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時安
今年8月,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國文聯(lián)、中國作協(xié)等五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了《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弘揚中華美學精神,進行科學的、全面的文藝評論,發(fā)揮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啟迪作用,推動社會主義文藝健康繁榮發(fā)展。建立線上線下文藝評論引導協(xié)同工作機制,加強文藝評論陣地,營造健康評論生態(tài),推動創(chuàng)作與評論有效互動,增強文藝評論的戰(zhàn)斗力、說服力和影響力,促進提高文藝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nèi)涵和藝術價值,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
今天是一個文藝眾聲喧嘩特別需要文藝批評的時代,也是一個文藝批評閃爍無定相對缺失的時代;這是一個文藝創(chuàng)作數(shù)量空前繁榮、人們對文藝批評抱有極大希望的時代,也是一個文藝批評自身陷入判斷迷茫、令人失望的時代;這是一個文藝批評從未有過的可以大展身手的時代,也是一個文藝批評信譽相當?shù)拖碌臅r代;這是一個文藝批評應該令人矚目的時代,也是一個文藝批評備受輕慢的時代。早在20世紀90年代,已經(jīng)有國內(nèi)外文藝批評家注意到,世界范圍內(nèi)文藝批評的有效性不足的缺陷,注意到文藝批評的關注重心正從依據(jù)、材料,轉移到文藝批評自身的建構上來。在我看來,文藝批評和我曾經(jīng)批評的文藝創(chuàng)作一樣,患了嚴重缺血、缺鈣癥候。特別缺少獨立的人格、獨特的見解,缺少應該堅持的職業(yè)操守。而文藝批評的獨特見解是建立在文藝批評家獨立人格的基座上的,而這是相輔相成的。
三十年前我在一篇《批評召喚人格》的短論中曾指出,文藝批評要服從“二為”方向、“雙百”方針,但要獨立于短時段的時代氣候,不能簡單變?yōu)榫唧w階段及具體文藝政策的直接演繹。文藝批評要在藝術家面前保持人格的獨立,有自己的尊嚴和品格。同時,在文藝批評界內(nèi)部批評家和批評家之間要有獨立的人格,以獨立的人格判斷作品,對作品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時至今日,文藝批評的獨立性傾向依然是一個問題。在我們傳統(tǒng)的平面媒體上,大量充斥著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毫無個性色彩和自己立場的批評文字。這些文藝批評要么一股腦兒說好,要么一股腦兒說壞。但是不管說好說壞,都說不到點子上。而在新興的網(wǎng)絡媒體上,觸目所見的文藝批評大都是以貌似獨立面孔、實際充滿極端化言辭的“酷評”。這些評論一開始還能說出點理來,隨后就刻意成了博眼球、博出格的文化策略。成為一種靠唱反調(diào)爭取點擊率的新意識形態(tài)寫作。
那么,文藝批評的獨立性是如何喪失的呢?馬克思講過,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文藝批評,不可避免受到了當下不健康的社會關系的總和與社會風氣的制約。一是人情的制約。中國是個特別重人情、重情面的社會。在日常生活里,許多作家、藝術家和批評家通常都在文化領域工作,久而久之,大都成了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同事、朋友。批評同事、朋友的作品,經(jīng)常會被認為不夠朋友、沒有交情、不上路。再加上我們的一些作家、藝術家,自身的脆弱或狂妄,經(jīng)不起一點批評,聽不得一點反面意見。有位著名作家因為批評家在評論中說其作品有小市民氣,大光其火。甚至有的還因為一篇文藝批評文章把批評家告上了法庭。二是市場的制約。