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梁衡散文創(chuàng)作可分為山水散文、政治散文和人文森林散文三個階段,在當代散文理論建設、散文批評方面卓有建樹。他提出“文章意境三層美”“文章五訣”等散文寫作理論和散文要寫“大事大情大理”等新見解,提倡構建“人文森林學”理論。梁衡的散文創(chuàng)作深受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論、家庭教育的影響,繼承和發(fā)揚了“五四”以來近現代散文傳統(tǒng)。梁衡的多篇散文進入教材,對社會和讀者產生了巨大影響,對高等教育學科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有著一定的推動作用,他是當代成就卓著的散文家。
關鍵詞:梁衡;散文;當代散文史;當代文學史
中圖分類號:I207.6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3-0132-10
梁衡是當代著名散文家,也是“老五屆”散文家群體中的領軍人物[1]。他于1946年生于山西霍州的一個革命干部家庭,1968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檔案系,歷任《內蒙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和新聞出版署副秘書長兼研究室主任、政策法規(guī)司司長、報刊司司長、副署長,《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他是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會農業(yè)與農村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全國記協特邀理事、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總顧問等。
1971年,梁衡曾在《內蒙古文藝》發(fā)表散文《沙棗賦》,但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正式開始散文和評論的創(chuàng)作。40多年來,他共創(chuàng)作了約260多篇散文總計150多萬字,出版多部散文集,涉及60余家出版社,先后出版《梁衡文集》[2]《梁衡文存》[3]等。梁衡曾榮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yōu)秀科普作品獎、全國好新聞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兩次出任魯迅文學獎評委,被授予“共和國60年傳媒影響力人物”等榮譽。他先后有31篇作品、71次入選大中小學、中專語文教材[4],他的散文《覓渡,覓渡,渡何處》《跨越百年的美麗》 《把欄桿拍遍》等篇,成為公認的經典?!栋褭跅U拍遍》《泰山:人向天的傾訴》被選入《現代散文欣賞辭典》。
梁衡散文形成了獨特豐富、深邃廣袤的文學藝術空間,具有“現象級”傳播的特點[5],并得到季羨林先生的高度肯定。季羨林先生指出:“梁衡是一位肯動腦、很刻苦,又滿懷憂國之情的人。他到我這里來聊天,無論談歷史、談現實,最后都離不開對國家、民族的憂心。難得他總能將這一種政治抱負化作美好的文學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這樣一種意境的人,除梁衡以外,尚無第二人?!盵6]梁衡的山水散文、政治散文以及人文森林散文也因其內在獨特性、創(chuàng)新性,廣受讀者歡迎。目前,全國專門研究梁衡散文的機構有——山西霍州“梁衡研究會”;其母校太原市十二中設有“梁衡圖書館”;江蘇中國剪報社和特別文摘雜志社于2016年6月和2019年10月,在常州先后召開梁衡散文(學術)研討會,并于2019年10月設立“覓渡書院”,現已出版的梁衡研究專著有《梁衡散文研究》[7]《傾聽梁衡》[8]《永遠的覓渡》[9],《名作欣賞》《創(chuàng)作評譚》和《鄱陽湖學刊》曾推出梁衡研究專集。
一、梁衡散文創(chuàng)作的分期、種類及內容
(一)山水散文:行走大地,詠嘆山河
梁衡散文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山水散文階段,大致從1980年至1995年。1980年其散文處女作《恒山懸空寺》[10]問世,第二篇是散文成名作《晉祠》[11],發(fā)表當年即入選中學語文課本。1984年的《夏感》,發(fā)表在《語文報》,后入選中學語文課本。1986年9月,梁衡第一本散文集《夏感與秋思》[12]出版。梁衡的山水散文大都收錄在《梁衡散文大學生讀本》[13]《梁衡散文中學生讀本》[14]《何處是鄉(xiāng)愁》[15]和《梁衡游記》[16]等選本中。《梁衡游記》對他的山水散文按照鄉(xiāng)愁何處、豪氣西北、關內關外、南國煙雨、云貴川藏等地域重新編輯。多年的記者生涯為梁衡書寫山水散文提供了某種方便,使他有機會走遍祖國大地——從草原到莽原、從關內到關外、從華北到西北到全國、從國內再到國外。他的山水散文伴隨著他的足跡,幾乎他走到哪里就留下自己的手記。他的作品從現實生活中來,從采訪閱歷中來,一如他腳下的土地樸實厚重、有歷史感,對人情的精微、人生的豐富有非常深切的體察。他的山水散文,最初是從5000年歷史的古老故鄉(xiāng)山西起筆,無論是北岳恒山懸空寺,還是太原西南的晉祠,平遙古城、娘子關飛泉、壺口瀑布以及清涼世界五臺山,他一處處仔細品味、娓娓道來,寫得神采飛揚。梁衡的山水散文,聚焦山西千百年來的文化遺存,挖掘出其中沉淀的北方文化精髓。隨著行走的路越來越遠,視野不斷拓寬,梁衡的山水散文由山西境內主要的26處古文化遺存,擴展到西北對甘肅、內蒙古、新疆的關注與一幅幅塞外風光的描繪上,集中在《石河子秋色》《西北三綠》,廣袤的西北傾注了梁衡深濃的情思。北中國的景觀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給梁衡一個無比開闊的地平線。
從北國到南國,從中國到世界,面對各地的山山水水,梁衡敞開了胸襟,開闊了視野,逐漸接納廣闊無垠的世界。他筆下的蘇州,“美的自在”;他眼中的武夷山,“輕軟得可愛”;他認為“武當山是人與神的杰作”,朝鮮冬天的白雪和俄羅斯秋天的黃葉,德國人的從容,印度的花與樹,無不帶有文化的深思以及美學的考量。尤其可貴的是梁衡寫山水散文,并非像多數散文家那樣主要傾力于見景生情似的書寫,而是自覺實踐他自己提出的山水散文美創(chuàng)作的“三個層次意境的美”,即景物描寫美、抒情美和哲理美。在這種清晰創(chuàng)作理念指導下的山水散文創(chuàng)作,很多進入語文教材,逐漸成為經典。
