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來自哪個國家?”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有一本書叫《鏡像》,您知道嗎?”
“噢,這是我的書呀?!?/p>
我與珍妮·貝克偶遇,是在雅典IBBY(國際兒童讀物聯(lián)盟)的世界大會上。在“IBBY-朝日閱讀促進獎”的冷餐會上,一個瘦高的女子突然問我:“哪種甜點比較好吃?”她很友好,說起話來聲音細細柔柔的,聊著聊著我發(fā)現(xiàn)她竟是《鏡像》的作者珍妮·貝克。這本書剛好入選了2017年“愛閱童書100”的書目。
從網(wǎng)上了解到貝克的年齡時我嚇了一跳——貝克1950年生,今年68歲??伤赃@么有活力,仍努力地創(chuàng)作,仍在世界各地游歷。旅行是貝克創(chuàng)作靈感和思考的重要源泉,這讓她的頭腦“清晰、活躍和有創(chuàng)造力”。
比如貝克最新的兩本書《鏡像》和《生生不息》,它們都與貝克在旅途中的經(jīng)歷和感受緊密相關(guān)。為了創(chuàng)作《鏡像》,貝克在摩洛哥的偏遠村落與一家柏柏爾人一起生活了三個月,當?shù)厝舜浅S押茫屗谌氘數(shù)氐纳?。在《鏡像》這部講述摩洛哥和澳大利亞兩家人的平行生活的作品里,那個摩洛哥家庭的原型,就是她在旅途中遇到的那一家人。
《生生不息》追尋塍鷸遷徙的旅途——從澳大利亞、阿拉斯加到中國的鴨綠江口。在創(chuàng)作這本書的過程中,貝克也和塍鷸一樣,經(jīng)歷了環(huán)繞地球的旅程。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親身感受,我想她很難創(chuàng)作出這么漂亮、真實、浪漫又富有詩意的圖畫書。翻看書頁,我的心和塍鷸一同起飛,飛向廣袤冰冷的阿拉斯加,又或者來到鳥兒覓食的鴨綠江口的灘涂。
讀貝克的圖畫書,我總是忍不住用手去觸摸書頁。它們光滑的表面下是立體的圖像,是仿佛能摸得到的質(zhì)感。我會沉浸在每一幅畫里,怎么也無法想象這些場景竟然是用拼貼的方式完成的——太真實了,每一個細節(jié)都恰到好處。我仿佛能感受到塍鷸拍動翅膀的力量,聞到摩洛哥香料的味道,聽到澳大利亞擁堵的街道上嘈雜的聲音。
貝克的所有作品都使用拼貼的方法完成,許多是無字書,或者只配上少量的文字。有的時候,無聲勝有聲,貝克用圖畫傳遞著強有力的聲音。她為環(huán)境問題而憂心,她希望世界是包容的、多元的。通過童書,她一次又一次地表達這些觀點,鼓勵孩子們?nèi)ヌ剿骱土私獠煌奈幕?,保護脆弱的地球。
3—4年,這是貝克完成一本圖畫書所需的時間。除了圖畫書的創(chuàng)作和與之相關(guān)的一些事務(wù),她不做任何其他事情。從1975年出版第一本書到現(xiàn)在,43年間她從未改變。正是這種對細節(jié)的追求,才使得她的圖畫書的每一個畫面,都如藝術(shù)品般迷人。
拼貼材料無處不在
“我需要不斷地尋找新的材料,去探索、去實驗?!?/p>
愛閱公益:您所有的圖畫書都是用拼貼這種藝術(shù)形式完成的。請您跟我們講講什么是拼貼,以及您是如何使用拼貼創(chuàng)作圖畫書的。
珍妮·貝克:拼貼是將一種或多種材料粘貼在一個二維平面上,來創(chuàng)作一幅作品的藝術(shù)形式。一張拼貼畫可以僅使用一種材料,比如紙,但在我的拼貼作品里,我喜歡使用很多種不同的材料。
我使用拼貼這種形式,源自我對可觸摸的感覺的喜愛。
愛閱公益:您是如何尋找作品所需的材料的?您需要去很遠的地方收集材料嗎?
珍妮·貝克:拼貼的材料無處不在。我常使用自然的材料,比如羽毛、泥土、青草,然后跟人工的材料結(jié)合,比如金屬、水泥、塑料。我會盡可能使用畫面所展現(xiàn)的事物的真實材料,再對這些材料進行涂、染、剪、改造、疊加,直到把它們變成我想要的樣子。
打個比方,如果我想描繪某一種地貌,通常會使用從那種地貌環(huán)境里收集的材料。我也會收集跟我的畫面所要表現(xiàn)的事物一模一樣的真實材料。假如我要表現(xiàn)草,我就會用真正的草;我要表現(xiàn)泥土,我就會用真正的泥土。
愛閱公益:您是如何知道該怎樣保存類似植物這樣的自然材料的?
