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節(jié),應(yīng)景看了條視頻,B站的《我不想做這樣的人》。作為“奔四”之人,我有些感觸。
這是之前《后浪》的2.0版。去年是“前浪”向“后浪”喊話,這一次是“后浪”自己站上舞臺發(fā)聲,陳述自己不想成為某些樣子的人。
包括不想成為“拿鋸子的人”,非黑即白;不想成為隨波逐流的人,毫無特點;不想成為隱形的人,良善缺失;不想成為渾身帶刺的人,“杠”遍一切,等等。
里面的孩子,字正腔圓,意氣風(fēng)發(fā),真像我少年時的樣子。
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記憶被重新喚了起來,腦海里迅速地閃過一些影子。
那都是自己曾經(jīng)不想成為的人。
先說一個身邊朋友的事。
有一個自媒體圈里的朋友叫老徐。
很多很多年前,還未滿20歲的老徐去媒體實習(xí),成為一名兢兢業(yè)業(yè)的實習(xí)生。然后他就認識了一個自己“不想成為的人”,就是他的實習(xí)老師。
實習(xí)老師的工作是拉廣告。和當(dāng)時很多同行的做法一樣,這位老師承包了報社的一個廣告版面,上半版登軟文,下半版登廣告,然后利用自己在有關(guān)部門積累的人脈,主攻家具行業(yè)。
老徐也跟著老師一起活躍在各個家具廠和餐廳包間里,學(xué)著老師的模樣,向老板們釋放誘惑和威懾,與他們觥籌交錯、斗智斗勇。
他也是在那個時候?qū)W會了抽煙。
在短暫的驚奇和新鮮之后,老徐迅速厭倦了這種生活方式,覺得這不大體面。他離開了崗位,打定主意,不想成為下一個實習(xí)老師。
這就是一個很常見也很典型的“不想成為那樣的人”的故事。
我當(dāng)然也有自己不想成為的人。
比如,我也曾在一家媒體實習(xí),也有一位領(lǐng)導(dǎo)。他從“包郵區(qū)”來北京工作,平日有點愛炫耀,時常提及自己在老家有公司,有錢、有關(guān)系。
不久,我和他一起出差,從中關(guān)村打車去首都機場。打車原本是很簡單的事,但他不要我打,而是自己在中關(guān)村某個巨大的十字路口旁一輛輛地攔出租車,還不肯打表,非要談一口價。
大多數(shù)出租車都說打表,他表示不屑。和別人談,又屢屢談不攏,于是又得口角幾句。
時間很緊,再拖延就要誤機了。我拖著兩只大行李箱,呆呆地看著西裝革履的他在路口來去穿梭,只想說一句:“咱打表吧?!?/p>
當(dāng)時我就涌起來一個念頭,我不想成為這樣的人。
的確,這是小事,我也并不是反對節(jié)約??晌也幌氤蔀閷劾@過規(guī)則,并且在關(guān)鍵時刻不分輕重緩急,老想著占小便宜的人。
也有同齡人說:為什么又埋汰我們中年人。不是過青年節(jié)嗎,怎么中年人又成靶子了?
每一個年齡段都有不可愛的人,但中年人似乎特別容易被針對。為什么?
是中年人皮糙肉厚,更扛得起?還是埋汰中年人比較安全,不容易招致反感——你都中年了,還不能被說幾句?
