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春祥
摘 要:安慶素有“文化之邦、戲曲之鄉(xiāng)、禪宗圣地”的美譽。深厚的人文傳統(tǒng),濃郁的民俗風情,滋養(yǎng)著世代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們。鄭珊和鄭琳兩兄弟是安慶籍的平民畫家,清代《畫微錄》評他們?yōu)椤敖喜家露崱?。兄弟二人憑著堅持不懈的努力,漸漸獨步畫壇,成為清末時期在安徽(安慶時為安徽省府所在地)畫壇有較大影響的兩位畫家。文章通過對安慶博物館部分館藏書畫作品的介紹,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他們、認識他們,欣賞他們的作品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關鍵詞:布衣二鄭;自強不息;六字畫訣
安慶,自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民國二十七年(1938),一直為安徽省會所在地,是安徽省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也是中國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素有“文化之邦、戲曲之鄉(xiāng)、禪宗圣地”的美譽。深厚的人文傳統(tǒng),濃郁的民俗風情,滋養(yǎng)著世代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們。
本文介紹的兩位安慶籍畫家鄭珊和鄭琳是兩兄弟,清代《畫微錄》評他們?yōu)椤敖喜家露崱?。兄弟二人少時家境貧寒,以沿街賣米蒸糕為生。他們自幼喜愛繪畫,常常到裱畫店手摹裱板上的名家畫作。沒錢買紙、筆,就去裝裱店撿丟棄的邊角廢紙料學畫。憑著堅持不懈的努力,他們漸漸獨步畫壇,成為清末時期在安徽畫壇有較大影響的兩位畫家。從安慶博物館館藏的部分繪畫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既有對傳統(tǒng)繪畫的堅守,也有在接受新思想和新文化浪潮中不斷創(chuàng)新的熱情,給當時的安徽畫壇帶來了一股清新的風貌。
1 鄭珊書畫作品
鄭珊(1811—1897),字雪湖,號野橋,齋名盛堂山房,又自號盛唐主,安徽懷寧人,回族,居安慶城內(nèi)。少時家境貧寒,鄭珊未曾上學。后經(jīng)當?shù)貢嫾液袼G等人指點,潛心學畫。早期師法虞山派傳統(tǒng),臨摹宋、元、明各大家名作,技法日進。所畫山水筆意蒼厚、古秀雄健;旁及人物、花鳥,墨色滋潤,點染精妙,運筆自如;尤善墨梅,枝干圓潤,深淺有致,花朵重疊濃淡、層次分明。壯年遍游黃山,代表作有《黃山臥游》三十六幀。八十歲后寓居淮揚。鄭珊曾傳藝于黃賓虹,畫授“實處易、虛處難”六字畫訣,孕育了近代國畫大師黃賓虹崇尚內(nèi)美的畫學觀。
《墨梅》四條屏(圖1) 單幅縱130.50厘米、寬24厘米,紙本,款識為“擬冰壺道人畫意八十五叟鄭珊”“燧冬仁兄大人雅教甲午夏四月八十五叟鄭珊寫”“雪湖鄭珊作之于放眼樓”“野橋老人寫生”,鈐印“雪湖無聲詩”白文印、“鄭珊”白文印、“雪湖”朱文印、“雪湖八十后又號野橋”朱文印、“雪湖”朱文印、“鄭珊”白文印。
梅花,自古在民間就有傳春報喜、吉祥平安之意。其不畏嚴寒、凌寒獨開的特性常被寓意在逆境中不屈不撓、自強不息,在順境中不媚于俗、超然物外的崇高品質(zhì)和高貴氣節(jié)。這種“君子”人格的生動寫照,為歷代文人雅士和人民大眾所喜愛,也是畫家們常常表現(xiàn)的重要題材之一。梅、蘭、竹、菊并稱為“四君子”,松、竹、梅并稱為“歲寒三友”。
該《墨梅》四條屏枝干渾圓、花朵繁茂,均用淡墨寫成,枝條生長茂盛,呈四出之勢。枝頭綴滿花朵,或含苞欲放,或初綻花蕾,或盛開怒放,或殘美點點,偃仰多姿,百態(tài)萬千。濃墨點萼,精神凸顯。用筆簡約,疏而不空,淡而不虛,展現(xiàn)出“朵朵花開淡墨痕,只留清氣滿乾坤”的內(nèi)在氣質(zhì)和清雅幽香的精神內(nèi)涵。此圖為鄭珊85歲(1894年)所作,是一個畫家在“集諸家之法”后而形成的一種對自然的闡釋、對筆墨的釋放和自我精神的表現(xiàn),也是畫家對梅花精神的一種獨特體會。
《秋窗新霽圖》扇面(圖2) 縱18厘米,橫52厘米,紙本灑金,款識為“雋(jun)丞大兄大人正之,雪湖,珊;秋窗新霽偶作小景遣興,適案頭有倪太仆見示前賢名繪,略師其意正不求形似也。時戊子二月朔日,七十八叟鄭珊又記”,鈐印“珊”朱文印、“雪湖”朱文印。
此幅作品采用平遠式構(gòu)圖。遠處山高水闊,雨后秋景,高潔清曠。近處蒼松古木,屹立其間,錯落有致;草亭臨江,亭中一人,品茗觀景,澗壑之間,棧橋通亭,右側(cè)山石聳立,峰嶺縱橫。中景湖面開闊,對岸群巒疊嶂,連綿千里。畫面山石、樹木均淡墨勾勒并略施皴染,淡墨輕嵐,雨后澄凈,意境幽遠。
