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流沙河在《老成都·芙蓉秋夢》一書中感嘆:“若有‘時光隧道可通古代成都,從燈火輝煌的大街忽然跨到千年前月明星稀的解玉溪岸,隔墻聽見寺僧晚唱梵唄,鐘磬悠悠……”千年太遠,百年前的成都是什么樣子?我在成都市雙流區(qū)彭鎮(zhèn)找到了答案。
早就聽說彭鎮(zhèn)有一家名叫“觀音閣”的老茶館?!坝^音閣”始建年代不詳,相傳100多年前,彭鎮(zhèn)發(fā)生火災,整個鎮(zhèn)幾乎化為灰燼,唯有此宅幸免于難。
農歷牛年正月初三,車到彭鎮(zhèn)?!坝^音閣”老茶館是成都市歷史文化的一個切片。茶館門口左邊的墻壁上有兩塊標牌,一塊寫著“文化地標·成都記憶”,一塊寫著“成都市歷史建筑”。抬腳跨過半米高的木門檻,斑駁的墻壁、磨得發(fā)亮的暗黃竹椅,瞬間讓人恍若回到過去。
館內已座無虛席。老虎灶上,坐了六七個鋁水壺,壺水開著,呼呼噴著熱氣。緊挨老虎灶的大石缸裝滿了井水。老板戴著近視眼鏡,棒球帽反扣頭上。他提壺,往熱水瓶里灌水,駕輕就熟。很難想象,經營這樣一個傳統(tǒng)老茶館的居然是一個潮人。老虎灶后,是一方曲尺形木柜臺,柜臺上,有算盤、帶竹篾外套的熱水瓶、記賬用的小黑板。經年累月,時光與茶客們進進出出的雙腳合作,水泥地面已是坑坑洼洼。
聽說,每天都來的老人,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如果哪天某個位置突然空了,大家都會心有戚戚。百年間,茶館已送走無數(shù)老人,這里也許是他們最后的一站。
依托成都市對古鎮(zhèn)古街的保護與合理開發(fā),彭鎮(zhèn)已煥發(fā)出新的生機。(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宋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