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楠?李俠?邵濱
【關? 鍵? 詞】國際話語權;語言類學術期刊;對外傳播
【作者單位】王楠楠,鞍山師范學院國際教育學院;? 李俠,鞍山師范學院國際教育學院;? 邵濱,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漢語學院。
【基金項目】遼寧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當前國際環(huán)境下遼寧高校面向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實證研究”(L20BGJ004)。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0.013
一、“大變局”下的中國學術話語權
國際話語權具有維護國家文化主權、主導國際輿論的巨大作用,而話語的背后是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因此,提高中國國際話語權關鍵在于構建學術話語權。
學術期刊是學術成果交流和展示的重要載體,其國際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研究成果的學術力。只有創(chuàng)辦優(yōu)秀的學術期刊,提高期刊的國際傳播力及提升期刊的學術質量,才可能在國際學術領域中爭得應有的地位。當今漢語國際傳播已經取得巨大成就,在此基礎上提升中國語言類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對中國學術國際話語權建構具有重要意義。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我國當前的學術話語國際影響力仍然不夠強,“在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準、學術話語上的能力和水平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還不太相稱”[1]。盡管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但對外傳播的話語體系還未建立。信息化是當今時代發(fā)展的大趨勢,我們要抓住這個機遇,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與綜合國力相匹配的學術話語權。
二、全球化時代語言類學術期刊的傳播優(yōu)勢
1.符合國家文化戰(zhàn)略和全球一體化發(fā)展趨勢
語言類學術期刊對外傳播不僅是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所需,也是順應全球一體化發(fā)展的趨勢。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類學術期刊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傳播載體。研究漢語以及漢語承載的中國文化,提升中國文化的軟實力,不僅契合國家“十四五”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同時也是漢語研究者和中國語言類學術期刊的重要職責。中國語言類學術期刊應順應時代需求,致力于漢語研究如何為世界溝通交流服務。研究內容包括漢語和其他語言口譯語料庫的建設、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同聲傳譯、專業(yè)術語翻譯等,這些研究成果能繁榮漢外翻譯事業(yè),促進漢外語言溝通交流,最終促進語言交流一體化發(fā)展。
2.國際中文教育助力語言類學術期刊傳播
國際中文教育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fā)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為語言類學術期刊的對外傳播打下良好基礎。全世界學習漢語的人數(shù)持續(xù)增長,541所孔子學院遍布全球162個國家和地區(qū)[2],越來越多的國家將漢語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實現(xiàn)高速發(fā)展之后,國際中文教育逐步向高質量發(fā)展轉變。國內外高校積極開展學歷教育,加大高端漢語人才的培養(yǎng)力度,漢語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和學歷層次不斷提高?!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和漢字文化圈國家與中國在漢語教育和人才培養(yǎng)上不斷加強合作,相關國家的學生來華攻讀漢語國際教育碩博學位,歸國后從事漢語教學工作,從而加快了漢語教育的本土化進程。
漢語教師的本土化為中國語言類學術期刊的對外傳播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本土化漢語教師不僅在自己的國家教授漢語,也從事漢語相關研究工作,他們有查閱中國期刊網的需求,以及閱讀中國學術論文的習慣,比較關注中國語言類學術期刊的動態(tài),熟悉中國語言類學術期刊的學術話語,因此成為中國語言類學術期刊的重要傳播者。