從構(gòu)圖和筆法上可以看出該圖有著顯著的倪瓚筆意,這點畫家在款識中也明示了。倪瓚(1301—1374),元代畫家、詩人,常州無錫梅里(今江蘇無錫)人。字元鎮(zhèn),號云林子、荊蠻民等,與黃公望、王蒙、吳鎮(zhèn)三人并稱為“元四家”。其畫以山水為主要題材,構(gòu)圖簡約,意境凄清冷寂。其渴筆和破筆垂葉點等獨特的筆法,對于后來山水畫中的點景也都有非常大的示范性影響。
《溪江遠帆圖》扇面(圖3) 縱16.8厘米,寬51厘米,紙本灑金??钭R為“擬王司農(nóng)麓臺筆八十二叟鄭珊作”,署年“八十二歲(1892年)”,鈐印“雪湖”朱文印。
圖繪溪江折轉(zhuǎn)處一小景,近景坡岸古木雜樹,枝繁葉茂,臨江蓬屋數(shù)間,渚岸木橋相連,岸邊孤舟橫臥,一人坐舟觀景。溪江對岸峰巒疊翠,層林密布,草舍幾所,掩映其間,谷口潺潺溪水,匯入江流。遠山曉霧嵐煙,遠江兩舟,掛帆乘風。畫面構(gòu)圖嚴謹,用筆凝重,設色濃厚。
款識中的王司農(nóng)(麓臺)即指清代“四王”之一的王原祁。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號麓臺、石師道人,今江蘇太倉人,康熙時進士,官至戶部侍郎,人稱王司農(nóng)??滴跛氖哪辏?705)時,任書畫譜館總裁,負責編纂《佩文齋書畫譜》。與王時敏、王鑒、王翚合稱為“四王”,擅山水,喜用干筆焦墨,層層皴擦,后用墨,由淡向濃反復暈染,由疏向密反復皴擦,干濕并用,使畫面渾然一體。王原祁是清代畫壇的中堅人物。
2 鄭琳書畫作品
鄭琳(1819—1898),字牧山。安徽懷寧人。居安慶城內(nèi)?;刈濉`嵣旱陌?。受鄭珊的影響,10多歲也開始學畫,擅長人物、花卉、山水、翎毛,另師從高其佩指畫,在當時的畫壇也頗負盛名。其指畫尤為世人珍重。
《柳蔭秋江圖》(圖4)) 縱44.5厘米,橫187厘米,絲質(zhì),款識為“時在戊戌秋月,擬石田先生畫意為恕存先生大人法正,牧山弟鄭琳寫”,鈐印“鄭琳畫印”白文印、“志在山水”白文印。
圖繪秀美的江南秋景,古木蔥蘢,景致怡人,嵐氣飄忽,意境幽遠。近處谷口坡岸相連,雜木成林,河堤垂柳,濃蔭蔽日,草亭之外兩位賢士席地盤坐于岸邊,觀景閑談。中景左側(cè)在丘壑密林之中隱現(xiàn)屋舍數(shù)間,山澗溪水潺潺;右側(cè)江面寬闊,一人泛舟獨釣,遠渚棧橋,橫臥兩岸。遠處山巒疊翠,連亙無際。畫面構(gòu)圖疏朗,坡岸山石濃墨勾勒,淡墨皴染,畫風粗簡,意趣橫生。生動地描繪出秋高氣爽和游人怡然自樂的神態(tài),多彩秋葉與小橋流水相映成趣,既將自然山水之美展現(xiàn)出來,又充分流露出士人隱逸自然山水的文化追求。
款識中的石田先生即指沈周。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繪畫大師,吳門畫派的創(chuàng)始人,明四家之一。早年承受家學,后博采眾長,出入于宋元各家,自成一派。其繪畫成就:一是將南派秀麗溫婉的風格與北派蒼茫渾厚的風格融為一體,弘揚了文人畫的傳統(tǒng);二是將詩、書、畫進一步結(jié)合起來,更具詩情畫意。
《鱖魚圖》(圖5) 縱23厘米,寬38厘米,絲質(zhì),款識“鄭琳指頭畫”,鈐印“牧山”朱文印。
鱖魚中的“鱖”字,諧音富貴的“貴”,在民間有“富貴有余”的吉祥寓意,是畫家們常常入畫的題材之一。圖繪柳條系的兩條鱖魚橫陳畫面,淡墨造型,濃墨勾鰭,構(gòu)圖雅致,情趣盎然,生活氣息濃郁。該圖是畫家用指頭創(chuàng)作而成。所謂指頭畫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一種特殊的畫法,即以畫家的手指代替?zhèn)鹘y(tǒng)工具中的毛筆蘸墨作畫,展現(xiàn)出畫家高超的造型能力和用墨技巧。
《溪岸騎行圖》扇面(圖6) 縱17.8厘米,寬54厘米,紙本泥金,款識“癸未三月既望為芭田尊兄大人雅正 牧山鄭琳寫意”,鈐印“鄭琳”白文印,署年“癸未(1883年)”。
畫中一騎驢老者,頭戴斗笠,識路前行。溪岸兩側(cè),左側(cè)雜木叢生,枝葉繁茂;右側(cè)溪水潺流,溪間磯石橫臥,陡崖壁立,景色險絕。筆力勁爽,用色簡潔明快。
《秋江獨釣圖》(圖7),縱58.8厘米,橫18厘米,絲質(zhì),款識為“撫石濤師大意寫 奉吉翁仁兄大人正之 牧山弟鄭琳”,鈐印“牧山書畫”白文印。
整幅圖對角式構(gòu)圖,近景坡岸,雜木豐茂,五色斑斕;中景江面靜闊;遠岫青黛,峰巒疊翠,連綿千里。一葉孤舟橫臥江面,舟上漁人獨釣。畫中無舍,林無飛鳥,空靈靜謐,似逍遙中略帶些許的孤寂。墨色豐富,畫面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