以代表作《晉祠》為例。梁衡先是用洗練的筆觸勾勒出晉祠的古代建筑的輪廓和氣勢,又傳神地勾勒出晉祠周圍的依山傍水、樹木蔥蘢的環(huán)境?!按喝拯S花滿山,徑幽而香遠;秋來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無論何時拾級登山,探古洞,訪亭閣,都情悅神爽?!绷汉鈴男≡谔蠈W,對晉祠非常熟悉。他寫山,是“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長長的,又如伸開的兩臂,將晉祠擁在懷中”。寫樹,這周柏,“樹干勁直,樹皮皸裂,頂上挑著幾根青青的疏枝,偃臥在石階旁”。而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盤曲,一簇簇柔條,綠葉如蓋”。在這兩棵歷盡滄桑古樹身上,自然襯托出晉祠悠久的歷史。晉祠的水也自有風韻,它既不是奔騰咆哮,又不是滾滾東流,也不是平靜如鏡,而是“多、清、靜、柔”,僅多就是“橋下有河,亭中有井,路邊有溪”。令讀者感到這幾百間建筑仿佛是在水上飄著的吧!無論山,還是水,晉祠的山水就是不一樣的別致,從中傳導出中國古代建筑的美學神韻,從而慨嘆華夏先民的偉岸氣魄和巧奪天工的智慧以及滄桑歷史歲月。中國作協原副主席馮牧說,梁衡像古代作家一樣,他認真觀察研究,這也可能得益于他長期從事的記者工作。對一個城市、一個景觀、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他都通過自己的眼和手,必求發(fā)現與提煉不同于別人的東西。比如《晉祠》,作為范文收入中學課本,其思想內容、審美觀點及遣詞造句上所認真下的功夫都是無可挑剔的,無愧于“教科書水平”[17]。
上個世紀80年代,很多散文還深受楊朔散文的影響,殘存著盲目歌頌、“虛假抒情”的痕跡,梁衡理性地察覺到這一點,因此他在創(chuàng)作中,自覺地抵御虛假的影響,以記者的眼光觀察生活,凸顯自己的真實感、使命感和憂患意識,他的山水散文有自己獨特的記錄,有自己新的感悟。他的散文和他的記者身份渾然一體,具有一個重要的功能——記錄,這不是簡單的記錄,而是具有了“史”的性質。梁衡的山水散文既有太行山的雄渾和黃河水的活力,也有三晉大地古老文化深厚的積淀和傳統(tǒng)。由此而發(fā),西北文化的厚重沉雄,盡收梁衡眼底——無論是《西北三綠》《平涼賦》,還是《追尋那遙遠的美麗》《那青海湖邊的蘑菇香》和《泰山:人向天的傾訴》等,都融入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血脈,釀造梁氏“山海語絲”,令讀者愛不釋卷。
一般的山水散文作者,由于視野、經歷、積累等的局限,很容易陷入膚淺的走馬觀花式的游記見聞。梁衡由于多年的積累和高寬的視野,國內外的名勝古跡大都留下他的足跡和手記?!逗颓锵嘤鲈谀箍啤贰短乩餇柕挠撵`》《從容的德國》等篇,定格梁衡的“域外駐影”。域外題材的山水散文,不在山水之間,更側重中外文化的比較對照、文明互鑒,中外風俗習慣的不同以及隱藏在文化現象背后的深層寓意。多年來,無論是在國內采訪,還是在國外考察,他行走大地,詠嘆山河,有黃河的壯觀,有泰山的雄渾,有雪山的靜美,有古建筑的精致,他筆下流動的山河仿佛音樂的旋律,余音繞梁,不絕如縷?!疤N偉力而靜持,遇強阻而必摧,繞山岳而柔順,坦蕩蕩而存天地。美哉,壯哉”,抒情的文字,壯美的修辭,盡顯山河奔騰的壯闊景象和恢弘氣勢。
自古以來,山水散文作為以山水風景為題材的文學樣式,就是與哲學、美學、歷史、文化、民俗等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繁復主題。歐陽修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更能陶醉人的心靈。梁衡一邊行走,寄情山水,挖掘神州的深厚底蘊,寄托與激揚他的情感和他并不輕松的詩意棲居。他的品格閱歷沉潛于山水審美體驗,山水成為他的知己?!稌x祠》《西柏坡賦》《涼州賦》等名篇,被勒石刻碑,不僅能喚起人的知己情意,而且銘刻歷史、文化和藝術的記憶與變遷。所謂“看山如觀畫,游山如讀史?!盵18]梁衡帶著在自然中尋求身心的體驗,在對客觀對象的比照中尋找更高層次的精神家園,他眼中的山水是高度“人化”,進而成為“人化的自然”,是中國源遠流長的山水文學的繼承和發(fā)展。而他的“宦游”經常抒發(fā)憂國憂民的職業(yè)情緒,多重角色賦予梁衡山水散文一種“大寫的人”的方正骨格,這是梁衡山水散文創(chuàng)作自覺的追求和最高境界。
(二)政治散文:追尋純真,“覓渡”“洗塵”
梁衡散文創(chuàng)作的第二階段,大致從1996年到2011年?!八^政治散文,是以政治人物、政治事件為主要寫作對象,來探討政治人物的歷史貢獻、高風亮節(jié)、功過得失和政治事件的是非曲直,從而給讀者以啟迪和思考,具有文學、政治學、歷史學等多重功能。政治散文是中國散文傳統(tǒng)中的正宗?!盵19]梁衡的政治散文,分別收集在《走近政治》《覓渡》[20]《洗塵》[21]《梁衡紅色經典散文選》①《人杰鬼雄》[22]等集子中。
梁衡繼承了中國古代優(yōu)秀政治散文的傳統(tǒng),善于寫政治領袖人物,寫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人,并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這與他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有很大關系。中國人民大學建國前(陜北公學)后很長一段時間是培養(yǎng)高級干部的搖籃,在人大讀書的學生,具有政治覺悟高、政治敏感性強等特點。梁衡所讀的專業(yè)為檔案系,屬于機要專業(yè)。他在大學期間就加入中國共產黨,對無產階級革命家和政治歷史人物的高風亮節(jié)充滿崇敬。梁衡的政治散文充滿崇高的生命價值和至美風骨,讓讀者在欣賞美的興奮和愉悅中產生心靈震撼和共鳴。他的創(chuàng)作追求大散文、大境界,他用心血凝成了一種對文章質的追求與超越。
梁衡政治散文代表作是寫瞿秋白的《覓渡,覓渡,渡何處》[23]。1927年8月7日,共產國際代表羅明那茲主持“八七”會議,正式將陳獨秀(缺席)免職,指定瞿秋白擔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瞿秋白成為中國共產黨第二任最高領導人。他知識淵博,才華橫溢,在政治、哲學、文學、史學、翻譯等多領域造詣深,影響大,他在1935年英勇就義前寫了一篇《多余的話》,引起了誤解,黨內對瞿秋白的評價幾經變化。在寫《覓渡,覓渡,渡何處》一文時,梁衡用了6年時間構思,多次造訪常州瞿秋白故居,并在常州的大街小巷徘徊,無時無刻不在思考他筆下的人物,終于在覓渡橋找到“覓渡”的靈感。通過對瞿秋白光輝一生的回顧,最后大膽推論出,瞿秋白“他其實不是被國民黨殺的,是為‘左傾路線所殺;是自己的人按住了他的脖子,好讓敵人的屠刀來砍。而他先是仔細地獨白,然后就去從容就義?!边@篇文章無論是思想的深刻性,還是氣魄的無畏性都是史無前例的,要靠作家的深刻思想指導下的鉤沉梳理提煉,從而再現思想家、偉人高尚的品格和博大的胸懷,梁衡通過描摹、再現、想象,推理出自己的新發(fā)現。正像瞿秋白的女兒瞿獨伊在給梁衡的信中所表達的那樣:瞿秋白“一生磨難,爭議多,先生的一支筆概括了父親的一生,提煉了他生命的精華,讓沒有讀過黨史的人,也能清晰地感到父親的思想脈絡,和他對黨對國家的赤子之心”?!跋壬鷮€人的思考變成了億萬人對父親的追思?!盵24]
