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少雄
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文化部文化產業(yè)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意人才庫入庫人才。長期致力于金屬藝術研究和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的作品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首屆全國工藝美術大展、1895中國當代金屬藝術展等重大展覽,獲金點概念設計獎、第八屆中國現代手工藝學院展優(yōu)秀獎、第三屆“薪技藝”國際青年工藝美術展銀獎等獎項。主持國家藝術基金項目1項,參與各類課題11項,獲外觀專利兩項,撰寫的學術論文獲《裝飾》雜志2020年度優(yōu)秀論文。曾參與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廣場景觀及彩車設計工作。他的作品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國家藝術基金等機構收藏。
談到金屬可能并不陌生,但“金屬藝術”這個概念,與日常生活就有了一定的距離。其實,當代生活中處處可見金屬藝術的應用,設計師在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不斷打破固有邊界,在學科融合的背景下,不斷拓展這種材料的藝術張力,不斷滿足新時代國家和人民的物質和文化需求。我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求學的過程中,見證了中國金屬藝術的蓬勃發(fā)展,也不斷在學科發(fā)展的潮流中,尋找自己的發(fā)展方向,在傳統文化和新興技術交融中,探索金屬藝術的創(chuàng)作和設計實踐之路。
2013年,北京國際當代金屬藝術展在中華世紀壇舉辦,我看到了英國藝術家David Clarke(大衛(wèi)·克拉克)的作品,他的錫器創(chuàng)新實踐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看到了顛覆傳統認知的金屬器皿,同時也接觸到一種新的金屬材料,從此對錫器工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錫器作品:《逍遙游·溟》
回到學校后,我迅速通過相關文獻了解國內外錫工藝發(fā)展的現狀,發(fā)現在國外它已經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媒介廣泛使用,形成了系統的工藝流程和理論,成為學院金屬藝術教學的重要內容。而在古代錫器工藝發(fā)達的中國,錫工藝基本停留在民間,在工業(yè)化的過程中逐漸脫離百姓生活,沒有很好地與學院教學和藝術實踐結合起來。我就想去系統地了解中國當代錫器工藝的發(fā)展現狀,運用我的一些專業(yè)技能去做一些事情。
對金屬藝術來說,材料和工藝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性環(huán)節(jié)。圍繞錫材料的環(huán)保性、可塑造性,我展開了長期而深入的調研。過去,人們常常質疑錫器的安全性,原因是古代落后的冶煉技術和手藝人的成本考量,都會造成錫板中含有鉛、砷等有害成分。當代所使用的錫板純度極高,安全性得到了根本的保障,具有無毒、無放射性、化學性質比較穩(wěn)定等特點。在我國有些地區(qū),有人將錫板放入水中凈化水質,還有人用錫制器皿存酒、存花,能改善酒的口感,延長鮮花開放時間,達到良好的儲存效果。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養(yǎng)生意識的提高,錫制器皿完全可以成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種新時尚。
