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張曾,楊宏杰,何燕銘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上海 200437
胰島素抵抗及胰島β細胞功能持續(xù)衰竭是2型糖尿病(T2DΜ)主要的病理缺陷。其中β細胞凋亡是胰島功能衰竭的主要因素[1],因此抑制β細胞凋亡是改善胰島功能的關(guān)鍵。西格列汀是目前用于治療2型糖尿病最常用DPP-4酶抑制劑,目前研究表明其可延緩及抑制β細胞凋亡的作用[2-5]。胰淀素(islet amyloid-like polypeptide,IAPP)又名胰島淀粉樣多肽,是一種由37個氨基酸殘基組成的多肽,儲存在胰島β細胞的分泌顆粒中,與胰島素同時分泌。哺乳類、人、靈長類和貓的胰淀素會形成胰島淀粉樣蛋白變性纖維,嚙齒類的胰淀素則不能。在高糖刺激、氧化應激等病理狀態(tài)下,人IAPP(human IAPP,hIAPP)可自我折疊、變性、聚集,其蛋白質(zhì)二級結(jié)構(gòu)由α螺旋轉(zhuǎn)變?yōu)棣抡郫B形成寡聚體[6],hIAPP寡聚體可進一步誘導胰島β細胞的凋亡,促使胰島功能衰竭和血糖異常[7-8]。本研究旨在探討西格列汀對人胰淀素轉(zhuǎn)基因小鼠(hIAPP-Tg)糖尿病模型是否有改善血糖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機制。
1.1 實驗動物及主要材料 兩對hIAPP-Tg小鼠購自Jackson Laboratory(Bar Harbor,ΜE,USA);8只SPF級健康雄性C57BL/6小鼠,質(zhì)量(20±2)g,購自上海斯萊克實驗動物有限責任公司;西格列汀(100 mg/片)購自美國默沙東公司;胰島素及糖化血紅蛋白ELISA試劑盒(X-Y Biotechnology,上海,中國);小鼠胰島素抗體(Abcam,Cambridge,UK)、CHOP抗體(CST,Boston,USA);便攜式血糖儀及試紙(拜安捷,拜爾,德國)。
1.2 動物分組及給藥 hIAPP-Tg小鼠交于上海南方模式科技有限公司代為繁殖鑒定,與C57BL/6小鼠雜交、通過剪尾、RT-PCR及real-time PCR法獲得F3代18只hIAPP高表達陽性小鼠(雄性、8周齡),隨機分為模型組和西格列汀組(20 mg/kg)各9只;對照組8只C57BL/6小鼠(雄性、8周齡);對照組及模型組給予磷酸鹽緩沖液(PBS),西格列汀組給予西格列汀20 mg/kg。根據(jù)體質(zhì)量(1 mL/100 g)給予灌胃,隔天一次,連續(xù)給藥10周,每兩周用便攜式血糖儀測鼠尾末梢空腹血糖一次并測量體質(zhì)量。
1.3 生化及組織病理實驗 給藥結(jié)束后所有動物禁食過夜,并在戊巴比妥麻醉下(腹腔注射100 mg/kg),然后處死。處死后取血清、用ELISA法檢測胰島素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同時取胰腺組織、稱重并立即在液氮中冷凍。取少許組織固定在4%(wt/vol)磷酸鹽緩沖的多聚甲醛中并用石蠟包埋,免疫熒光法檢測胰島素及C/EBP同源蛋白(CHOP)的表達。
1.4 觀察指標 每兩周測定各組小鼠空腹血糖及體質(zhì)量;試驗結(jié)束后檢測各組胰島素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免疫熒光檢測胰腺胰島素及CHOP表達變化。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9.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西格列汀對hIAPP-Tg小鼠空腹血糖及體質(zhì)量的影響 與對照組比較,模型組及西格列汀組空腹血糖在8周齡時開始明顯升高并隨飼養(yǎng)時間逐漸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模型組比較,西格列汀治療后空腹血糖呈下降趨勢,在給藥第10周后空腹血糖較模型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模型組及西格列汀組體質(zhì)量較對照組低,但各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各組小鼠間空腹血糖比較(±s,mmol/L)
表1 各組小鼠間空腹血糖比較(±s,mmol/L)
注:與對照組比較,a P<0.05;與模型組比較,b P<0.05。
組別對照組模型組西格列汀組F值P值例數(shù)899 0周5.65±0.41 8.18±2.62a 8.09±1.94 4.559 0.021 2周7.63±1.06 11.70±3.60a 11.32±5.00 3.111 0.064 4周5.23±0.27 8.89±3.04a 8.41±4.27 3.449 0.049 6周5.85±0.71 11.16±5.87a 10.18±3.14 4.268 0.027 8周5.68±0.80 11.06±5.00a 10.37±4.65 4.342 0.025 10周5.5±0.31 13.34±4.19a 9.50±3.21b 13.44 0.000
表2 各組小鼠間體質(zhì)量比較(±s)
表2 各組小鼠間體質(zhì)量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 P<0.05;與模型組比較,b P<0.05。
組別對照組模型組西格列汀組F值P值例數(shù)899 0周24.01±0.74 24.48±1.14a 23.52±1.35 1.638 0.216 2周25.89±1.27 25.69±2.00a 24.39±2.09 1.703 0.204 4周26.58±0.88 25.88±2.74a 24.32±2.69 2.138 0.141 6周27.39±1.08 25.76±3.55a 25.06±3.40 1.366 0.275 8周28.16±1.18 25.56±3.93a 25.48±4.04 1.693 0.206 10周28.64±1.35 25.74±4.17a 25.97±4.46 1.593 0.225