梁衡的另一名篇《張聞天:一個塵封垢埋卻愈見光輝的靈魂》[25],這篇14000余字的散文,“是一名真正共產黨人為另一位忠誠黨的事業(yè)、理想卻蒙冤一生的同志加戰(zhàn)友的驚天吶喊!這篇豐碑似的文字,比任何一級文件都要強大,它代表了正義對邪惡的鞭笞,它就是歷史終于等來的那聲振聾發(fā)聵的鐘聲。”[26]文章里充滿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論和歷史辯證法的觀點,很少有人敢如此實事求是地述說中共黨史的真實故事。文章主要記述了張聞天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五任總書記完成的三件影響中國歷史的大事:讓位于毛澤東,成就了一代偉人;正確處理西安事變,使共產黨得以喘息;三是經過艱苦工作,實現了國內戰(zhàn)爭向民族抗日戰(zhàn)爭的轉變,獲得民心,奪取政權,因此,梁衡寫道:張聞天“他是為共產黨天設地造的一頭老黃牛、一個思想家、一個受難者、一個實驗品和犧牲品。”這樣大膽準確凝練生動的表述,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如果說,梁衡的《覓渡,覓渡,渡何處》是一篇留給黨史的經典文獻,那么,《張聞天:一個塵封垢埋卻愈見光輝的靈魂》則是一部留給歷史的傳世之作。
梁衡像法國雕塑家羅丹的 “思想者”一樣,面對神州大地,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他的散文有深刻的思想,有追尋理想、思考方向的影響力。他寫散文既不玩文字,又不曬感情,而是找尋生活的真諦。他苦苦尋覓歷史上那些有信仰、有理想、有追求的偉人,成為他筆下的人物。他所寫的偉大人物本身就是政治家、思想家、理論家、軍事家、文學家、科學家。無論是馬克思、瞿秋白、張聞天、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彭德懷等,這些偉人都是有深刻思想和超強意志力,把這些偉人的思想人格特質寫出來,對作家是一個重要考驗。梁衡寫毛澤東的《這思考的窯洞》[27],給讀者帶來的啟發(fā)尤其深刻。他寫道“當年邊區(qū)敵偽封鎖,無衣無食,每天都在流血犧牲,每天都十萬火急,毛澤東同志卻穩(wěn)穩(wěn)地在這里思考、寫作、釀造他的思想,他的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痹诹汉饪磥怼案G洞就是毛澤東的書房”。毛澤東是領袖,更是思想家。在延安窯洞里,毛澤東完成了《論持久戰(zhàn)》等一批光輝文獻?!爸袊锩膭倮麑嵲谑且环N思想的勝利,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是毛澤東那幾篇文章的勝利。延安的這些窯洞真不愧為毛澤東思想的生產車間?!痹谶@里,梁衡在思考著窯洞與毛澤東思想的關系,毛澤東思想與人民群眾、與革命實際的密不可分的聯系。
梁衡的《大無大有周恩來》[28],是對中國人民最崇敬的周恩來總理光輝一生的高度概括,也是最為讀者認可的一篇政治人物散文。他先將周恩來一生對照歸結為驚人的六個“無”即“死不留灰”“生而無后”“官而不顯”“黨而不私”“勞而不怨”“去不留言”和六個“有”即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風貌)、大愛和大德。這“六無六有”的精準概括,廣為傳播,感動了今人,啟示了后人。它完全超越了一般黨史學家的研究水平,是梁衡對周恩來研究的重要貢獻,也是中共黨史研究的新成果,更是用散文筆法重新塑造周總理人物雕像的杰作。事實上,梁衡所概括的“大無大有”已經成為周總理的專有名詞,進入了中共黨史研究史冊和億萬人民的口碑與心田。
梁衡寫鄧小平的《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29],記述1972年鄧小平下臺時期的生活。鄧小平和卓琳及繼母被轉到江西新建縣的一個以前軍校校長的住宅,一年后,他們被迫害致殘的長子鄧樸方也被送到這里,年近七旬的鄧小平給鄧樸方洗澡,熱氣和著淚水一起模糊了老父的雙眼,水滴順著顫抖的手指輕輕滑落,父愛在指尖輕輕地流淌,隱痛卻在他的心間陣陣發(fā)作。這時他撫著的不只是兒子摔壞的脊梁,他摸到了國家民族的傷口……無論是在小院里為兒子洗澡,還是在上工的小路上行走,小平都在思考著祖國的命運和民族的道路。梁衡寫道:“偉人落難和常人受困是不一樣的。常人者急衣食之缺,號饑寒之苦;而偉人卻默窮興衰之理,暗運回天之力。”不尋常的“小院”和“小路”流動著深刻的世道人心、人生哲理和歷史倫理。文章中所透露的思想之光,穿越歲月的時空,澤被萬千讀者!
大凡那些有信仰、有思想、有復雜經歷的大人物,難免人生跌宕、婉轉曲折,甚至充滿著入獄、磨難,幾經沉浮、事業(yè)受挫……那些有理想、有追求的偉人;那些曾經有爭議、評價有變化的、經歷復雜的人物,最終被歷史和人民所認可的偉人,他們的所作所為,一舉一動都閃爍出思想和人格的力量。寫出這些人的思想,把自己的思想與偉人的思想相碰撞,自然容易產生出思想的火花,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閱讀梁衡的散文,一般在文末會讀出關鍵的思想結晶,類似于“詩眼”或者論文的論點,很有情感質量,可謂一句千鈞,令讀者受益匪淺。
梁衡的政治散文既有堅定清醒的理性,又不乏濃烈的感性,更有感情的深入滲透,呈現出一顆赤子之心。梁衡的《張聞天:一個塵封垢埋卻愈見光輝的靈魂》在《北京文學》刊出后,《北京日報》副刊部主任李培禹將散文刪減刊登在該報上,之后與梁衡交流,梁衡說有一段我寫作時忍不住流淚了,這段你保留了嗎?李說“保留了?!绷赫f,“那你念給我聽”。這是全文的最后一章《還汝潔白漫天雪》,“當1959年廬山會議上的多數人還在頭腦發(fā)熱時,張聞天就在這座房子里寫了一篇極冷靜的文章,一篇專治極‘左病的要言妙道,這是一篇現代版的《七發(fā)》。我在院子里徘徊,樓前空地上幾棵孤松獨起,青枝如臂,正靜靜地迎著漫天而下的雪花。石階旁有幾株我從未見過的灌木,一米多高,葉柔如柳,枝硬如鐵,綴著一串串鮮紅的果實,在這雪白世界里,如珠如玉,晶瑩剔透。我問送我下山的鄭書記這是何物?他說:‘很少見,名字也怪,叫平枝荀子,屬薔薇科。我大奇,這山上我少說也上來過五六次,怎么卻從來未見過?是今日,蒼天特冥冥有指吧。平著,憑也;荀者,尋之。我忽聞天語解天意,這是叫我來憑吊和尋找英靈的啊。難怪昨夜突降大雪,原來也是要還故居主人一個潔白。我在心底吟哦著這樣的句子:憑子吊子,惆悵我懷。尋子訪子,舊居不再。飄飄灑灑,雪從天來。撫其辱痕,還汝潔白。水打山崖,風過林海。斯人遠去,魂兮歸來!我轉身下山,一頭撲進飛雪的懷抱里,也邁進了2011年的門檻。這一年正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張聞天誕辰111年?!边@篇重磅散文被發(fā)行50多萬份的《北京日報》轉載后,人民網、中國作家網等網站均轉載并至今仍保留著,數不清的讀者閱讀時都被感動得熱淚盈眶……
梁衡所寫的政治散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大都有人寫過,但是梁衡還是義無反顧地投入寫作,作品受到追捧,其原因在于,梁衡是在眾說紛紜中獨辟蹊徑,追尋純真?!兑挾桑挾?,渡何處》問世后,被刻在瞿秋白紀念館的石碑上。梁衡的政治人物散文,洗掉歲月蒙面的沙塵,說出內心真實的聲音,發(fā)人所未發(fā),見人所未見,給讀者以極大的精神鼓舞和啟迪。