我的主業(yè)是讀金庸的小說。金庸筆下的江湖其實就是一個微縮社會,能窺見許多東西。毫無疑問,多數(shù)中年人是勤勉的、正直的。
天地會、紅花會里的多數(shù)中年人,全真教、少林寺、丐幫里的中年人,還有其余大大小小門派里的中年人,他們或杰出或平凡,或聞名遐邇或默默無聞,但大都兢兢業(yè)業(yè),恪守本分。他們是江湖能夠運行和延續(xù)的主力。
而那些十分不可愛的中年人,數(shù)來數(shù)去,無非那么幾種。
比如嚴重地言行不一的,像岳不群。他就屬于“拿著鋸子的人”,在謙謙君子的面孔下,大搞非黑即白之分,同門互斫。
又比如嚴重缺乏同情心的,像滅絕師太。徒弟可以殺,親朋可以滅,從來不為自己流眼淚,也不會為別人流眼淚。
還有極度自私和貪婪的,像《雪山飛狐》里的閆基。為了獲利,閆基不惜出賣無辜者和恩人,害死了大俠胡一刀。
我想,每一代年輕人大概都不想成為這幾種人。
如果從反躬自省的角度去看上述這些人,你得承認,中年人的不可愛仍然是有一些特殊性的。
比如說,他們的壞,往往是深思熟慮之后的壞。
左冷禪、岳不群之流做壞事不是懵懂,不是沖動為之,而是極度現(xiàn)實的選擇。
他們完全明白自己壞的后果,也知道別人要付出的代價。他們的壞,是明白了所有道理,卻仍然拒絕去追隨良善的壞。
岳不群本來是最明白“拿著鋸子”的害處的人。他少年時曾被劍宗的師叔一劍劈在胸口,差點丟了小命,多年之后傷疤仍在。
他明明深諳撕裂、內(nèi)斗的壞處,可是長大之后,他還是變成另一個“拿著鋸子的人”。
這便會讓人產(chǎn)生強烈的失望和崩潰感:你本應(yīng)該更明白道理,但是你假裝不明白。時光在你身上做了無用功,所起的作用甚至是負面的。
再回想前文里提到的我們不想成為的人。
老徐不想走他那位實習(xí)老師的老路,感覺那樣“不體面”。
我也不想成為和那位“打表厭惡者”老師一樣的人,也覺得不體面。
為什么中年人的“不體面”給人的感受特別強烈?
道理仍然是相通的,你已是中年人了,應(yīng)該更體面,可事實上沒有。
這里的體面并不是物質(zhì)上、身份上的,而是指一份尊嚴和超脫。
并且,和青少年相比,他們能量更大,握持著更多的資源與實力。
作為江湖的把控者,他們一旦油膩,環(huán)境就會油膩。他們一旦在必要的時候隱身,很多人將會覺得無助。
讀《笑傲江湖》,你會覺得五岳劍派很虛偽,待在里面特別壓抑。
其實五岳劍派里優(yōu)秀分子明明很多。儀琳、儀清、陸大有、米為義、向大年……都是熱血的好人。
何以你仍然覺得這些門派虛偽?無非是因為中年的頭頭腦腦們虛偽,所以環(huán)境就虛偽,就壓抑。
他們很難被反對。滅絕師太要做什么事,紀曉芙、貝錦儀們無法反抗。令狐沖不贊成師父的做法,就只能被逐出華山門墻。
中年人如果不答應(yīng),青少年很難把事情做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金庸的武俠小說,某種程度上就是兩句話。
一句話就是:我不想成為那樣的人。
令狐沖不想成為岳不群那樣的人,張無忌不想成為滅絕師太那樣的人,楊過不想成為趙志敬那樣的人。
而另一句是:你可以成為另一種人。
不要用上一代的方式去取代他們,不要用自己看不起的方法去獲勝。你可以不一樣。
岳不群虛偽,令狐沖就坦蕩,不拿“鋸子”,不非黑即白。滅絕師太刻薄帶刺,張無忌就真誠寬容,正視仇恨,彌合糾紛。
裘千仞、楊康心狠手辣,賣國求榮,郭靖與黃蓉就善良正派,做俠之大者。
貝海石狡詐,石破天就純樸。花鐵干猥瑣,狄云就正直。鳩摩智貪婪,段譽就單純。
他們都沒有用自己看不起的方式獲勝。
而人最大的欣慰之一,就是假設(shè)你穿越時空,回到少年時的自己面前,對方會說:我不討厭你。
(從 容摘自微信公眾號“六神磊磊讀金庸”,畢力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