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道勇
閑居斗室,對鏡自照,修整儀容,頭頂已是毛枯發(fā)稀,幾束疏朗的白發(fā)如同晚風中的勁松,搖曳著傲骨和頑強?;液稚夏臧呤菤q月為老年人鐫刻的勛章。面對逐漸蒼老的儀容,我內心不禁生發(fā)出“有眼不自見,尚謂朱顏酡;今朝鏡中逢,憔悴如枯荷”的感慨。生理特征的變化,表明我已邁入生命的深秋。然而,世人以動人的詞語“夕陽紅”贊頌老年人晚年暮景,既是一種美好祝福,也是現今老年人的實況。歲月雖能使我們的容顏憔悴,但無法讓我們奮發(fā)向上的雄心蒼老。
人,有少必有老,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但每個人對老的理解卻各不相同。李商隱詩中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表現出一種消沉傷感情緒;朱自清晚年則以“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自勉;劉禹錫更是揮筆寫下“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表達出了他的樂觀豪邁和自信。在一些文學作品中對“老”的描寫也不乏“老當益壯”“老馬識途”“老樹繁花”等極富氣魄的贊美之詞??涩F在有些人一提到“老”便會將其與“老態(tài)龍鐘”“老氣橫秋”“風前殘燭”等詞語聯(lián)系起來,仿佛“老”成了“無用”的代名詞,這種觀點未免欠妥,筆者不敢茍同。
人有少年老,也有老年少,有人不惑之年早生華發(fā),有人年逾古稀身心俱健。老不只是指生理年齡,重要的是指人的心態(tài),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老了心境。老年人大可不必因老而悲觀氣餒,只要具有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與時俱進的進取精神,體內就會充滿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人生或許可分為兩個階段:60歲之前為求知增長才智階段,60歲之后為創(chuàng)造運用才智階段。許多偉人、科學家在60歲之后為人類科技發(fā)展做出彪炳史冊的輝煌成就,成為大器晚成的佼佼者、老當益壯的耀眼明星。例如:無產階級革命導師恩格斯一生掌握20多種語言,70多歲仍潛心攻讀挪威文,生命最后幾年還刻苦鉆研醫(yī)學;德國著名作家歌德82歲完成巨著《浮士德》;春秋時期的著名史學家左丘明不幸雙目失明,年近八旬仍寫出《國語》,流芳百世;電影表演藝術家田華年逾八旬仍活躍于影壇,雖滿頭霜雪,卻依然風姿綽約,氣韻非凡,淡雅之美,不減當年……
由此可見,老年人只要懷有戎馬之志、矢志不渝的雄心,有追求,有目標,定會有所作為,綻放出夕陽勝朝陽的壯觀美景。晚年是人生劇本的尾聲,既可以庸碌無為、平淡無奇地度過,也可以盡情展示聰明才智,使之綻放出奇光異彩,成為全劇最精彩的高潮。行文至此,筆者以“老馬壯懷千里志,八十猶堪絕大漠”做結語與君共勉,如何?
責編/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