面對散文界一度充斥著“小女人散文”杯水波瀾、無病呻吟等“缺鈣”散文泛濫的現象,梁衡旗幟鮮明地提出寫“大事大情大理”,并以獨具特色的政治散文,捕捉政治領袖人物有血有肉的豐富情感銳度,寫出觀察新角度、思想新高度和歷史新深度,如同給讀者打開了一扇新的門窗,讓人們更深刻、更本質地認識這些偉人。梁衡的政治散文展現出剛健、豪放、崇高、博大、深沉的思想境界與獨特的藝術風格。
(三)人文森林散文:博覽古樹,開拓新篇
從2012年開始至今,是梁衡散文創(chuàng)作的第三階段。他似乎換了一套筆墨,“轉場”專注于人文森林散文的寫作。饒有意味的是梁衡散文創(chuàng)作極具計劃性,人文森林散文也不例外。梁衡認為,“樹木是與語言文字、文物并行的人類的第三部史書。因為地球上比人年長的植物只有樹木。樹木、森林一直在默默地注視并記錄著人類的活動?!盵30]歷盡滄桑的古樹,不僅承受風霜雨雪的侵襲,也曾“閱盡人間春色”,在那些千年百載的古樹身上,藏匿著無窮的奧秘。
《一棵懷抱炸彈的老樟樹》[31]標志著梁衡人文森林散文的開始。此文以精煉的語言、灑脫的文筆,講述毛澤東在蘇區(qū)瑞金險些被炸彈襲擊的驚險經歷。老樟樹像是歷史的“眼”,看改朝換代,看滄海桑田,看艱苦斗爭中偉人毛澤東的淡定從容、雄才膽略。梁衡在文尾以警句點睛:“革命要敢于犧牲,臨危不亂;掌權后要憂心為政,如履薄冰?!薄吨芸偫硎种才D梅賦》[32]由樹及人,睹樹思人,在700字的超短篇幅里,動情地表達對周總理崇高人格的敬佩和謳歌。面對這株周總理小時候種植的逾百年的臘梅,梁衡浮想聯翩,歌以詠嘆:神州大地,有何物曾與總理同生同長,卻仍在生命綻放;又有何物經總理手澤,卻依然長此留香。唯此手植臘梅,玉樹臨風,山高水長!于是仰樹懷人,對梅神傷,游人如織,默念忠良。這篇散文可以說是梁衡所寫最短的散文,像散文詩一樣的語言,將臘梅比作總理的意象,寫景抒情,意蘊深厚,對仗排比,巧用修辭,樹有風骨,民族脊梁。
梁衡的人文森林散文,先是在《中國綠色時報》②陸續(xù)刊出“中華人文古樹”系列散文11篇,后都收錄他的人文森林散文集《樹梢上的中國》[33]中,一共22篇。這部書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散文集,而是以散文筆法講述“人與樹”的經典故事,展現了作家對新時代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美好愿景。人文森林散文并非單一寫樹,而是挖掘古樹背后所蘊藏的豐厚人文意蘊,樹與人的聯系、樹與生態(tài)的關系等,帶來獨特的審美體驗,“這里盛放了豐盈的感受和思考”(彭程語)。隨著人文森林散文的問世,梁衡對古樹與傳統(tǒng)文化、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以及與大自然的和諧共存的思考越來越深入。他以前瞻性眼光倡導的生態(tài)保護意識與“人文森林學”的研究與黨中央倡導的生態(tài)文明發(fā)展理念十分吻合。
《萬里長城一紅柳》[34]寫長在陜西府谷境內一棵罕見的紅柳,將古老的長城與長在古寺旁的紅柳揉在一起談,深紅的樹干,遒勁的老枝,渾身鼓著拳頭大的筋結,像是鐵水或者巖漿冷卻后的凝聚。這是烈日、嚴霜、風沙、干旱九蒸九曬、千難萬磨的結果。只有萬里長城的秦關明月、漠風塞雪才能孕育出這樣的精靈。而這棵紅柳,為怕長城太寂寞,年年報得紫花開,花開香滿院,又成了寺廟的靈魂。梁衡筆下長城紅柳凸顯生命意識、人與古樹關系的思考和對話,關涉生命價值和姿態(tài),以及人如何應對磨難的追問與探尋。
《樹梢上的中國》是梁衡人文森林散文的精華部分。散文中涉及的古樹,最早的上千年,最短的百年歲月。這些樹,有的身披“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光環(huán),有的帶有隋、唐、宋、明的遺風,有三棵樹是民國年代的遺存,可謂年代久遠,樹眼靜觀,岸谷之變;從地域上看遍布大半個中國;樹種上則有紅柳、樟子松、老銀杏、槐樹、臘梅、榕樹、重陽木、棗樹等等。梁衡的人文森林散文,在樹木中蘊藏著鮮明的生命意識、深沉的歷史感慨,對崇高人格的謳歌與強烈的生態(tài)關懷……特別是《樹梢上的中國》除了文字,還附有梁衡本人手繪的古樹素描圖以及古樹照片,可謂“圖文并茂”“語畫互文”[35],對“讀圖時代”的讀者來說,是意外驚喜和“超級福利”。
《中華版圖柏》[36]是梁衡人文森林系列散文中最具象征意義,是一篇氣勢恢宏、思想深邃、文采斐然的散文佳作。為寫好此文,梁衡分三次到陜西省府谷縣田家寨鎮(zhèn)采訪。這棵位于晉、陜、蒙交界的高寒嶺上的中華版圖柏,因其剪影極像一幅中國版圖而得名,梁衡的文章講述了歷史上鮮為人知的為維護國家版圖而進行的激烈戰(zhàn)爭。府谷地處秦晉蒙三省區(qū)交界,縣城西南38公里處的田家寨鎮(zhèn)有高寒嶺,海拔1426米,冬季最低溫度零下31度,冰雪覆蓋。在這里梁衡發(fā)現奇形怪狀的松柏樹,其中有一棵樹的剪影極像中國版圖的古柏,樹齡900多年。在府谷,他一邊參拜,一邊思索創(chuàng)作,六易其稿才寫成。梁衡用如椽巨筆,賦予這棵970多年樹齡的古樹象征性意義,使其獲得了新生,也使高寒嶺土地上遺失的記憶得以恢復,更為高寒嶺人文森林公園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在梁衡的指點下,最初的原始森林公園變?yōu)槿宋纳止珗@,并成為府谷縣第一個國家級3A級景區(qū)。時任榆林市委副秘書長沈明志說:“梁衡先生貼地尋找,走遍祖國山山水水,各個角落,不斷地發(fā)掘一個個歷史寶藏,既填補了歷史學的空白,又反映出當時人民的真實生活,實在是一個不朽的貢獻?!盵37]事實上,梁衡的《中華版圖柏》一篇文章成就了一個人文森林公園,開創(chuàng)了森林公園建設的新理念、新模式,實則是成就了一項事業(yè)。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對73歲的梁衡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節(jié)點。這一年,梁衡先后發(fā)表了《夏津,有片古桑林》[38]《徐霞客的叢林》[39]《將軍幾死卻永生》[40]等散文。《將軍幾死卻永生》是政治人物散文。通過對曾經忍辱負重受命任北平市長的將軍張自忠短暫而英勇的一生的描述,將一位血肉豐滿、威武不屈、冷酷又溫情的將軍形象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斑@是一篇充滿愛國情懷和英雄精神的陽剛之作。提醒國人,越是在盛大的節(jié)日,越應該記住那些曾經為我們民族和國家承受委屈、付出代價直至生命的先烈。這不僅是一個民族應有的品格,也是一個國家源源不斷、永不衰竭的精神動力?!盵41]而《夏津,有片古桑林》和《徐霞客的叢林》都是“人文森林”散文。前者寫山東德州夏津縣發(fā)現了六千畝桑樹林。黃河每年從上游向下搬運泥沙十六億噸,搬沙運土造就了豫魯大平原。