進入90年代,文藝步入了市場化的快車道,大量文藝作品要在市場爭取高額回報,實現(xiàn)利益的最大化。對于文藝生產(chǎn)、出版機構來說,它需要的不是提高、改進的意見,而是廣泛的市場影響。于是文藝批評更多地淪落為文藝作品進入市場的促銷手段。對一些市場比較好的藝術門類來說,文藝批評的肯定與否,直接影響到其市場前景的起落。尖銳的批評常會使一些藝術家暴跳如雷。而在那些市場不景氣、藝術創(chuàng)作很困難的文藝領域,批評家對藝術家的理解和同情,也會成為弱化、葬送自己獨立性的最好借口。三是利益的制約。當下各種形式的紅包批評、付酬的委約批評、各種高談闊論的研討會批評,使得批評充滿了庸俗的市儈嘴臉和拜金主義氣息。藝術和批評之間應有的健康而獨立的批評和被批評關系,變成了不正常的相互間的利益輸送和利益共謀。四是創(chuàng)作機制體制的制約。這是由于文藝得到各地各級政府重視后出現(xiàn)的新問題。原來文藝批評面對的是作品和作品背后的創(chuàng)作者、藝術家,但近年來各地各級政府、還有掌握著文藝評獎的文化主管部門、各種文藝家協(xié)會積極參與具體的文藝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中的地方主義、行政意志、部門意識盛行。有的演出說明書排在最前面的都是地方相關部門的主要領導。即使他們不掛名,他們也經(jīng)常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主要推手。而且創(chuàng)作又和行政業(yè)績掛鉤,致使文藝批評,一不小心就開罪了有關部門和領導。而且有的還是相當熟悉文藝領域的領導。有一次,一部動機、立意都不錯的舞臺劇,但現(xiàn)場觀賞的戲劇效果確實較差。有媒體盡管語詞溫婉地就藝術的不足提出批評,還是遭到創(chuàng)作的相關領導找到媒體的主編,并要求糾正的結果。類似領導掛名文藝創(chuàng)作和對正常文藝批評的行政干預,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文藝批評的常態(tài)化發(fā)展。五是學術需求的制約?,F(xiàn)行學術評價體系,是文藝批評也成為學術和職稱評定的敲門磚,以致把文藝評論寫得引經(jīng)據(jù)典不食人間煙火,拒人千里之外。我有一次評審一位同時代文藝批評家的討論我國社會主義文學的批評論著,我贊成他對社會主義文學的基本肯定和教訓的總結,結論非常簡潔明確,但全書布滿了詰屈聱牙、令人費解的語詞概念。事后我問作者,作者坦率地對我說:“要寫得學術一點就是要讓人讀起來有點難度啊?!边€有一種是完全以自己熟悉、宗奉的某一文藝理論流派去解讀一切文藝作品,削足適履、生吞活剝,強行把鮮活的文藝作品和文藝現(xiàn)象塞進自己熟悉的理論框架。所以,我們的文藝創(chuàng)作熱切地期待獨立的有見解的文藝批評。
文藝批評沒有其相對的獨立性,滿嘴都是人云亦云的陳詞濫調(diào),都是不著邊際與作品無關痛癢的空話套話假話大話,或者是人人皆知的諸如地球是圓的、太陽從東方升起的“正確的廢話”,而沒有“人話”,沒有屬于自己的發(fā)現(xiàn)、見解和評判,怎么能讓讀者和藝術家服膺而獲得文藝批評應有的權威性、可信度呢?文藝批評必須有自己的人格、精神、審美判斷的獨立性,不左顧右盼,不左右逢源,不做墻頭草風向標。用自己敏銳的藝術眼光、藝術感覺和獨特的藝術感悟能力,發(fā)現(xiàn)真正的藝術作品所獨具的藝術性和審美價值。B50119C7-81B0-4E53-8F76-9AC18EB55F71
具備獨立品格的文藝批評,是有自己審美發(fā)現(xiàn)的批評。總是能發(fā)人所未發(fā),揭示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筆下無”的作品特色,或某種具有規(guī)律性的看法,給人啟發(fā)。具備獨立品格的文藝批評,是能對藝術家創(chuàng)作發(fā)生作用的有力量的批評。因為你有獨特的甚至連藝術家本人也未曾意識到、或朦朧意識到的藝術發(fā)現(xiàn),包括對其局限不足的指出,就會對藝術家今后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影響。