2.2 西格列汀對hIAPP-Tg小鼠空腹胰島素及糖化血紅蛋白的影響 與對照組比較,模型組及西格列汀組血清胰島素水平降低、西格列汀給藥10周后血清胰島素水平較模型組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模型組及西格列汀組糖化血紅蛋白升高、西格列汀給藥10周后糖化血紅蛋白較模型組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組別對照組模型組西格列汀組F值P值例數(shù)899空腹胰島素(mIU/L)9.41±1.06 3.57±0.95a 6.61±1.74b 42.683<0.01糖化血紅蛋白(nmol/L)1 104.67±281.96 2 512.68±396.17a 1 525.73±398.01b 33.787<0.01
2.3 西格列汀對hIAPP-Tg小鼠胰腺胰島素及CHOP表達影響 與對照組比較,模型組胰腺胰島素表達明顯下降,經(jīng)西格列汀治療10周后西格列汀組胰島素水平較模型組有所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模型組胰腺CHOP表達明顯升高,與模型組比較經(jīng)西格列汀治療10周后CHOP明顯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和圖1。
表4 西格列汀對hIAPP-Tg小鼠胰腺胰島素及CHOP表達的影響(±s)
表4 西格列汀對hIAPP-Tg小鼠胰腺胰島素及CHOP表達的影響(±s)
注:與對照組比較,a P<0.01;與模型組比較,b P<0.05;與模型組比較,c P<0.01。
組別對照組模型組西格列汀組F值P值例數(shù)899胰島素積分光密度(sum)3 595.55±1 831.12 98.22±21.34a 411.27±163.32c 13.295 0.002 CHOP積分光密度(sum)3 115.42±1 314.956 1 3719.46±4 613.05a 5 612.83±1 820.92b 14.009 0.002
圖1 hIAPP-Tg小鼠胰腺胰島素及CHOP免疫熒光結(jié)果,西格列汀可提高胰島素表達及抑制CHOP表達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大多數(shù)患者在第一次接受治療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胰島β細胞分泌功能缺損情況,并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胰島β細胞分泌功能進行性下降,因此選擇既能降糖且能有效抑制胰島β細胞功能衰退的藥物成為研究重點。西格列汀為DPP-4酶抑制劑,可抑制DPP-4活性、提升GLP-1水平、增加葡萄糖攝取、降低肝糖原的輸出與生成,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已得到臨床廣泛應用[9]。hIAPP-Tg小鼠模型為常用的糖尿病動物模型,既往研究表明雄性純合子小鼠在8周齡時可自發(fā)出現(xiàn)糖尿病表型,雜合子及雌性表型不穩(wěn)定[10]。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在8周齡時模型組及西格列汀組的空腹血糖較對照組明顯升高,說明hIAPP高表達雄性小鼠8周齡時可自發(fā)為糖尿病小鼠模型,與文獻研究一致[10]。經(jīng)西格列汀治療10周后,hIAPP-Tg小鼠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得到明顯改善,說明西格列汀對人胰淀素致糖尿病模型有降低血糖作用;其次、模型組及西格列汀組空腹胰島素水平及胰腺胰島素表達明顯減少,說明人胰淀素可導致小鼠胰島功能的下降,經(jīng)西格列汀治療10周后hIAPP-Tg小鼠胰島功能得到一定改善。
適當?shù)膬?nèi)質(zhì)網(wǎng)應激(ERS)可恢復內(nèi)質(zhì)網(wǎng)內(nèi)的穩(wěn)態(tài)環(huán)境,維持細胞存活,是細胞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但強烈持久的應激反應會導致內(nèi)質(zhì)網(wǎng)功能紊亂,進一步導致細胞凋亡通路的激活[11]。胰島β細胞內(nèi)發(fā)生的ERS就是β細胞凋亡的主要途徑之一[12]。胰島淀粉樣蛋白沉積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特征之一。研究表明,胰淀素作為胰島淀粉樣蛋白沉積的主要成分可通過多種機制引起β細胞凋亡[13],其中ERS在胰淀素導致β細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14]。在病理狀態(tài)下,IAPP毒性寡聚體的異常聚集,激活內(nèi)質(zhì)網(wǎng)跨膜蛋白IRE1α、PERK及ATF6,引發(fā)內(nèi)質(zhì)網(wǎng)應激反應,并進一步通過CHOP及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途徑誘導β細胞的凋亡,加速胰島功能的衰竭[15-16]。
CHOP廣泛表達于哺乳動物機體細胞,其編碼的蛋白與多種細胞功能活動(如增殖、分化、凋亡等)相關(guān)[17]。CHOP由ERS誘導并在生長停止和細胞死亡中起作用,CHOP表達升高是ERS的標志,它在ERS和細胞凋亡的聯(lián)系中起到重要作用,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中間信號分子,可通過多種途徑誘導細胞凋亡。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模型組及西格列汀組CHOP表達明顯升高,說明人胰淀素在胰腺異常聚集可誘導ERS繼而激活CHOP的表達,經(jīng)西格列汀治療10周后CHOP表達有所下降,說明西格列汀可減少人胰淀素過表達引起的ERS。
綜上所述,西格列汀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降糖藥物,在hIAPP-Tg糖尿病小鼠模型中同樣有降糖及保護胰島功能的作用,其可能的機制是西格列汀可通過抑制人胰淀素異常聚集誘導的ERS減少β細胞凋亡,具體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