先人在黃河故道上治沙造地,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種桑固沙,養(yǎng)蠶織帛?,F存最具代表性的三株桑樹樹齡都在1500年以上,兩株分別叫“騰龍”和“臥龍”,另一株是為桑樹王,每年產果實1200斤?,F在夏津縣年產桑果近四萬噸!桑樹渾身上下全是寶,歷代王朝都把發(fā)展農桑作為立國之本。在密林深處還存有一座清代??h令朱國祥的紀念館。這是一位廉潔為民的清官,在任六年,發(fā)展農桑,整肅綱紀,給老百姓帶來了福蔭,歷代百姓念念不忘,竟先建生祠,1803年,120多年后再建祠堂,民國初年又為他三建祠堂。悠悠歲月幾百年,清官朱國祥仍活在古桑林之上和當地民眾的心里。聯合國糧農組織發(fā)現了古桑林的文化價值,頒發(fā)“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證書。夏津的桑林,再次佐證梁衡“人文森林學”主張,正確、超前與世界同行?!断慕?,有片古桑林》也讓人想起“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的梁衡。
如果說,梁衡的“政治散文”是“紅色經典”的話,那么,他的“人文森林散文”可以稱之為“綠色文學”?!熬G色文學就是一種崇尚生命意識的文學,崇尚人與自然生命力活躍的文學,崇尚人與自然和解與和諧的文學?!盵42]《樹梢上的中國》以散文形式講述“人與樹”的故事,每一棵樹就是一部綠色的史書,這是保存歷史、留住文化、留住鄉(xiāng)愁的獨特表達方式。梁衡的胸懷在中國廣闊大地的森林里,他關注古樹的往事今生,他為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危機大聲吶喊,一棵古樹的存在,才意味著一方森林的生長有著不同尋常的歷史。梁衡的人文森林散文,以一種開拓者的勇氣,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散文題材,不僅讓人感到他對自然生態(tài)建設方面的責任擔當,而且對散文題材創(chuàng)新方面開了先河,給當代散文作家和讀者帶來了一抹“綠色的希望”,“有鄉(xiāng)愁,有記憶,有故事,知與言一體,情與意交融,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交錯共生,并且和生活的現場、大地的細節(jié)、故土的記憶建立了基本的聯系,展現出一種與環(huán)境倫理深度相關的大地美學?!盵43]
二、梁衡對當代散文理論和散文批評的貢獻
與擅長形象思維的作家不同,梁衡既富于形象思維,也擅長邏輯思維,表現在他的散文理論批評與散文創(chuàng)作幾乎是同步的,這在當代散文家中并不多見。
(一)對當代散文理論、散文批評卓有建樹
梁衡雖非專治文學,但對文學理論特別是散文理論卻既有興趣,又有見地。1979年、1980年,他寫了《首先要準確》《讀民歌有感》《繪形與傳神》等評論;1981年寫了《關于山水散文的兩個問題》[44]等,其探索甚至走在當時散文批評的前沿。梁衡是在全國率先指出楊朔散文局限性的散文批評家。1982年,梁衡撰寫《當前散文創(chuàng)作的幾個問題》[45],對楊朔的“物、人、理”的散文模式提出批評。緊接著《真實,散文的生命——再談楊朔的散文》《散文形式的哲學思考——兼談楊朔散文的形式》[46]等文章,打破了當時散文研究的沉寂局面。他的《論楊朔“散文模式”對散文創(chuàng)作的消極影響》[47]詳細地分析了楊朔散文模式的含義及形式,指出絕大多數的楊朔散文是政治抒情,明確的目的是突出政治,用“物—人—理”的三段式手法來表現政治內容,指出楊朔散文特點是內容上的虛幻性與象征性,結構上的超穩(wěn)定性。最后判斷楊朔散文模式的本質是一個“假”,流弊是一個“窄”。這種直率批評即使在今天也不多見,當時更少見,凸顯出記者型散文家的勇氣和才華!90年代初,奚學瑤等散文家陸續(xù)對楊朔散文的局限進行了反思和研討[48]。中國作協原副主席馮牧指出:“梁衡同志在散文理論上還有一個值得重視的貢獻,就是最早提出對楊朔散文模式的批評”[17]。梁衡對楊朔散文局限的匡正,對解除散文家思想禁錮、豐富散文創(chuàng)作和推動當代散文理論與批評起到了“報春花”般的引導作用。
(二)真誠提出散文理論和散文觀
梁衡寫散文與一般散文家不同的是,他是一邊寫散文,一邊研究散文理論??梢哉f,梁衡既是散文家,又是散文理論家,他不僅勤于創(chuàng)作,更善于思考和總結。他在創(chuàng)作的基礎上,歸納出山水散文創(chuàng)作的“文章意境三層美”“文章五訣”等散文寫作理論,為散文寫作者提供了借鑒經驗。
梁衡不但把“文章意境三層美”概括為描寫美、意境美和哲理美,而且將其“定格”下來:
第一層次——描寫美:客觀形象,直覺暫時;
第二層次——意境美:主觀形象,情感持久;
第三層次——哲理美:客觀抽象,思想永久。
如此歸納概括不亞于高校寫作學教科書,清晰、嚴謹、層層遞進、辯證理性。較能體現這個思想的是他的《馬列公園賦》。這對學習散文寫作者來說,就是提供范文的案例教學。他的《文章五訣》指出“形、事、情、理、典”,是寫好文章的五要素。特別是他的《關于散文創(chuàng)作的自白》③和《我的散文觀》[49],明白直率地闡明對散文創(chuàng)作的觀點,他坦言“美文是怎樣寫成的”“為文第一要激動”“文章要當鉆石磨”等觀點,為豐富當代散文理論添柴加薪。
(三)提出散文要寫“大事大情大理”的新見解,開拓出具有高辨識度的“梁氏”政治散文的一片天地
梁衡一手創(chuàng)作政治散文,一手提倡寫“大事大情大理”的理論。他說:“只有政治大事才能觸發(fā)一個國家民族所共有的大利大情。”從大事中寫人、寫情、寫思想,升華到美學價值上來,是為真文學、大文學。文學和政治,誰也代替不了誰,它們有各自的規(guī)律,從思想上講,政治引導文學;從題材上講,文學包括政治。政治為文學之骨、之神,可使作品更堅、更挺,光彩照人,卓立于文章之林;文學為政治之形、之容,可使政治更美麗、更可親可信。它們是相輔相成的,不能絕對分開。梁衡分析了政治題材散文少的原因,一是作家對政治有偏見和疏遠,二是作家把握政治與文學間的轉換功夫差。梁衡列舉了中國古代優(yōu)秀散文,大多都保存有最重要的政治內容,號召大家在新時期出好文章、大文章。“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過去的革命斗爭及現在改革開放的業(yè)績不但要流傳千古,她還該轉化為文學藝術,讓這體現了時代精神的藝術也流傳千古?!盵50]這篇理論文章,引起散文理論家和學者的關注。
與很多理論家、批評家“跟著別人說”“說別人的話”截然不同的是,梁衡是“自己說”“說自己的話”,身在官位說“人話”而不說“官話”。他善于把創(chuàng)作經驗歸納總結,寫出理論文章和批評文章。這種勤于總結、歸納提升的本領,既是創(chuàng)作散文的經驗,也是他多年擔任新聞出版系統(tǒng)領導的獨特體會。他的《文章為思想而寫》[51]《用文學來翻譯政治》[52]《我的閱讀經歷》[53]《我寫晉祠》[54]《我寫<覓渡>》[55]《我寫張聞天》[56]等,對作家、讀者均有裨益。梁衡創(chuàng)作實踐證明,他的理論適用,成果斐然,政治舞臺給了他觀察社會、研究問題的制高點,磨練人格的砥礪石,培植文學之花的土壤和釀造思想的工場。