就如別林斯基以他對時代和文學的視野之于同時代的俄羅斯作家,如葉圣陶對巴金的發(fā)現(xiàn)、巴金對曹禺的發(fā)現(xiàn),如當年茅盾先生以自己創(chuàng)作實踐積累的文學經(jīng)驗之于茹志鵑及當時的年輕作家,如王朝聞先生之于藝術創(chuàng)作。特別敢于發(fā)現(xiàn)、評論一些有思想有力度、有鋒芒,甚至會得罪權貴得罪一些相關人和事,帶著一點風險,無論在思想和藝術上都超越了時代和世俗的藝術作品?,F(xiàn)在有不少文藝批評,下筆千言卻離題萬里,圍著作品做體外掃描。說了老半天,也未接觸到藝術品本體,讀了不知所云。具備獨立品格的文藝批評是對讀者有啟發(fā)有感召力的批評,讀者能通過評論知道一部作品好在哪里壞在哪里,有利于他對這部作品的欣賞和閱讀,更能提升他自己的藝術感悟和審美能力。具備獨立品格的文藝批評,是若干年后能作為一個時代文藝發(fā)展的有機體留下來供后人研究的批評。人們能通過你幾十年如一日的持續(xù)而有擔當有發(fā)現(xiàn)的文藝批評,看到一個時代藝術的大體走向以及這個走向在當時代人心中的反應。
人格獨立的文藝批評,來自批評家內(nèi)心精神的誠實。古人說得好“修辭立其誠”。作為文藝批評家,我們要以無比的真誠對待世界,對于我們生活其中的自然世界,對于一草一木,對于春花秋月、潮起潮落、云舒云卷,真誠相處。以無比的熱誠對待生活,對生活中的美好懷著孩子般的欣喜,就像他們面對自己喜歡的玩具那樣有著不可遏制的激動。面對好作品,尤為如此。從善如流,嫉惡如仇。不食人間煙火,對生活中一切的美好東西、新生事物,熟視無睹,無動于衷……在我看來是有問題的。以無比的坦誠對待內(nèi)心,不要回避掩蓋自己內(nèi)心激動、向往、沖突、困惑和無知。是什么就是什么,要把自己內(nèi)心對作品原始的沖動感受想法,真誠地表達出來。作為評論家不能做“巧偽人”。要以無比的虔誠對待文藝批評的寫作,兢兢業(yè)業(yè),把每一次評論都當作新鮮一天的開始。今天和未來中國社會的主流是年輕人;主流文化必須贏得未來社會的主流青年人的首肯和認同;得不到年輕人的熱烈呼應,我們的主流文化就會被邊緣化。應該承認,今天的年輕一代,對于國家和時代的認同遠遠超過了我們的預期和想象,因為他們大多數(shù)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國的發(fā)展、變化和強大,感受到了新時代給他們帶來的美好憧憬。從電影《戰(zhàn)狼2》到電視劇《覺醒年代》《山海情》熱烈的反響,證實了年輕人接受主流的精神基礎。因此,我們必須在這個基礎上做出我們不負年輕人期待的百分之百的艱苦努力。
就我看到的有些評論話語中,依然存在著套話、空話、官話、乃至廢話太多的弊病。有些文章,仍然有著毛澤東當年在《反對黨八股》中批評的毛病,干巴巴的幾條筋,瘦得難看。別說一般讀者和年輕人,就連我們有時也不堪卒讀。所以,我們的主流文章要有與新時代、新讀者匹配的新文風。20世紀初,我們黨的創(chuàng)始人李大釗先生就說過:“以青春之我,創(chuàng)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我以為,當前評論文章一定要寫出新時代的青春氣息。這種青春氣息,首先表現(xiàn)在思想的深刻性,不是照抄文件講話,而是消化文件講話,提出經(jīng)過自己認真思考的對讀者有啟發(fā)的理念、觀點和想法。其次,是文風和語言表達。要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話語方式創(chuàng)新”放在一個重要位置加以實踐和突破。文藝批評不能千人一面、陳陳相因。要有年輕人愿意接受的青春的激情,滿足他們渴望新知的期待。我們文字工作者一定不能辜負了這個時代,要努力寫出新時代的青春氣息,寫出大時代的開闊視野來。
