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燕治(杭州南宋錢幣博物館)
南宋端平大錢[1],是存世稍盈卻又乏于研究的一種重要歷史貨幣。
紹定七年(1234),理宗趙昀親政,改元端平,矢志更化,史稱“端平更化”。當時“措置楮幣”和“入洛之役”,是直接影響鑄幣的兩件大事。前者為調控紙幣、穩(wěn)定流通,鑄行大錢為其不二選擇;后者在國力未備情況下出兵河南與蒙元作戰(zhàn),結果兵敗洛陽,至使一些地區(qū)“人戶版空”,給財政造成極度困難。出乎想象的是,改元三年后稱提楮幣卻略有成效,戰(zhàn)爭造成的財政困難也暫獲緩解??梢姡斈觇T行大錢起到了積極作用。存世端平大錢,即是這一時期的產物。2006 年,因參與《中國歷代貨幣大系》第4 卷“宋遼金西夏貨幣”編輯工作的需要,筆者重點查閱了一些南宋資料,然而古錢舊譜中有關端平大錢的資料少之又少。
元代《貨泉沿革》曰:“端平元寶真書小錢,只一樣”,書中并沒有提及端平大錢。明代董遹《錢譜》,在“端平元寶”后面補充了“端平通寶”錢名,卻對錢的大小未做任何說明。清初,《貨泉備考》出現(xiàn) “宋端平通寶大錢”名稱,舊譜才開始對通寶與元寶兩錢在大小上有了區(qū)分。乾嘉年,翁樹培見到何夢華端平重寶舊拓本之后,在《古泉匯考》一書曰:“培按,此錢面文‘平’字在下,徑寸強,面郭頗歪,‘平’字頗長?!盵2]這是能見到的有關“端平重寶”最早的文字記錄。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端平大錢,也只是重寶和通寶這兩大類。
舊譜對端平大錢的著錄年代晚且文字少,就連圖錄也屈指可數(shù)。乾隆十六年(1751)的《欽定錢錄》,僅收錄大字降平圖版1 種。嘉慶年間,初尚齡《吉金所見錄》只收正字升平版1 種。道光十四年(1834),盛大士《泉史》收通寶和重寶各一枚,共2 種。倪?!豆沤皴X略》收1 種,馬國翰《紅藕花軒泉品》收1 種,李佐賢《古泉匯》收3 種。民國丁福保的《古錢大辭典》也僅收入3 種。日本的《古泉大全》,將大字、中字、小字等多種版別計算在內,不過5 種。后來該書將兩宋部分單獨抽印成《丙集》五冊,增補正字和歪頭兩種版式,也僅有7 種。因此,光靠舊譜、圖錄難于全面了解端平大錢。
為了進一步摸清端平大錢的總體情況,在接觸實物的基礎上,我們從版式入手,逐一分門別類,對錢幣圖版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排列和組合。
版式特征:狹緣小穿,錢文行楷,筆畫內勁外秀,書藝極高?;蛟?,錢文為“仿黃山谷書體”[3],存世甚少。
(一)小端(圖1)。錢文四字隔輪,降端,升平,外緣面細而背略粗。1953 年西湖出水。直徑34.5、厚3mm,重11.2g。杭州南宋錢幣博物館藏。
圖1
(二)大樣(圖2)。頂郭平,背有流銅。迄今唯一能見到的端平重寶半成品鑄件遺物,發(fā)現(xiàn)于杭州。直徑35.05、厚3.38mm,重13g。
圖2
《貴耳集》云:“端平鑄錢一當五,輦下置監(jiān),鑄不及千緡,費用朝廷萬緡,不一月罷”[4]?!拜傁隆?,謂輦之下,為京都代稱,系南宋都城臨安,即今杭州。據(jù)文獻記載,舊時發(fā)現(xiàn)的端平重寶錢,大多出自杭州。《古泉匯考》曰:“道光丁酉三月,喜海得此種于武林(今杭州),友人陳松喬所贈”[5]。又《古泉叢話》曰:“此錢數(shù)見于諸金石家拓本……在余家”[6],作者戴熙,錢塘(今杭州)知縣,家居杭州。20 世紀60 年代,疏浚西湖出水重寶大錢1 枚。二十世紀末,杭州市余杭區(qū)出土端平大錢百余枚中,見重寶1 枚。1996 年冬,杭州某工地出土這枚邊緣殘余流銅的端平重寶鑄件半成品,乃《貴耳集》謂杭州“置監(jiān)”鑄錢之物證。