珍妮·貝克:一開始我做了很多嘗試。不過,現(xiàn)在我所使用的方法是博物館使用的一種古老的保存植物的方法。
愛閱公益:您遇到過很難找到合適的拼貼材料的情況嗎?
珍妮·貝克:遇到過。我需要不斷地尋找新的材料,去探索、去實驗。有的時候,得到我想要呈現(xiàn)的質(zhì)感和效果是一個挑戰(zhàn)。
愛閱公益:您使用拼貼創(chuàng)作圖畫書已經(jīng)40多年了。在這些年間,您的技藝有哪些發(fā)展和變化?
珍妮·貝克:我最早的拼貼完全是平面的,后來我把它們發(fā)展成了近乎3D的效果。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介于這兩者之間的感覺,所以我現(xiàn)在的拼貼樣式是淺淺的浮雕。
我早期的拼貼比現(xiàn)在的簡單很多,它們漸漸變得復(fù)雜,層次也越來越多。有的時候,不同的層次會制造出陰影,這讓我的作品看上去比實物更立體。
關(guān)于《鏡像》
“在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衣著打扮、地形地貌的大背景下,家庭的本質(zhì)是一樣的?!?/p>
愛閱公益:《鏡像》的中文版2017年在中國出版,作品入選愛閱公益基金會的“愛閱童書100”書目。您一開始是如何想到通過對比兩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家庭來表達主題的呢?有了這個想法之后您又是如何不斷使其豐滿,最終成為我們讀到的書的?
珍妮·貝克:當我創(chuàng)作《鏡像》的時候,社會政治充滿了對外國人和外國文化的惡意。但當我這樣一個外國人獨自到摩洛哥的偏遠地區(qū)旅行時,我遇到了很多友好而慷慨的陌生人。很自然地,我想到了《鏡像》的主題,我的想法也就慢慢地豐滿起來。
為了繼續(xù)豐富我的想法,我后來又去了一次摩洛哥,并在一個小村莊里住了3個月。這個小村子就是《鏡像》里提到的村子。
與此同時,我也在思考與之平行的澳大利亞家庭的故事應(yīng)該怎么發(fā)展。在書的最后一個跨頁,我試圖去展示兩種文化的互相影響以及給予彼此的滋養(yǎng)。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鼓勵孩子們對其他文化產(chǎn)生興趣,能夠被不同的文化滋養(yǎng),而不是對其他文化感到害怕和排斥。我們應(yīng)該去了解陌生文化的真正的面貌,而不只是覺得好奇。
我的故事里的兩個世界相隔得不能更遠了,但是通過展現(xiàn)兩家人平行的生活,我們看到了最簡單的真相。在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衣著打扮、地形地貌的大背景下,家庭的本質(zhì)是一樣的—家庭成員互相關(guān)心,他們需要歸屬感,他們被愛也愛別人,他們也是社區(qū)里的一員。
這個最簡單的真相就是,在所有的不同之中,那些最重要的事情是一樣的。我們彼此是對方的鏡子。
愛閱公益:跟您的許多其他作品一樣,《鏡像》是一本無字書。您在創(chuàng)作時,如何在無字和有字的圖畫書之間做出選擇?您覺得兩者在表達上有哪些不同?
珍妮·貝克:創(chuàng)作無字書最讓人愉悅的是,它能夠為讀者提供非常廣闊的理解和發(fā)現(xiàn)的空間。只用圖片講故事時,我可以在書中留下很多或明或暗的線索,這讓讀者能夠更多地參與到解讀故事的過程中來。
或許一個小孩子沒有辦法理解我書中的某個部分或者所有復(fù)雜的想法,但這對于我來說沒有關(guān)系。對于這一點我很有信心,那就是孩子們會很喜歡追尋書里的細節(jié)和圖案,并且他們對書籍深入的理解也常常帶給我驚喜。
孩子們小時候沒有理解的那些概念,他們長大后可以在重讀的時候再去發(fā)現(xiàn)。這也是很好的。
愛閱公益:《鏡像》這本書的拼貼,您使用了哪些材料?