我同步開展“錫材料流動性”和“成型工藝”兩個實驗,在此期間受到山東萊蕪錫雕技藝傳承人王千均、云南個舊錫器制作技藝傳承人賴慶國等大師的指導和幫助,為此后的創(chuàng)作設計實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傳統與當代是我創(chuàng)作實踐的一條重要線索,我希望通過傳統錫器的研究和創(chuàng)作,建立起過去和未來的橋梁。我先后到中國錫器博物館、江南錫器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地搜集相關的圖片和文字資料,構建了典型器物的造型數據庫。明清時期是中國錫器制作的鼎盛時期,文人與工匠通過跨界合作,開創(chuàng)融合青銅器、玉器、家具的創(chuàng)作思路,形成了新的極致的審美。受文人錫器的啟發(fā),我意識到可以通過回望傳統、重讀經典的方式,拉近傳統錫器和當代生活的距離,通過工藝美學和工藝文化的挖掘,推動文人文化的復興。
從2013年開始,我思考文人錫器和當代文化生活的關系,試圖用運動變化的視覺形態(tài),表現事物演變的秩序。我選取了六角井式砂胎三鑲壺、四方暖做提梁壺等典型器型進行重新設計,開始了《逍遙游》系列錫器的創(chuàng)作。在“傳統器型,重新設計,多樣成型”思路的引導下,我堅持手工技藝和數字化成型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方式,使手藝溫度和機械美感共同詮釋傳統與當代、手工與機械、東方與西方因素的沖突與融合。這套作品被認為是具有突破性的金屬藝術作品,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收藏。
《逍遙游》系列作品創(chuàng)作一直延續(xù)至今,獲得國家藝術基金的支持,得到同行專家的一致好評。多年的探索實踐使我逐漸明確了傳統錫文化、錫工藝的研究視角,建立起當代錫器創(chuàng)作設計的創(chuàng)新模式,傳統錫器的當代轉化之路,逐漸清晰起來。
2018年,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成立60周年之際,我參與了中央代表團贈送紀念品的設計工作。這項工作開始之前,我跟隨老師和同學們赴寧夏銀川、石嘴山等地考察,了解當地民風民俗,搜集相關的文化資料,并深入到回族百姓家中,了解他們的需求,明確我們的設計方向。隨后在自治區(qū)政府駐地,我們與當地各界人士座談,進一步了解自治區(qū)60年來的發(fā)展歷史、當地有代表性的工藝和素材,形成了較為豐富的設計資料庫。我也逐步確立一個設計思路:相關紀念品既要能滿足當地群眾物質和文化需要,又要體現黨和國家對自治區(qū)的關懷、對當地民族團結工作的肯定。
我所在的團隊負責贈送自治區(qū)五個地市紀念品的設計工作。經過激烈討論,大家一致認為,采用傳統的景泰藍工藝,更能體現一種“重器”的感覺。我們準備了大量的琺瑯器設計方案,經過層層篩選和討論,最終將玉璧的造型融入禮品的設計中,再結合當地在生態(tài)環(huán)保、脫貧攻堅等方面的成就,最終確定了“美麗寧夏琺瑯器”的方案和造型。
琺瑯器的主體內容由富有當地特色的“兩山一河(賀蘭山、六盤山和黃河)”構成,在“兩山一河”穿插的畫面中,加入生態(tài)城市、水利工程、風力發(fā)電、吊莊移民等元素,描繪了一幅團結和諧、生態(tài)環(huán)保的美麗寧夏畫卷?,m瑯器主體畫面中的所有元素,都經過反復推敲論證,周邊的紋樣也考慮自治區(qū)大慶的吉祥寓意,多次征集相關領導和專家的意見,最終形成比較完善的方案。就連琺瑯器木制底座,也考慮如何突出琺瑯器的視覺效果,注重陳列地點的燈光等條件需求等,經過多次修改形成與琺瑯器渾然天成的整體造型。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外交活動藝術品大型景泰藍壁畫《三山五園》
設計方案的制作工藝,是整個設計項目的“重頭戲”。我們多次與北京琺瑯廠等相關企業(yè)溝通,希望在保留傳統景泰藍工藝特色的同時,借助一些新興技術手段更好地呈現設計表達,并根據工藝需求及時調整有關細節(jié)。在此過程中,我對傳統工藝的認識和情感逐漸加深,開始思考當代生活中需要什么樣的工藝美學和工藝文化。
中央代表團贈送“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成立60周年”紀念品《“美麗寧夏”琺瑯器》
在傳統工藝的當代轉化實踐中,我還參與了首屆中國進口博覽會景泰藍壁畫、慶祝內蒙古自治區(qū)成立70周年中央代表團禮品等方案的設計工作,深刻體會到當代金屬藝術在文化交流和國家形象表達中的重要作用,堅定了服務國家、服務民生的設計理想。
責任編輯:王新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