重寶大錢,最初發(fā)現(xiàn)于何時,今難以確知。乾嘉間,何夢華獲有舊拓本,從其“愈出愈奇”的感嘆聲中,可見端平重寶大錢在清早中期已鮮為人知。
端平大錢的版式,大多集中于通寶一類。然而各不同版別數(shù)量之多寡,相差非常懸殊,故讓藏家矚目。
按綱目論,端平通寶有闊緣細字、狹緣大字、正字升平和大字降平等四種主要版式。各版式之下,又可細分為若干個單列版目。如正字升平版與大字降平版,除正樣外,還有大樣、小樣、厚肉、薄肉等諸版目。若按錢文特征區(qū)分,則在同一版目下,又可細分出大字、小字、進字、退字、仰字、俯字、長舟、短舟、點冠、斜冠、立冠、肥冠等等若干子目,即小版別。
(一)“闊緣細字”版
版式特征:字細,方正,闊緣,穿口偏小。版名系上世紀四十年代戴葆庭先生所定。
1.大樣(圖3)。降平,小甬通,細字隔輪。罕見。屬大型初鑄版,生坑,紅綠銹相間。直徑37、厚2mm,重13.8g。上世紀末,泉家夏建華發(fā)現(xiàn),現(xiàn)藏杭州南宋錢幣博物館。
圖3
2.小樣(圖4)。正山端,接郭通,俯寶,字略大。直徑36、厚2mm,重13.8g。
圖4
“闊緣細字”版通寶大錢,實物非常少見,入譜也較晚。民國三十年(1941),戴葆庭先生在《泉幣》第4 期《端平通寶細字》一文中,首次披露了這一版式,并指出“緣闊字細異于常品”。民國二十九年(1940)出版的《歷代古錢圖說》,并無此“闊緣細字”端平大錢的版圖。直到1992 年,馬定祥先生《批注〈歷代古錢圖說〉》出版,以文字的形式,將此錢版式補入,“另見‘闊緣細字’者,甚罕”[7]。“藏錢以足補世傳之缺者為貴”。所見“闊緣細字”版通寶錢,亦少于重寶。戴先生“緣闊字細異于常品”一說,指的是不同于他定名的“正字升平”和“大字降平”兩種通寶大錢。
(二)“狹緣大字”版
版式特征:連筆長立端,異平,開口短尾通,鐵足寶。舊譜未見著錄。
狹緣大字(圖5)。異錢,出譜品。直徑35、厚2mm,重11.8g。杭州南宋錢幣博物館藏。
圖5 出譜品
據(jù)了解,通寶大錢異錢版式,是20 世紀90 年代末由新加坡回流大陸。以連筆長立端,異平最為新奇,而通寶二字易與普版通寶大錢相混淆。該錢通字呈方頭,寶足細長,筆勢與四川邛州惠民監(jiān)通寶大鐵錢書體如出一轍。端平元年(1234),宋金對峙地區(qū)除端平元寶外,尚有鐵錢流通。這枚方頭通、鐵足寶端平大錢,疑為鐵范之試樣,后因金朝敗亡、軍情生變停鑄,所以未見有這一版式的通寶大鐵錢留傳于世。
(三)“正字升平”版
此式最早見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的《吉金所見錄》,有木刻圖1 種。版式“正字升平”,由戴葆庭先生定名?!罢帧保X文正楷;“升平”指“平”字長足,似升平狀。別稱“長足平”。版式特征:大穿口,錢文平字中豎挺拔,通字翹嘴開口,錢形厚實,大多制作特別精美。同品類下,又可分為大樣、小樣、厚肉、薄肉等多種版式。
1、大樣。錢文精美,制作規(guī)整,屬初鑄。
離字版(圖6)。錢文四字,既不貼郭、也不觸緣,形制呈赤側烏背狀,美品。直徑37.2,厚3.14mm,重17.2g。杭州南宋錢幣博物館藏。
圖6
2、中樣。精美,官鑄。
中字版(圖7)。離平,直冠寶,罕見。直徑34.8、厚2mm,重11.3g。據(jù)了解,2003 年該錢發(fā)現(xiàn)于浙江德清一窖藏內,夏建華藏品。
圖7
3、小樣。錢文端壯,極精美,官鑄品。
(1)美制(圖8-1)。接緣郭,罕見。舊譜未見著錄,折值待考。直徑33.66、厚2mm,重10.6g。杭州南宋錢幣博物館藏。
圖8-1
(2)美制(圖8-2)。極精整,罕見。直徑33.5、厚2mm,9.5g。翁樹培曰:“舊(譜)記云,通寶有當二錢”[8]?!豆湃獏R》中載有篆文折二通寶圖版1 種,為《古泉大全》所引用,但所謂端平當二錢,除鐵錢外,尚無見到銅品實物。此錢雖小樣,但用得是折三料,折值當不小于折三。盧祖華藏品。
圖8-2