珍妮·貝克:在這本書里我用到了鐵、紙、布料、顏料、黏土、塑料、植物標本、皮革、木片、金屬絲、摩洛哥香料和不同的石頭。
《生生不息》,塍鷸飛越全球的遷徙
“我在鴨綠江口看見過令人極其震撼的景象:大約2.7萬只鳥聚集在濕地的最高處,靠近漲起的潮水,其中大概有2萬只是塍鷸?!?/p>
愛閱公益:您一開始是如何對塍鷸這種鳥產(chǎn)生興趣的?
珍妮·貝克:更準確地說,我是對候鳥的旅程感興趣。我希望找到一種只在澳大利亞停留一段時間的鳥。我尋找過多種不同的可能,塍鷸是和我的想法最契合的。
愛閱公益:在書里,故事以追尋一只塍鷸的足跡展開。塍鷸從澳大利亞一直到阿拉斯加,再回到澳大利亞,繞了地球一整圈。您能跟我們聊一聊創(chuàng)作這本書的過程嗎?
珍妮·貝克:當創(chuàng)作《生生不息》這本書的想法成形的時候,為了觀察這種鳥和它們的棲息環(huán)境,我自己也到世界各地旅行。我就是這么創(chuàng)作的,從個人經(jīng)歷的山山水水中汲取養(yǎng)料。
我去了阿拉斯加,去了育空三角洲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qū)。我渴望去看看那些荒涼廣袤的土地——塍鷸在那里開始它們的生命。我獲準住在一個為生物學家們準備的營地里。
我還去了阿拉斯加半島,在那里塍鷸們長膘變肥,為它們南下的旅程做準備。
接著我來到黃海,這里對于很多遷徙的濱鳥來說非常重要。我住在鴨綠江口濕地保護區(qū)附近。鴨綠江口肥沃的濕地是塍鷸最重要的聚集地,每年的某一個月,70%—80%的塍鷸會聚集在這里。它們在這里休息、覓食,為旅程的最后一段——飛向繁殖地——補足能量。它們需要儲存足夠的脂肪,不僅僅是為了到達目的地——北極圈,如果遇上暴風雪,脂肪能幫助它們存活。
我在鴨綠江口看見過令人極其震撼的景象:大約2.7萬只鳥聚集在濕地的最高處,靠近漲起的潮水,其中大概有2萬只是塍鷸。鴨綠江口濕地保護區(qū)是塍鷸在整個黃海區(qū)域最重要的休息站。不過,盡管它是保護區(qū),是塍鷸遷徙路線上重要的一站,附近的人類發(fā)展依然沒有停止。鴨綠江口附近的村民們一直依靠海岸邊的濕地生存,他們和濱鳥共享濕地。
在澳大利亞也有同樣的情況,隨著對海岸線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人類逐步趕走濱鳥。我希望能夠親眼去看看世界上正在發(fā)生的這些變化,我的觀察也變成了我作品里的細節(jié)。在這部作品里,我用斑尾塍鷸代表所有的濱鳥。
令人傷心的是,像斑尾塍鷸這樣的濱鳥在不斷減少。很多塍鷸遷徙途中經(jīng)過的國家在不斷地填海、開發(fā)海岸線資源,因此造成的污染使得濱鳥無處覓食和休息。像塍鷸遷徙這樣壯觀的景象可能很快就見不到了,因為它們重要的覓食地正在消失。
在過去五年里,65%的塍鷸覓食地消失了。這樣消失的速度和規(guī)模令人震驚。因為這個原因,濱鳥的數(shù)量也急劇減少。
愛閱公益:《生生不息》的故事以一個不能走路的男孩開始,又以這個男孩想象著跟塍鷸一起飛翔結(jié)尾。您能談一談書中這一有意思的設(shè)計嗎?
珍妮·貝克:在第一個跨頁,我描繪出一個殘疾的澳大利亞孩子。他想要逃。所有人都想飛,但是這個被困在床上的孩子對于飛的渴望格外強烈。
這個男孩很喜歡鳥,特別是塍鷸。
在下一個跨頁,這個男孩坐在輪椅上,看著一群塍鷸啟程。
在最后一個跨頁,這個男孩丟下了他的拐杖,試圖去趕走追趕鳥的狗。但如果你認真看,你會發(fā)現(xiàn)那只完成了從阿拉斯加到澳大利亞旅程的長著白色斑塊的塍鷸仍在淺灘休息。
在最后一頁,男孩又回到了他的床上做白日夢,只是這一次在夢里他正跟鳥兒們一起飛。
我把這些看作象征性的和正向的圖像。在我看來,這個男孩此時正感受著自由(或許那只塍鷸逃脫了狗的追趕)。
愛閱公益:在這本書里,您又使用了哪些材料呢?