(四)提倡構建“人文森林學”理論
梁衡先生是國內少見的跨界型作家。近年來,他四處遍訪有歷史和文化積淀的古樹,在挖掘“樹文化”、寫出多篇“古樹”系列散文的同時,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人文森林學”構想。梁衡在《樹梢上的中國》一書序言中指出:“這本書的意義還不止于中國歷史,我希望用自己笨拙的筆來推動‘人文森林這個新學科的建設,把森林保護上升到人文層面?!绷汉庠诒閷す艠?,講述人與樹、村落的故事的同時,還在很多講座場合闡述人文森林歷史學、人文森林藝術學、行為學、人文森林工程,分享他對人文生態(tài)的思考。梁衡的人文森林散文創(chuàng)作和實踐為“人文森林學”學科的開設,起到奠基石的作用。
三、梁衡散文的師承與創(chuàng)新
任何人的創(chuàng)作都是有師承關系可以追溯的,梁衡的散文創(chuàng)作,既有明晰可辨的師承,又有匠心獨運的創(chuàng)新。
(一)深受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論的影響
“文以載道”“以文化人”和“蓋文章,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等傳統(tǒng)文學理論和文藝思想對梁衡影響至深。他繼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髓和歷代文學家的古訓,“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努力“立德、立功、立言”,謙遜“為師、為官、為民”。他在《自勉》一詩中提醒自己“寵辱不驚,棄而不傷。丈夫立世,獨對八荒。天生我才,才必發(fā)光。不附不屈,慨當以慷。”堅守底線思維,“能工作就工作,不能工作時就寫作。二者皆不能,讀書、積累、思索”[57]。閱讀梁衡的政治歷史人物散文,很容易想起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原中央黨校副校長,現中紀委副書記李書磊的《宦讀人生》。他說:“古時候學而優(yōu)則仕,做官的都是讀詩書的人,這很好,很值得欣賞。但我真正欣賞的不是讀了書做官,而是做了官讀書。讀了書做官總有點把讀書當敲門磚的意思,既貶低了讀書,也貶低了做官;做了官讀書才是一種雅興,一種大性情,一種真修煉。做官大概是入世最深、閱人最多的職業(yè)了,既從此業(yè)而能夠博覽古今中外的經史子集,該會有怎樣的會心和覺悟啊。古代的官員千里宦游、兩袖清風,滿墻書卷,白天升堂處理俗務,晚來在燈下讀書咀嚼真諦,庶幾近于人生的最高境界。”[58]梁衡既是“學而優(yōu)則仕”,又是“仕而優(yōu)則寫”,他將記者的敏銳、作家的深刻、學者的縝密、官員的高度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是位享廟堂的文章大家。
(二)受家庭嚴格教育的影響
梁衡從小在父親的指導下熟讀《千家詩》和唐詩、宋詞等古典文學作品,中學時喜歡讀吳晗主編的《中國歷史小叢書》和中華書局的《中華活頁文選》等。這些傳統(tǒng)文化菁華的“滴灌”,潤物無聲地滋養(yǎng)著他純正的文化基因。中學時任語文課代表,既要帶頭背誦古詩文,還督促檢查同學,喜愛古典詩詞培養(yǎng)了他對文學的熱愛。1963年考入人民大學學習,為他研究文史、創(chuàng)作散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梁衡影響最大的古代文學家有司馬遷、韓愈、柳宗元、蘇軾、范仲淹等,而熟讀的是中國青年出版社1963年版的《歷代散文選》,此書的編者之一是蘆荻,蘆荻一度是毛澤東的陪讀。中國古代散文的好傳統(tǒng)是與政治結合,中國歷來文史不分家,文人治國,很多政治家本身也是思想家、文章家。梁衡在中國文學史中爬梳剔抉《影響中國歷史的十篇政治美文》[59],從司馬遷的《報任安書》、賈誼的《過秦論》、諸葛亮的《出師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到文天祥的《正氣歌序》、林覺民的《與妻書》、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和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這些傳世的經典對梁衡的影響刻骨銘心。他的很多政治散文,深受“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人物列傳》和古典詩詞的影響。
(三)繼承和發(fā)揚“五四”以來“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等近現代散文傳統(tǒng)
梁衡讀大學的時候,文壇以楊朔、劉白羽、吳伯簫、秦牧等“四大家”,成為當代散文創(chuàng)作的第一座高峰。那些充滿了勝利喜悅和自豪感的激情豪邁之作,對梁衡后來的散文創(chuàng)作有很大的影響。他小時用零花錢買的第一本散文集就是秦牧的《藝海拾貝》。隨著時代進步和思想解放,梁衡大膽超越“散文四大家”的模式。世紀之交,由于工作上的關系,梁衡與季羨林成為忘年之交,多次接觸交流,深受季羨林先生影響。加之他勇于探索、開拓創(chuàng)新,走出了山水散文、政治散文和人文森林散文創(chuàng)作的新路,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四、梁衡散文的地位及其影響
(一)進入教材、成為經典散文最多
梁衡是當代散文作家中的一個獨特范例,他是融記者、學者、編輯、博導、高官等多種職業(yè)于一身的散文家。因此,他的散文視野弘闊,大氣磅礴,文以載道,家國情懷,深邃雋永,勒碑刻銘。多年來,他的多篇散文入選多版本語文教材教輔,成為名副其實的“經典”。有的散文已經陪伴各屆學生30多年,從課堂上、教材上影響了幾代在校生。梁衡認為“教材是改變人生的杠桿,是奠定他一生事業(yè)的基礎。”“好的教材無論是給教者還是學者都能留出研究和發(fā)揮的空間,都有一種無窮的示范力?!盵60]梁衡進入教材的散文無論是大學生讀本,還是中學生讀本,顯示著紅色經典散文的魅力。那是將健康思想基因植入到青少年頭腦中,將影響他們的一生,影響千萬人,乃至一個國家與民族,從這個角度上說,梁衡散文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做出了無法估量的貢獻。
(二)對社會和讀者影響最大
梁衡的散文與一般散文家的散文最大的區(qū)別在于:他不是為了寫散文而寫散文。很多散文家的作品不過就是一篇短文而已,對社會沒啥作用。梁衡的每篇散文都沉甸甸有份量,幾乎每一篇都有撼動社會的影響,猶如黃鐘大呂。他的經典散文,或潛移默化,或摧枯拉朽,或醍醐灌頂,或潤物無聲,促使社會某個部位、某個環(huán)節(jié)發(fā)生變化,哪怕是小小的改變。在偌大的中國,哪怕是很小的改變,也能夠證明他散文的魅力所在。《覓渡》這篇散文對瞿秋白烈士精神的挖掘傳承,對社會影響極大。江蘇省常州市將此篇4000多字的散文刻成碑文,長12米、高2.5米的“覓渡碑”肅然矗立在瞿秋白紀念館門旁,供所有參觀者(包括國家領導人)駐足閱讀瞻仰。