4、厚肉版。張端木曰:“端平通寶,質甚厚,字畫極精”,舊譜曰“質甚厚”,應指此類厚肉錢。舊譜圖版缺載。
(1)厚肉聚郭(圖9)。直徑36.8、厚3.3mm,重21.8g。杭州南宋錢幣博物館藏。
圖9
(2)厚肉離平(圖10)。直徑36.5、厚3mm,重17.2g。杭州南宋錢幣博物館藏。
圖10
(3)厚肉肥筆(圖11)。直徑35.9、厚2.95mm,重17.2g。杭州南宋錢幣博物館藏。
5、薄肉版。大穿,面細郭,輕薄,制極精整,當屬官鑄錢。舊譜未見著錄。
(1)薄肉小樣(圖12)。大字、廣穿,罕見。直徑34.23、厚1.85mm,重7.7g。杭州南宋錢幣博物館藏。
圖12
(2)小字(圖13)。離端,仰平,進通,大足寶。直徑35.5、厚2mm,重9.5g。杭州南宋錢幣博物館藏。
圖13
(3)正樣(圖14)。瘦筆,類鐵線體。直徑36.03、厚2.39mm,重9.8g。杭州南宋錢幣博物館藏。
圖14
6、“正字升平”普版。錢文端壯,書體精美,制作規(guī)整,細察之下,版式小有變化。(圖15-26 實物均為杭州南宋錢幣博物館藏品)
圖15
(1)小頭端(圖15)。隔輪,點冠寶。直徑35.9、厚3mm,重15g。
(2)細通(圖16)。直徑36.42、厚2.56mm,重11.0g。
圖16
(3)大走通(圖17)。接郭,斜山端。直徑36.29、厚2.78mm,重15.2g。
圖17
(4)小走通(圖18)。小字,瘦筆。直徑35.82、厚2.59mm,重11.2g。
圖18
(5)短舟
①正樣,離字,赤側烏背形。直徑36.1、厚3mm,重18.8g(圖19)。
圖19
②退通,正平,美制。直徑36.1、厚2.9mm,重13.8g(圖20)。
圖20
(6)昂通
①大字,端平,折冠離寶。直徑36.5、厚3mm,重14.6g(圖21)。
圖21
②中字端平,歪冠離寶。水坑。直徑36.77、厚2.74mm,重15.2g(圖22)。
圖22
③進通,點冠接郭寶。直徑36.37、厚2.72mm,重13.8g(圖23)。
圖23
④小字端平,細冠接郭寶。直徑36、厚2.5mm,重13.6g(圖24)。
圖24
(7)小平(圖25)。進通,矮冠寶。直徑36.05、厚2.33mm,重8.9g。
圖25
(8)縮通(圖26)。直徑36.55、厚2.45mm,重11.6g。
圖26
(四)“大字降平”版
“大字降平”版式,亦由戴葆庭先生所定。錢文行楷,字體大于升平版,平字短足,似降“平”狀,故稱“降平”。俗稱“短足平”。
特征:大穿,錢文行楷,離郭接緣,平字下沉,中豎短直,通字開或合嘴,背常有甲痕;同類下可分大樣、小樣、厚肉、薄肉等品目;在合嘴或閉嘴等版目下,也有字體細微變化的不同版別(圖27-30 均為杭州南宋錢幣博物館藏品)。
圖27
1.大樣
肥筆(圖27):離郭,合嘴,大寶。直徑36.2、厚2.9mm,重16.6g。
2.小樣
小字(圖28):合嘴昂頭通。直徑33.5、厚2mm,重10.5g。
圖28
3.厚肉版
昂端(圖29):刀劃平,閉嘴通。直徑35.88、厚2.84mm、重19.4g。
圖29
4.“大字降平”薄肉版
正平(圖30):合嘴通,立冠寶。直徑35.43、厚1.9mm,重9.3g。
圖30
5.“大字降平”合嘴普版(即戴先生所稱的“常品”)
(1)通字合嘴版(圖31-38 均為杭州南宋錢幣博物館藏品)。
①正山端
a.點冠寶(圖31)。直徑35.35、厚2.54mm。重13.4g。
圖31
b.直冠寶(圖32)。直徑36、厚2mm,重11.0g。
圖32
c.立冠寶,矮山(圖33)。直徑36、厚2.2mm,重12.6g。
圖33
d.降平,細山,離郭(圖34)。直徑35.28、厚2.38mm,重11.6g。
圖34
②斜山端
a.斜冠寶,大山(圖35)。直徑35、厚2.1mm、重11.8g。
圖35
b.立冠寶,細山(圖36)。直徑35.9、厚2.3mm,重11.8g。
圖36
c.立冠寶,矮山(圖37)。直徑35.1、厚2.8mm,重15.2g。