珍妮·貝克:在這本書里,我用了羽毛、沙子、泥巴、鑄模樹脂、植物標本、黏土、木片、布料、蠟、油漆、塑料和金屬。
愛閱公益:自然以及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guān)系是您的書里不斷出現(xiàn)的主題。為什么您一次又一次創(chuàng)作跟這個主題有關(guān)的圖畫書呢?
珍妮·貝克:我非常熱愛大自然,它總是吸引著我。但當我們深入了解它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自然世界都因為人類的行為而遭到破壞。我希望我的書能夠鼓勵人們更加認真地思考自然的神奇和脆弱。
寫像詩一樣的文字
“圖畫書里的文字很少,所以每一個字的分量都很重?!?/p>
愛閱公益:我非常喜歡您圖畫書里的文字,它們十分有詩意。能聊聊您的文字嗎?
珍妮·貝克:從我的圖畫書里找到文字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我的圖畫書里的文字很少,所以每一個字的分量都很重。圖畫書的文字創(chuàng)作有點像寫詩。
愛閱公益:您最早是如何用拼貼進行創(chuàng)作的?
珍妮·貝克:我的第一本圖畫書《爺爺》(Grandfather)是我在英國的藝術(shù)學校讀書的時候完成的,我當時決定用拼貼的方式創(chuàng)作。那時候我就已經(jīng)開始嘗試這種表現(xiàn)形式了。我最早的拼貼非常抽象,我只是通過拼貼感受和創(chuàng)造有趣的質(zhì)感、形狀和顏色。《爺爺》是我第一次用拼貼去形象地表現(xiàn)事物。
愛閱公益:您考慮過用拼貼之外的其他方法創(chuàng)作圖畫書嗎?
珍妮·貝克:我的拼貼包含了很多其他的表現(xiàn)形式,比如繪畫和浮雕,有些時候我就像在雕刻。我很喜歡用這種融合多種藝術(shù)形式的方式工作。
慢慢地,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非常廣闊的有質(zhì)感的世界,這里有太多的可能性。現(xiàn)在我仍在不斷地探索,我依舊覺得用拼貼來創(chuàng)作充滿了挑戰(zhàn)性。
獨立又自由地成長
“我有無限的創(chuàng)作空間和可能,唯一的限制只是我自己的想象而已?!?/p>
愛閱公益:能談?wù)勀募彝ズ屯陠幔?/p>
珍妮·貝克:我在英格蘭長大,是家里六個孩子中最年長的。我小的時候經(jīng)常坐在角落里做些東西。
在我十一歲的時候我父親就過世了,這讓我們家的生活變得十分艱難。但這個變故使我在成長的過程中得以享受四處探尋的樂趣,并保持獨立和自由。
愛閱公益:您一開始是如何對創(chuàng)作童書感興趣的?當您還在布賴頓藝術(shù)學院學習平面設(shè)計的時候,您想過把自己的技能應(yīng)用于其他領(lǐng)域嗎?
珍妮·貝克:我在藝術(shù)學院的最后一個學期,老師鼓勵我們創(chuàng)作一些對自己來說有意義的東西。我選擇了為一本圖畫書配圖(也就是后來出版的《爺爺》),因為我覺得挺有意思的。當時我從沒想過這部作品有可能被出版,也沒想過有一天創(chuàng)作圖畫書會成為我的職業(yè)。
愛閱公益:除了創(chuàng)作圖畫書,您做過其他工作嗎?
珍妮·貝克:我唯一的工作就是創(chuàng)作圖畫書。除此之外,我會舉辦我的作品展,我還導(dǎo)演了幾部由我的作品改編的動畫短片。
外國市場與未來
“對我來說,更有意思的童書是那些反映本國文化的。”
愛閱公益:您的書被翻譯到中國以及其他國家,這是一個怎樣的過程和經(jīng)歷?您會參與其中嗎?您會關(guān)注作品的不同語言的版本嗎?
珍妮·貝克:我大部分書的版權(quán)在WalkerBooks,其他國家的出版社會去找他們談翻譯的授權(quán)。每本書不同的翻譯版本,Walker Books都會寄幾本給我。
愛閱公益:您未來有什么計劃?
珍妮·貝克:我目前正在準備一本非常有野心的書,或者說是一個巡展。我要用五年的時間去完成它。除此之外,我沒有其他特別的計劃。(節(jié)選自王欣婷《尋找童書的真生命》)
作者簡介
王欣婷,作家,出生于1992年,著有長篇小說《遠行的少年》《藍繭》,采訪集《尋找童書的真生命》。畢業(yè)于英國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