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煥明
時光如流水,仿佛一眨眼,一揮手,不知不覺就到了人生晚年。恰逢花甲之年的我,忽然想起那句“鶯歸燕去長悄然,春往秋來不記年”,便覺得自己已處于人生的秋末冬初了。
是的,人到六十,早已遠離了春天一樣的花季,早已經(jīng)歷了夏天的風風雨雨。歲月的風霜像一把刀子,將曾經(jīng)靚麗的面容雕刻得瘢痕滿臉,宛若一片枯葉布滿經(jīng)緯與滄桑。一葉知秋,仔細想想,每個人的一生不也正像一片葉子嗎?即使有絢麗的青春,也會蒼老??赊D念又想,“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也許,人到六十,此時的人生有更為深遠的意義。
過往的六十年,既有春暖夏涼,又有葉綠草黃。在斗轉星移中,在花開花落里,無論是羊腸小徑的泥濘,還是金光大道的風和日麗,都寫進了“往事”的大書里。多少錦繡風光曾讓人羨慕與嫉妒,多少斑駁淚痕曾流過情感的憂傷,如今已是西風秋水,流光剪影,層林盡染,秋色如落花般散落著,隨緣而安靜,淡定而從容。
步入暮秋的年齡,在歷盡千帆過后的沉淀中,隱隱約約,覺得童年時有些懵懵懂懂,對世間一切充滿好奇,甚至會做出一些荒唐的事情來;青年時,如同一枚青澀的果子,里外皆未成熟,卻要為理想、為抱負、為工作所負所累;中年時,已是上有老下有小、頂天立地的家中頂梁柱,往往,前腳踏著春暖夏涼,后腳又深陷雨雪風霜。
人到花甲之年,是閱盡繁華以后的平靜,才真正認識自己,不再有少年的輕狂和青年的浪漫,不再計較功名利祿,而是坦然面對自己的衣食住行,更加懂得人情是非,更加珍惜兒女親情,在暮秋的意境中汲取靈感,捕獲詩意,醞釀人生旖旎的情懷。
人過了六十,可以領悟到人生最實質、最受用的東西,即使弄堂口有風吹在臉上,也有孝順的兒女擋風遮寒;即使生活中有多個拐彎處,也會邂逅父老鄉(xiāng)親的和睦與鄰里之間的友善。人生浮華的背后,閃光的是金子般的情感,那樣金貴,那樣難得。
人生六十,我們要于無聲處,傾聽歲月的潮起潮落,在有限的征程中,遠離塵世喧囂,做到與世無爭,淡泊名利,以淡至極致是樸實的樂觀精神來直面人生的晚秋,從而讓我們的老年生活豐富多彩:向上,能仰望一朵悠閑的云;向遠,能遙望一片泛紅的葉子;向下,能俯視一塊安靜的鋪路石。即使黃葉飄落了,也要讓它打著旋,緩緩地、優(yōu)美地、安靜地回歸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