3.語言類核心期刊已初具國際影響力
語言學術研究的特點使語言類學術期刊更容易與世界接軌,因此,語言研究者不僅要關注自己的母語,也要關注其他語言的規(guī)律和狀況。而語言類學術期刊大多秉承“多元化、國際化”的辦刊理念,由此加大了國內外語言學術研究的融合,促進了語言研究發(fā)展。
盡管我國語言類核心期刊數(shù)量不多,但已經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中國知網和清華大學圖書館根據(jù)被國際期刊引用的他引總被引頻次(TC)、他引影響因子(IF)和影響力指數(shù)(CI)等重要評價指標,遴選出CI排名TOP5%和TOP 5%—10%的期刊,分別作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和“中國國際影響力優(yōu)秀學術期刊”(如表1所示),反映了我國語言類核心期刊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
三、語言類學術期刊對外傳播的守正開新
語言類學術期刊已經積累了相對成功的辦刊經驗,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今后亟須進一步整合優(yōu)勢,把握機遇,提高國際傳播力,在守正的基礎上開新局。
1.構建語言類學術期刊的新傳播生態(tài)
縱觀傳播百年發(fā)展歷程,從紙質傳媒到新媒體,再到如今的媒體融合,互聯(lián)網對傳播的影響逐漸加深,傳播體系日益全球化。語言類學術期刊要實現(xiàn)媒介轉型,就必須借助現(xiàn)代媒體融合傳播優(yōu)勢,增強資源的開放性和互動性,構建語言類學術期刊良好的信息化傳播生態(tài)。
媒介融合包括渠道融合、內容融合和終端融合[3],語言類學術期刊首先要完成渠道融合,由印刷媒介向數(shù)字媒介轉型。紙質語言類學術期刊的訂閱對象通常是各大高校、研究所和一些語言學者,基本局限于學術圈內傳播,而融媒體發(fā)展為語言類學術期刊拓寬受眾面、進行多元化傳播提供了可能。除了借助知網和萬方兩大數(shù)據(jù)平臺,語言類學術期刊還可借助微信公眾號進行傳播。如社科院語言所的“今日語言學”、商務印書館的“語言戰(zhàn)略研究”,以及一些個人創(chuàng)辦的“語言學通訊”“語言學微刊”等公眾號,經常節(jié)選或摘錄論文的觀點或重要內容,方便讀者獲取重要信息,降低閱讀難度,從而擴大了語言類學術期刊的受眾群體,使語言類學術期刊逐漸由學術圈內向學術圈外擴散。因此,語言類學術期刊應加強合作,構建統(tǒng)一的云服務平臺,整合語言學術期刊數(shù)字資源,構建語言類學術期刊信息共同體。
2.推進語言類學術期刊標準的國際化
期刊的國際化包括編委國際化、稿源國際化、審稿國際化和學術規(guī)范國際化等諸多方面,研究結果表明,學術期刊國際化的關鍵是研究人員之間的跨國合作。與地區(qū)學術期刊不同,國際學術期刊在各個階段都要進行跨國合作[4]。相比之下,中國語言類學術期刊的編委國際化程度還不高,只有少數(shù)刊載漢語成果為主的刊物實現(xiàn)了編委的國際化,如《世界漢語教學》編委成員中有9名為海外高校的語言專家。其余大部分語言類學術期刊編委國際化比例不高,某些外語類刊物編委中甚至完全沒有海外專家。這是因為中國外語類刊物的載體語言是漢語,漢語不夠精通的海外專家難以參與其中。
今后,語言類學術期刊可以考慮把海外的華人專家納入編委成員,汲取國際化辦刊理念,推進期刊編委的國際化。同時,由于語言類學術期刊的稿源和審稿專家大部分為中國本土的專家學者,國際化程度有待提高,需加大力度聘請海外知名語言學專家參與評審。語言類學術期刊還可設置海外學術板塊,吸引海外語言研究學者積極投稿,以提高期刊的國際關注度。
此外,語言類學術期刊的國際化還應重視期刊英文網站建設。2020年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語言類學術期刊網站運營情況如表2所示。從表2可見,語言類學術期刊已經開始重視網站建設及運營,但仍需加強。開設專有的英文網站不僅可以使國外研究人員快速、方便地了解學術期刊出版的內容,也可以隨時關注投稿和審查進程。期刊如果實行開放獲取,在可視性和可訪問性上也會具有一定優(yōu)勢。
語言類學術期刊還需探索雙語出版機制。出版語言決定學術期刊的讀者規(guī)模,雙語出版更有助于中國語言類學術期刊向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傳播學術成果,融入主流傳播渠道,吸引優(yōu)質國際稿源,提升期刊的國際化程度。縱觀近五年最具影響力的中國社會科學期刊,前兩名都是以英語為載體的期刊。為了提高中國社會科學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中國知網啟動了雙語出版項目;吉林大學主辦的期刊《東北亞論壇》集中發(fā)表東北亞地區(qū)社會研究成果,通過雙語出版引起國際同行的關注,下載量處于社科雙語期刊的領先地位。語言類學術期刊可以借鑒這些傳播模式,推廣雙語出版,借英語載體“出海”。
3.建構漢語研究的國際學術權威
