜀文化遺物,我的認知每一秒都在刷新,視覺每一刻在震撼。在中國浩如煙海蔚為壯觀的文物群體中,三星堆文物可謂是兼具歷史學術、科學文化與藝術價值為一體,且最富觀賞性的文物群體之一,在這批古蜀秘寶中,以流光溢彩金杖為代表的金器,以滿飾圖案的邊璋為代表的玉石器,多屬前所未見的稀世之珍。特別是青銅館中陳列的文物,光怪陸離、奇異詭譎的造型,突破了人們的認知和想象,獨具古樸、浪漫的風韻。有高2.62米的青銅大立人、有寬1.38米的青銅面具、更有高達3.96米的青銅神樹,還有二次澆注法成形的青銅太陽輪、種類多樣造型精美的青銅大鳥頭、內涵豐富結構復雜的青銅神壇等,均堪稱獨一無二的曠世神品。
三星堆青銅器的重要特點是器形高大、造型生動、結構復雜,多以人物、禽、獸、蟲蛇、植物為造型。青銅的立人像和跪坐人像代表祭祀祈禱者和主持祭祀的人,二號祭祀坑中出土的立人像高達2.62米,重180多公斤,人像頭戴獸面形高冠,身著三層衣服,最外層衣服近似“燕尾服”,兩臂平抬,兩手呈持物獻祭狀。這樣高大的青銅鑄像在商代青銅文明中是獨一無二的。而青銅的人頭像、人面像和人面具代表被祭祀的祖先神靈,多個大型面具造型極度夸張,寬一米多,重達80公斤,方形的臉看起來似人非人,似獸非獸,角尺形的大耳高聳,長長的眼球向外凸出,其面容十分猙獰、怪誕,可謂青銅藝術中的極品。以仿植物為造型特點的青銅神樹,則反映了蜀人植物崇拜的宗教意識。其中,現存最高的青銅神樹,高384厘米,樹上九枝,枝上立鳥棲息,枝下碩果勾垂,樹干旁有一龍援樹而下,神秘而生動,形象具體地反映出了有關古代扶桑的神話。以祖先崇拜和動、植物等自然神靈崇拜為主體的宗教觀念,這是早期蜀人最主要的精神世界。一、二號兩坑出土的這些青銅器,除青銅容器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長江中游地區(qū)的青銅文化風格外,其余的器物種類和造型都具有極為強烈的本地特征,它們的出土,首次向世人展示了商代中晚期蜀國青銅文明的高度發(fā)達和獨具一格的面貌。
三星堆久遠歷史的神秘色彩,充滿神圣夢幻的中國文化之寶,正大神容的“青銅大面具”、日照中天的“青銅太陽輪”、雄杰靈怪的“青銅烏腳人像”、神形古異的“青銅人身形器”、鳳鳥翔云的“青銅大鳥頭”,威嚴神通的“青銅獸首人冠像”、國之重寶的“青銅神壇”等件件文物,給了我們太多的好奇,太多的驚喜,令我們感到由衷的驕傲和自豪。從三星堆的考古中,我們每個人也許都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李白在《蜀道難》中描述的“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的浪漫想象,感受到《漢州志》中記載的“三星伴月堆,至西十五里”的歷史判斷,感受到《山海經》中“東有扶桑,西有若木”的大膽猜想。更重要的是這些通過考古工作者的雙手一步步復原、喚醒的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文明傳奇,讓國人獲得了豐厚的精神滋養(yǎng),從而提升文化自信,更堅定地構筑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泱泱中華,萬古江河,三星伴月,俯瞰古蜀,古蜀先民用目光丈量天地,用青銅描摹神祗,東西文明集散一隅,諸般造化匯于一地,這個歲月長河中的文明遺存,華夏最隱秘的角落的崢嶸再現,喚醒的不只是沉睡的古蜀文明,還進一步激發(fā)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增強了我們的民族凝聚力,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中華兒女自當強國興邦,傳承文明,走向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