2016年6月,瞿秋白就義81年,《覓渡》一文發(fā)表20周年,常州市召開了梁衡(覓渡)散文研討會,并出版《永遠的覓渡——梁衡散文研討會論文集》[61]。2019年10月,覓渡書院舉行了揭牌暨梁衡學術研討會。覓渡書院是在《覓渡,覓渡,渡何處》這篇散文影響的基礎上設立的。覓渡書院不僅為梁衡學術探討和當代散文研究提供了新平臺,更為瞿秋白和“瞿氏三杰”(瞿秋白、瞿景白、瞿堅白三烈士)思想研究提供了陣地。《覓渡,覓渡,渡何處》成了“覓渡書院”的“產房”。
梁衡的散文《晉祠》在課本上使用36年后于2019年“退役”,太原晉祠文管所、晉祠公園特地將文章刻成碑文,矗立在晉祠的大門前?!镀經鲑x》被刻碑立在甘肅平涼柳湖旁。《西柏坡賦》刻碑矗立在革命圣地西柏坡。還有《天星橋——橋那邊有一個美麗的地方》等十幾篇美文名篇被置碑刻銘。毫無疑問,凡是有梁衡散文刻碑的地方,極大地提升了當地知名度,為優(yōu)秀文化傳播、經濟發(fā)展做出貢獻。
梁衡的散文多次出版印刷,《覓渡》就先后印刷17版次,發(fā)行量20萬冊以上。陜西咸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圖書館,專設梁衡著作版本陳列室,共收存梁衡著作版本113種、379冊,涉及60多個出版社[62]。太原十二中的梁衡圖書館,收藏梁衡的著述、講課視頻以及其捐贈的珍貴資料等。僅圖書,包括單本、叢書、套書、教材選本和梁衡主編及序、跋、點評的書,共計1200多冊④。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把欄桿拍遍》問世后,接到很多讀者來信。出版社接著又出了由特級教師點評導讀的“中學生讀本”,大受讀者歡迎。“中學生版比原散文版銷量多出5倍。該版在當當網上評論帖子達到數十萬條。迄今總銷量達到60萬冊以上,如果算上盜版的話,總發(fā)行量會在150萬冊以上。該版后來數十次加印。2012年度銷售總榜排第2名?!盵63]
他的《走近政治》《紅色經典散文選》《官德》《干部修養(yǎng)談》等散文集,對廣大干部、教師和普通讀者都有著廣泛而持久的影響?!百囉幸还賾{高看,借得半職寫文章。指點江山說青史,憂國憂民訴衷腸。”(梁衡詩)在百度點擊搜索“梁衡”兩字,居然有177萬多條,遠遠超過五位獲得魯迅文學獎散文獎的作家的關注度[64]。
(三)對高等教育學科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推動作用
梁衡的《樹梢上的中國》作為“人文森林”散文集,2018年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好評如潮,獲當年商務“十大好書”和2019年“第十四屆文津圖書獎”提名。此書2019年由外文出版社再出版中英文本。在剛結束的2018—2019年公眾最喜愛的十本生態(tài)環(huán)境好書推選活動中,梁衡的《樹梢上的中國》一書,得72121票,排名第一。陜西咸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將梁衡的散文作為必讀書目,西南林業(yè)大學等高校將梁衡的人文森林散文作為選修書目等。梁衡先生呼吁建設創(chuàng)立“人文森林學”,研究并實施“國家人文森林”工程,建設國家人文森林公園,喚醒人們熱愛森林、研究森林、保護森林。2019年9月,西南林業(yè)大學邀請梁衡先生前去作報告,聘請他為客座教授,并決定組建“人文森林學院”,梁衡先生的人文森林學科終于落戶校園。南京林業(yè)大學傾聽并遵循梁衡先生的建議,將學校老校區(qū)建成樹木森森、人文厚重的樹木博物館;太原十二中開展“讀梁衡名篇、品散文境界”主題活動,舉辦“梁衡杯”現場作文大賽等,通過閱讀梁衡的散文,感受他記者的敏銳目光、作家的思想深度、官員的政治高度和學者的思辨精神。
當然,梁衡的散文也有白璧微瑕的地方。比如,有個別散文存在文史疏誤現象[65]。梁衡的官員身份,自然形成穩(wěn)重內斂的職業(yè)習慣,情感總羈系于憂國憂民之間,肩上所負的責任和使命使他內心難得輕松,有的篇章略顯干澀。這有點像杜甫,官員生涯使他擁有了站立大地強健的雙足,卻也多少影響了他翱翔于天空的靈魂和翅膀。梁衡很少參與文學界活動,與評論界更少交集,當代文壇對他研究不夠也很自然。如果當代文壇能夠盡早地關注研究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他會贏得本應屬于自己的榮譽。
五、結語
總之,梁衡是從新時期的1980年到新時代2020年筆耕不輟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貫穿了改革開放這40多年歷程。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散文界,梁衡充滿理論自信、文化自信。他的散文體現出別人不具備的“高大上”的特點?!案摺笔侵杆恼疚桓?、視野寬闊、境界高深;“大”是指他的胸懷豁達、理想遠大、大愛無疆;“上”是指其舍我其誰、當仁不讓的使命意識。長久以來,很多干部信奉“述而不作”,恪守“為政不在多言”,梁衡幾乎成為文壇上的“孤例”。他的散文是一種有方向感的寫作,其影響明顯溢出一般散文創(chuàng)作范疇,指向了以介入社會現實為旨歸的文學形態(tài)蛻變和文學功能重塑。他把個人的發(fā)現合情合理地推展到社會現實深處。他的散文在紅色經典文化、政治語文教育、歷史新聞出版、綠色人文生態(tài)等多方面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貢獻;在散文創(chuàng)作散文理論上起到精神導向和文化引領作用。特別是他的散文理論和散文創(chuàng)作在當代散文發(fā)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所領銜的政治散文寫作和他所開創(chuàng)的人文森林散文對我們的社會政治、綠色生態(tài)建設發(fā)生和繼續(xù)發(fā)生著深刻影響。他殫精竭慮研究思索和憂國憂民的道德文章更對廣大讀者富有深刻啟迪作用,這是他的價值所在。梁衡的政治散文對繁榮當代散文創(chuàng)作具有榜樣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令人遺憾的是,當代文壇對梁衡散文的接納和研究很不夠,梁衡散文研究應該被列入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和文化部、教育部、中國作協有關課題項目。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來,還很少有一個散文家的作品,能夠產生如此巨大的社會促進力和如此廣泛的文化影響力,如果把對梁衡散文及其全部創(chuàng)作(包括新聞、科普、政論、雜文等)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開展綜合研究,一定會有很多豐厚的收獲,而這對中國當代文學史來說,既是有待開掘的一片富礦,又是值得期待的一座高峰!