中國語言類學術期刊應該“用中國話語體系彰顯學術自信”[5],而建構漢語研究話語體系需要從傳統(tǒng)語言學研究中汲取智慧和營養(yǎng)。中國的語言研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從先秦荀子的《正名》篇到漢代揚雄的《方言》、許慎的《說文解字》,再到明清時期“審音派”“考古派”學者的著作,中國傳統(tǒng)語言研究一直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遵循自身的方法進行研究,為當代語言學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學術土壤。
構建漢語研究話語體系要發(fā)揮母語的研究優(yōu)勢。我國漢語方言眾多,現(xiàn)代語言素材廣泛。發(fā)揮這一研究優(yōu)勢可以從語言實際出發(fā)腳踏實地調查研究,提出令人信服的、適用于漢語研究的學術思想和學術話語。
樹立國際學術權威需要語言類學術期刊為世界語言研究貢獻中國智慧。漢語的學術研究應致力為世界普通語言學研究和語言類型學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促使中國語言研究融入世界語言研究的大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與其他國家語言研究的良性互動。學術權威的建立是一個漫長過程,需要語言類學術期刊不斷擴大受眾范圍,提高學術認可度,直到成為國際語言學界默認的標準。
4.打造國內外“雙循環(huán)”傳播模式
“雙循環(huán)”是國家根據(jù)我國發(fā)展階段、環(huán)境、條件變化做出的戰(zhàn)略決策,這一決策對樹立中國學術話語權,提高中國學術國際影響力同樣適用。語言類學術期刊需要從國家建構和全球傳播兩個維度實現(xiàn)學術思想的“內循環(huán)”與“外循環(huán)”相互促進。對內,要給學者搭建良好的期刊發(fā)表平臺和知識獲取、交流平臺,建立良性的網絡傳播生態(tài);對外,要積極融入全球中文研究和普通語言學研究傳播體系,與漢語國際推廣同頻共振。
“內循環(huán)”要著力打造專家、青年學者和期刊之間的互動交流平臺,提高語言類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增強學者的學術自信。專家和青年學者可以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互動,一些期刊已經做了嘗試。如《當代語言學》期刊主辦的“當代語言學國際圓桌會議”高端論壇邀請某一前沿領域有專攻的專家參會討論,以推動語言研究發(fā)展和期刊質量提升;《世界漢語教學》通過舉辦青年學者論壇鼓勵青年學者積極開展語言研究,擴大語言類學術期刊對青年人的學術引領作用。目前,語言學家與青年學者在線上的交流互動還比較少,語言類學術期刊可創(chuàng)建刊物云直播,邀請語言專家針對學者閱讀刊物論文后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或解答,學者討論的熱點還可作為刊物選題的參考,以專家供稿或設置專欄等形式進行深入研究??傊?,語言類學術期刊要充分利用交流平臺,建立期刊與專家、學者之間的循環(huán)互動模式。
“外循環(huán)”要實行“點面結合,重點突破”策略。漢字文化圈因語言、文化與中國有歷史淵源,是漢語教學開展得最好的區(qū)域,高學歷層次的漢語研究者也最多,與中國漢語研究學術往來頻繁,對中國語言類學術期刊的關注和認可度也高,語言類學術期刊應重點向這些國家進行傳播。如與國外期刊合作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搭建國際線上交流平臺,建立期刊網絡連接,并鼓勵這些國家的專家和學者積極投稿。
此外,語言類學術期刊的國際傳播還需借勢開局,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尋找機遇。語言相通對“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而語言及其教學研究有助于構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術共同體,將語言類學術期刊打造成語言學術交流平臺,有利于發(fā)揮我國語言類學術期刊的優(yōu)勢,提高語言類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 (2016-05-18)[2021-02-25]. http://politics. people. com. 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3. html.
[2]李寶貴,劉家寧. 新時代國際中文教育的轉型向度、現(xiàn)實挑戰(zhàn)及因應對策[J]. 世界漢語教學,2021(1):3-13.
[3]蔡雯,王學文. 角度·視野·軌跡——試析有關“媒介融合”的研究[J]. 國際新聞界,2009(11):87-91.
[4]Calver M.,et al. What makes a journal international?A case study using conservation biology journals[J]. Scientometrics,
2010(2):387-400.
[5]臧峰宇. 用中國話語體系彰顯學術自信[N]. 光明日報,2018-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