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加
“一斗窮,二斗富,三斗四斗賣豆腐,五斗六斗開當鋪……”指紋上的“斗”和“簸箕”有科學說法嗎?會有人“撞”指紋嗎?當我們拿東西時,指紋到底是怎么起作用的?又是怎么在物品上留下痕跡的?
正在看《新傳奇》雜志的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你的手指沒有很用力,就能牢牢地握住雜志?為什么不經意間你就在雜志上留下了指紋印?
今天就來告訴你,關于指紋背后的奧秘。
指紋是怎么幫我們抓握物品的
指紋是我們皮膚的一部分,是真皮組織向表皮的凸起。在指紋內部,還藏著許多汗腺。我們知道,粗糙的表面能夠增加摩擦力,但是如果接觸面有液體,摩擦力就會減小、變得很滑。那么,當我們拿東西時,指紋到底是怎么起作用的呢?
2020年11月30日,一篇發(fā)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研究文章揭示了其中的秘密。
科學家們對“手指抓握玻璃杯”的過程進行了觀察。他們發(fā)現(xiàn),當比較干燥的指尖碰到玻璃表面時,指紋里的汗腺就會分泌汗液,讓皮膚表面充分水合?!八稀本褪瞧つw表層的角質細胞與水的結合。簡單來說,就像海綿吸水的過程。
經過汗液水合后的表層細胞會變得更加飽滿,增加了皮膚和玻璃杯的接觸面積和摩擦力,幫助我們更好地握住它。
當指尖和玻璃杯的接觸面夠大時,玻璃表面就會完全覆蓋汗腺出口,阻擋汗液流出。然后,汗腺的分泌隨之減少,這樣能防止過多的汗水使指尖打滑,避免玻璃杯脫手打碎在地。
那天生愛出汗的人怎么辦?
科學家對于潮濕狀態(tài)下的指尖也進行了分析。當指紋間的汗液過多時,“蒸發(fā)系統(tǒng)”就開始工作了。借助指紋間凹槽留出來的空隙,汗水和空氣接觸面增大,就可以幫助水分快速蒸發(fā),讓指尖和玻璃表面的摩擦力處于最佳狀態(tài)。
所以,當我們的手指接觸到玻璃、金屬這類質地堅硬而又不容易透水的東西時,無論指尖是干還是濕,分泌系統(tǒng)和蒸發(fā)系統(tǒng)都會完美配合,確保我們能抓握物體,進行靈活操作。
當我們的手指和腳趾泡在水里,久了以后會起皺。有研究認為,這也是為了提高手腳在水中的抓握能力。
這項研究在仿生應用方面,給人類帶來了更多新的靈感。比如,設計出更加高效的觸覺傳感器;利用指紋的抓握原理,制造更加逼真的假肢和機器人;研發(fā)更加靈敏的紡織品檢測設備。
指紋是怎么在物品上留下痕跡的
既然汗液會蒸發(fā),那物品表面的指紋為什么還能留下痕跡、成為證據(jù)呢?
其實,手指分泌的汗液除了水分,還有少量的蛋白質、無機鹽、油脂等。這些物質不僅會讓汗液黏稠,也會讓灰塵和小顆粒容易附著。所以,對于塑料、玻璃、金屬、瓷磚等堅硬、不透水的物品,刑偵人員會用一些特殊的粉末(如色差明顯的粉末或鐵粉)撒在表面,這樣就可以提取指紋了。
對于質地較軟或容易吸水的物品,就需要根據(jù)物體本身的物理化學性質,讓指紋現(xiàn)出原形。比如在疑似有指紋的紙張上,用碘蒸氣熏蒸,就可以看到變成棕色的指紋,這就是“碘蒸法”。與此類似的還有“硝酸銀法”。
隨著技術的發(fā)展,一些化學手段不易檢測出的陳舊指紋,應用先進的光學儀器再輔助計算機識別手段,也可以讓指紋“顯形”。
指紋上的“斗”和“簸箕”有科學說法嗎
“一斗窮,二斗富,三斗四斗賣豆腐,五斗六斗開當鋪,七斗八斗把官做,九斗十斗享清福?!毙r候,你有沒有聽過這樣的順口溜,還挨個掰著手指頭看指紋,找斗、找簸箕?
這里的斗和簸箕,還真有科學的分類標準。
在19世紀80年代,英國科學家弗朗西斯·高爾頓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了指紋分類法,他將指紋分為:斗形紋、箕形紋和弧形紋,以及相應的亞型。隨著指紋應用的增多,分類方法也各有不同。
有研究發(fā)現(xiàn),人群中大概有60%至65%的人是箕形,30%至35%的人是斗形,只有5%的人是弧形。據(jù)此推測,帶“斗”的人可能天生就比帶“簸箕”的人少。
那么,順口溜里說的帶“斗”越多越“命好”,也許只是物以稀為貴的心理預設罷了。相信這個說法的人,也會不自覺地向它歸因、靠攏(跟“耳垂大有福氣”“找到四葉草有好運”類似)。
會有人“撞”指紋嗎
當我們還是胎兒時,在媽媽肚子里3個月左右,指紋就已經形成了。指紋的基本紋路由基因決定,所以不同人的指紋也不相同。哪怕是同一個人,10個指頭的指紋也是互不相同的。
那么,有一類特殊人群——同卵雙生的雙胞胎(二人由同一個受精卵分化而來),他們的基因一模一樣,指紋還會不同嗎?
答案是:也不相同。
研究發(fā)現(xiàn),盡管同卵雙胞胎指紋發(fā)育的起點一樣,生長過程卻不盡相同。比如胎兒周圍的羊水、胎兒在子宮內的姿勢等,都會影響指紋的形成。所以“撞”指紋的情況是不會發(fā)生的。
指紋可以被消除嗎
在偵探小說里,經常有“犯罪分子用菠蘿汁讓指紋消失”的情節(jié)。這真的有科學依據(jù)嗎?
的確,菠蘿里的蛋白酶會降解蛋白質,很多人吃菠蘿會感覺舌頭刺痛、發(fā)麻,將菠蘿放在肉里也會讓肉質變嫩。但有人實測發(fā)現(xiàn),頻繁接觸菠蘿汁只會讓指紋暫時不太明顯。
早在1935年,就有專家研究過“將酸涂在手指上的指紋變化”,結果發(fā)現(xiàn)指紋照樣能鑒別出來。要想真的消除指紋,起碼要達到1毫米的深度,范圍也要更大,不然都會長回原狀。
不過,世界上還真有一類人無法通過指紋追查到——那就是皮紋病患者(詳情請見2021年第11期《天生沒有指紋的人,會成為法外狂徒嗎》一文)。這是一種罕見病,他們生來就沒有指紋,手指光溜溜的。神奇的是,他們拿東西時并不會手滑。因為手掌變厚了,而排汗能力略有下降,同樣能產生跟常人差不多的抓握摩擦力。
另外,抗腫瘤的化療藥物“卡培他濱”也會導致指紋變淺,甚至暫時消失,停藥兩至四周后便可恢復。
(中國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