注 釋:
①梁衡.梁衡紅色經典散文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2018年10月第2版,中央國家機關“強素質、做表率”讀書活動年度推薦書目,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向全國推薦的百種優(yōu)秀圖書之一。
②《中國林業(yè)報》1986年由林業(yè)部創(chuàng)辦,1997年江澤民題寫報名為《中國綠色時報》,由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yè)局主管。
③梁衡《關于散文創(chuàng)作的自白》1984年6月連載在《語文報》。
④馮國雷.梁衡圖書館簡介(作者系太原市十二中學校長梁衡圖書館館長)。
參考文獻:
[1]周紀鴻.試論“老五屆”散文家群體[J].中國文藝評論,2018(10).
[2]梁衡.梁衡文集(九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梁衡.梁衡文存(三卷)[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6.
[4]董巖.一篇少見的政治推理散文[M]//馬步升,朱明輝,王榮泰.永遠的覓渡:梁衡散文研討會論文集.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5]李釗平.梁衡散文作品傳播與影響的田野調查[J].創(chuàng)作評譚,2016(4).
[6]季羨林.追求一個境界[M]//梁衡.走近政治.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3.
[7]高深,高小立.梁衡散文研究[M].遼寧:遼海出版社,1999.
[8]成清華.傾聽梁衡[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9]馬步升,朱明輝,王榮泰.梁衡散文研討會論文集[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17.
[10]梁衡.恒山懸空寺[J].旅游天地,1980(6).
[11]梁衡.晉祠[N].光明日報,1982-04-12.
[12]梁衡.夏感與秋思[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86.
[13]梁衡.梁衡散文大學生讀本[M].北京:同心出版社,2012.
[14]梁衡.梁衡散文中學生讀本[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
[15]梁衡.何處是鄉(xiāng)愁[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
[16]梁衡.梁衡游記[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20.
[17]馮牧.散文創(chuàng)作需要精品[M]//梁衡散文研究.遼寧:遼海出版社,1999.
[18]陳元龍,樊平.歷代桂林山水風情詩詞[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4.
[19]周紀鴻.從梁衡的政治散文談起[J].博覽群書,2018(9).
[20]梁衡.覓渡[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1]梁衡.洗塵[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22]梁衡.人杰鬼雄[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23]梁衡.覓渡,覓渡,覓何處[J].中華兒女,1996(8).
[24]瞿獨伊.關于《覓渡》的通信[M]//梁衡散文研究.遼寧:遼海出版社,1999.
[25]梁衡.張聞天:一個塵封垢埋卻愈見光輝的靈魂[J].北京文學,2011(5).
[26]李培禹.從記者到作家,從高原到高峰:覓渡書院揭牌暨梁衡學術研討會上發(fā)言(2019年10月13日)[J].特別文摘,2019(11).
[27]梁衡.這思考的窯洞[J].散文,1997(1).
[28]梁衡.大無大有周恩來[J].中華散文,1998(2).
[29]梁衡.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J].人民文學,1997(10).
[30]梁衡.樹梢上的中國[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9.
[31]梁衡.一棵懷抱炸彈的老樟樹[N].人民日報,2012-12-03.
[32]梁衡.周總理手植臘梅賦[N].人民日報,2013-02-18.
[33]梁衡.樹梢上的中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34]梁衡.萬里長城一紅柳[N].人民日報,2014-10-11.
[35]董珊珊.畫意書寫? 墨筆丹青:梁衡“古樹散文”中的繪畫元素[J].名作欣賞,2019(12).
[36]梁衡.中華版圖柏[N].人民日報,2016-02-03.
[37]沈明志.古柏與巨筆:讀梁衡《中華版圖柏》有感[N].榆林日報,2016-02-03.
[38]梁衡.夏津,有片古桑林[N].人民日報,2019-06-24.
[39]梁衡.徐霞客的叢林[J].北京文學,2019(5).
[40]梁衡.將軍幾死卻永生[J].北京文學,2019(9).
[41]楊曉升.胸中有大義? 筆下有乾坤:我經手編發(fā)的梁衡散文[J].長江叢刊,2019(31).
[42]童慶炳.漫議綠色文學[J].森林與人類,1999(3).
[43]胡穎峰.李青松散文創(chuàng)作中的環(huán)境倫理觀[J].鄱陽湖學刊,2019(2).
[44]梁衡.關于山水散文的兩個問題[J].汾水,1981(5).
[45]梁衡.當前散文創(chuàng)作的幾個問題[N].光明日報,1982-12-13.
[46]梁衡.散文形式的哲學思考:兼談楊朔散文的形式[J].山西文學,1985(2).
[47]梁衡.論楊朔“散文模式”對散文創(chuàng)作的消極影響[J].批評家,1987(2).
[48]奚學瑤.走向散文的輝煌:爬過朱自清、楊朔兩道坡[J].散文,1994(4).
[49]梁衡.我的散文觀:《覓渡》自序[M]//我的閱讀與寫作.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
[50]梁衡.我的讀書與寫作[N].人民日報,1998-07-11.
[51]梁衡.文章為思想而寫[J].新湘評論,2009(6).
[52]梁衡.用文學來翻譯政治[N].人民日報,2011-6-14.
[53]梁衡.我的閱讀經歷[J].名作欣賞,2015(5/6/7).
[54]梁衡.我寫晉祠[J].語文學習,1983(3).
[55]梁衡.我寫《覓渡》[M]//我的閱讀與寫作.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
[56]梁衡.我寫《張聞天》[M]//我的閱讀與寫作.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
[57]梁衡.我的閱讀[M]//我的閱讀與寫作.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
[58]李書磊.宦讀人生[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
[59]梁衡.影響中國歷史的十篇政治美文[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60]梁衡.教材的力量[M]//梁衡散文大學生讀本.北京:同心出版社,2012.
[61]馬步升,朱明輝,王榮泰.永遠的覓渡:梁衡散文研討會論文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62]劉聰博.時代篩選出的一個人——梁衡[C]//梁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常州:覓渡書院,2019.
[63]李又順.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我為梁衡先生編集子的所感所悟[C]//梁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常州:覓渡書院,2019.
[64]李釗平.梁衡散文作品傳播與影響的田野調查[J].創(chuàng)作評譚,2016(4).
[65]張德恒.梁衡散文中的文史疏誤考辨[J].名作欣賞, 2017(12).
作者簡介:周紀鴻(1953—),男,漢族,河北唐山人,廊坊師范學院文學創(chuàng)作與評論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當代文學。
(責任編輯: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