圖37
d.直冠寶(圖38)。直徑35.47、厚2.17mm,重8.6g。
圖38
(2)通字閉嘴版(圖39-50 均為杭州南宋錢幣博物館藏品)。
①正山端
a.瘦筆,升端,離平,小用通,俯寶(圖39)。直徑35、厚2.5mm,重11.8g。
圖39
b.小山,離平,折冠寶(圖40)。直徑36、厚2.1mm,重11.6g。
圖40
c.矮山端,正平,肥冠寶(圖41)。直徑35.9、厚2.1mm、重11.2g。
圖41
d.闊山,大平,斜冠寶(圖42)。直徑35.62、厚2.12mm,重11.8g。
圖42
②正歪山
a.肥筆,大山,長嘴通,離寶(圖43)。直徑35.4、厚2.8mm,重15.8g。
圖43
b.大山,俯平,立冠寶(圖44)。直徑36.3、厚2.1mm,重13.2g。
圖44
c.矮山,斜冠寶(圖45)。直徑35.1、厚2.2mm,重13.2g。
圖45
d.矮冠寶(圖46)。直徑35.2、厚2.2mm,重12.6g。
圖46
③斜歪山
a.短平,小頭通,立冠寶(圖47)。直徑35.1、厚2.1mm,重12.4g。
圖47
b.小山,離平,長嘴抬頭通(圖48)。直徑35.19、厚2.3mm,重13.6g。
圖48
c.大山倚緣寶(圖49)。直徑35.2、厚2.5mm,重13.8g。
圖49
d.開山,俯平,折冠寶(圖50)。直徑35.81、厚2mm,重10.4g。
圖50
據(jù)實物資料統(tǒng)計,端平大錢的大小版別不少于五十種。其中,戴葆庭先生最早定名的“正字升平”和“大字降平”,是通寶大錢兩個主要流通版式;又重寶錢版式,最初見于乾嘉年間;通寶“闊緣細字”版,發(fā)現(xiàn)于民國時期;狹緣大字方口鐵足版,為二十世紀末期之創(chuàng)見品;“升平”小樣版,堪稱珍稀,或為翁氏所言舊譜之“當二錢”,但實際測得乃屬折三料;近見還有中樣者,直徑較小樣略大一輪,亦??;厚肉錢,舊譜僅有文字記載,今已為實物所驗證;薄肉錢,舊譜缺載,形制之精美,勝過常品,當屬官鑄正用品無疑。此外,關于端平大錢之折值,雖《貴耳集》有“端平鑄錢一當五”的記錄,但“鑄不及緡,不一月罷”,隨后流通的端平大錢,學界多歸為“當五”。但究竟是折三還是當五,早年已成懸案。這在上述版別劃分中已露端倪。比如大樣與小樣,兩式錢幣直徑足足相差3 個多毫米;再如厚肉與薄肉,輕重差異接近二、三倍;又如重寶與通寶,究竟是錢名區(qū)別,還是折值等級區(qū)分,尚待進一步討論。
注釋:
[1] 端平大錢有銅鐵兩門。南宋四川地區(qū)鑄有鐵質大錢,兩淮和江西地區(qū)除小平外有折二鐵錢;其他地區(qū)則行銅質大錢。本文研究范圍僅限于流通的銅質端平大錢,鐵母雖為銅質,但歸屬鐵錢區(qū)域,并非直接流通之用,一般不予討論。
[2][5][8](清)翁樹培:《古泉匯考》,山東圖書館藏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94 年影印本。
[3] 孫仲匯、余榴梁編著:《古錢真贗對比鑒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第32 頁。
[4](宋)莊綽、張端義撰:《雞肋編·貴耳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第112 頁。
[6](清)戴熙:《古泉叢話》,清同治壬申滂喜齋刻本。
[7] 丁福保原編、馬定祥批注:《歷代古錢圖說》,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年。
[9](清)張端木:《錢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第11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