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廣東廣筑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廣東 東莞523000)
教學樓建筑為開展教育交流工作的場所,主要服務對象為校內師生,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伴隨當前我國不斷推出實施新的高校擴招政策,將我國高等教育產業(yè)推上了新的高峰。既有教學空間早已無法滿足不斷增長的教學需求。因此各高校為解決空間資源不足的問題,開展大量教學建筑擴建與新建工程。
可持續(xù)是高校教學樓建筑更新建設工作必須遵守的建設原則,讓建筑結合高度數(shù)字化與智能化的電子信息設備,不僅順應了智能信息化潮流的同時,同時也可在極大程度上提升了校內師生的教育交流體驗。當前發(fā)達的綠色生態(tài)技術,大大的降低了傳統(tǒng)教學樓能耗高的問題,也營造了更舒適的室內環(huán)境體驗,從側面提高了教師的教學品質,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建筑的安全性是一切更新建設工作的基礎,在建筑更新建設工作中要重點注意對原有教學樓的結構維護和改造工作,如果建筑的安全性無法得到保證,則是本末倒置,再舒適、優(yōu)雅、美觀的環(huán)境也是毫無意義的。
在功能使用上,高校教學樓是校園內數(shù)量最多且最重要的建筑類型,高校內主要教育資源都集中于此,是開展教育、研究、傳播高等知識思想的主要場所,也是給校內師生提供日常學習工作生活的主要環(huán)境,對于獨特校園文化氛圍的塑造工作也有著很強的推動建設作用。當下新時代的教育理念主張開放自由式的教育模式,摒棄傳統(tǒng)的讀死書思想,更加強調體驗感,寓教于樂,真正實現(xiàn)在行動中學習,例如增加了師生討論、學習、交流等活動。如此一來對教學樓的交流空間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其設計原則、設計方法與既有高校教學樓公共交往空間的更新改造優(yōu)化策略理應得到重視。具體規(guī)劃建設方向應分為內部與外部建設兩部分,具體建設理念如表1、2。
表1 教學樓建筑內部更新改造(作者總結自制)
教學用建筑更新工作是改建工作中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我們必須在這方面給與其足夠多的重視,投入大量精力。但在改造更新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將建筑更新改造手法和建筑空間形態(tài)、場所繼承以及創(chuàng)新性相互結合,這樣才可以使工程的美觀性與經濟實用性都得到充足的保障。
表2 教學樓建筑外部更新改造(作者總結自制)
一項建筑工程自設計階段至竣工驗收,再到實際投入使用,最終到達自身的設計使用年限這一完整的全生命階段,就是建筑的生命周期。從科學的角度來說,為了保證建筑能夠一直處于較好的使用狀態(tài),對其進行全生命周期的維護工作是不可避免的,但當前我國在這方面的工作還未投入足夠的精力,尤其是公用建筑,重建設、輕維護;重使用、輕更新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于整個行業(yè)之內,最終將導致建筑的功能性越來越無法得到保障,東莞中學的建筑更新工程設計方案很好的解答了對于此類問題的實際操作與處理。
東莞中學分為南校區(qū)和北校區(qū),項目用地位于東莞中學北區(qū)校園內,北接萬壽路,南接東正路,東接縣正路,地理位置優(yōu)越,公共交通發(fā)達便利。東莞中學北側靠近莞城中心小學,東莞市團委政府,南側為東莞市人民公園,西側為商業(yè)群及居住用地。項目擬建場地土地現(xiàn)狀為教學樓,新建教學樓計劃于現(xiàn)狀教學樓拆除后重建。
3.2.1 尊重學校歷史,打造傳承者形象
東莞中學校園內保留了一些以綠瓦樓為首的歷史保護遺址,然而充分考慮了地域性與時代性,純仿古的形制已經不符合現(xiàn)代審美的要求了,本方案考慮的重點是如何巧妙的將新建教學樓打造成古典的建筑外觀的同時與校園內的綠瓦樓相輔相成。
3.2.2 生態(tài)校園,構建新書院
教學樓整體以建設生態(tài)校園為核心,打造新時代書院。本設計設置多個綠色活動區(qū)域,給學生豐富的課余活動場地,屋頂則設置屋頂花園,給教學環(huán)境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3.3.1 規(guī)劃布局設計
學校綜合教學樓校園區(qū)以及運動場區(qū),兩區(qū)通過天橋直接連通,教學樓中部挖空讓校園廣場完全連通,使得教學樓整體與運動場區(qū)域形成貫通的主軸線關系。
圖1 東莞中學規(guī)劃布局圖(圖片來源:作者自制)
3.3.2 空間設計
整個校園更新工程中,可大致將空間建設工作分為庭院空間、長廊空間與滲透空間。三者相互結合,相輔相成。
首先在庭院空間的設計中,為了使庭院空間與教學樓主體有更好的融合,整體效果更加融洽,將教學樓靠近校園廣場的一側中間部位進行凹字型設計。如此一來廣場空間便更好的融入了教學空間。
長廊空間部分主要位于教學樓的南側與北側,此片區(qū)域主要建設功能為加強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同時為其提供相對自由及私密的空間,功能上也起到了一定防曬降溫的作用。
最后是教學樓滲透空間建設,教學樓的建設方式采用首層架空的處理手法,實現(xiàn)校園廣場與與入口廣場的互相滲透,豐富了教學樓內部與外部的關系,同時對大樓整體的通風降溫方面起到了十分顯著的效果。
3.3.3 通風采光分析
教學樓的全部普通教室及教輔用房在布局設計時均設置于南側偏東的位置,如此一來南向自然光線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同時,也符合《中小學校設計規(guī)范》GB50099-2011 與《建筑設計采光標準》中的設計要求,采光及通風效果極好。(圖2)
圖2 教學樓光照及通風示意分析圖(圖片來源:作者自制)
我國當今前教育建筑更新設計建設中,用地緊張、缺乏可建設用地等問題是擺在絕大多數(shù)高校面前的難題,嚴重影響了高校開展更新建設工作。因此在校園更新建設工作中,我們需要根據(jù)校園實際情況選擇出最適合自身的更新建設方式,摒棄以往過于單一追求功能方面的設計,逐步推廣更加系統(tǒng)全面的設計思路。實現(xiàn)從不斷變化調整的動態(tài)功能需求歷年出發(fā),緊跟時代發(fā)展建設大潮,對教學樓建筑更新改造提出適宜的、靈活的設計方案。努力展現(xiàn)多種歷史文化價值與使用價值協(xié)調統(tǒng)一的建設風格,從而提升自身價值和對社會的整體影響力。
總結來說,高校教學用建筑更新建設工程,整體上首先要實現(xiàn)動態(tài)建設,確定目標后分步走,合理利用現(xiàn)有人力物力,避免由于更新建設缺乏靈活性及通用性所帶來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