文藝批評的話語體系還比較陳舊,不是原來蘇東的社會分析話語,就是歐美的啟蒙話語,相對缺乏與新時代匹配,能與當代受眾對話的話語。天不變,道亦不變。問題是,世界的“天”變了,我們落后了。話語的宗旨是交流接受,話語表達的最佳狀態(tài)是能直抵心靈。我們要用貼近時代的鮮活話語直面當下。對近幾年文藝界的成就和問題,都有著極其清醒細致的觀察和看法,以鮮明的指向和褒貶,既不保留也不回避,讓我們有信心也有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曾在文代會、作代會上講話表示希望作家藝術家不做徘徊邊緣的觀望者、譏讒社會的抱怨者、無病呻吟的悲觀者。作家藝術家是人類中氣質(zhì)最為敏感的那群人,有時難免心理上會迷惘動搖恍惚,從而影響自己創(chuàng)作情緒。特別是,處在當前這思潮多元激蕩紛繁復雜的大時代,必定會有生活和理想之間的落差,現(xiàn)實生活總是有這樣那樣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我們要努力從觀望、抱怨、悲觀的情緒中解脫自己,提升自己,是每一個文藝工作者要直面的“自我”陷阱。我們要用觀念創(chuàng)新的話語引領潮流。時代已經(jīng)進入21世紀,我們必須堅守一些最基本的原則性精神性的東西,但同時這個時代語言、語詞變得急速,唯有運用鮮活靈動的語詞才能觸動受眾的心弦。我們必須用新的充滿時代氣息的創(chuàng)新理念不斷豐富我們堅守的原則,用適應變化時代的創(chuàng)新話語,產(chǎn)生、聚焦話題,激發(fā)關注引領文藝前行的能量,使話語能保持與時代同步的生命活力。講話有許多極富創(chuàng)新的理念。如用“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不但嚴肅理性科學地對待傳統(tǒng)文化和外來文化,同時明確了這種努力的指向既不在于固步自封,也不是為了數(shù)典忘祖,而在于我們的“未來”。在論及人民與歷史的關系時提出,人民,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賦予了我們熟悉的戲劇語詞與新的時代含義。
我們要用充滿文學色彩的話語感染人心。要有“文學性”,遣詞、說理、節(jié)奏,講究發(fā)揮漢字獨有特色,有文學才有的美感。講話談藝術家與生活,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用符合藝術規(guī)律的話語對待藝術。講話不僅有對藝術普遍規(guī)律的論述,更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特殊規(guī)律,尤其是對當前文藝現(xiàn)象旗幟鮮明的闡發(fā)。文學是人學。習總書記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但反對公式化、概念化、模式化地把人民變成蒼白空洞的抽象,而且特別強調(diào)“是一個個具體的人的集合,每個人都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愛恨、有夢想,都有內(nèi)心的沖突和憂傷”?!皟?nèi)心的沖突和憂傷”,出自黨的總書記之口,特別讓我們心動。站在新涌現(xiàn)的層出不窮的文藝現(xiàn)象面前,文藝評論不能再襲用一成不變的語匯、語速、語調(diào)對待文藝作品。
在一個充滿了各種利益誘惑和思潮干擾的時代,文藝評論家像朝圣的圣徒,心無旁騖,在日月星辰的照耀下,匍匐在大地上,向著藝術世界的深處挺進。要“語不驚人死不休”“一語天然萬古新”;要有不為時風所動、不隨波逐流的、堅定的文化和藝術立場;必須內(nèi)心有所持,要有長久關注終身侍奉的定力意志。文藝創(chuàng)作要以人民為中心,文藝批評同樣要以人民為中心,小我的心里要有大我的情懷。面對紛繁復雜的文藝創(chuàng)作文藝現(xiàn)象,既不媚俗,也不媚雅。就像魯迅先生詩里寫的那樣:“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彷徨”。你要對這個世界說話,要拿出你的良心來對藝術負責。究其本質(zhì)而言,文藝評論是一個孤獨而清貧的屬于精神的事業(yè)。文藝評論家是藝術大地上精神的守望者。
作者? 上海戲劇學院客座教授,原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B50119C7-81B0-4E53-8F76-9AC18EB55F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