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里川
明星中智商最高的,學霸中最有才藝的,這種人設,有市場價值。如今的某些流量小生,盡管背后的商業(yè)資本不薄,但重新發(fā)憤沒有那個心氣,吃青春飯的也等不起,所以哪有包裝與造人設來得快?
在被爆出高考數(shù)學僅僅考了25分之后,時代少年組合團團長馬嘉祺的“學霸人設”倒塌得頗為慘烈。一直以來,有“找個學霸馬嘉祺當偶像”的網絡標簽加持,還有“男女同學爭相借閱他的數(shù)學筆記”的宣傳語言帶節(jié)奏,不僅眾多粉絲相信了這就是妥妥的學霸,就連他自己似乎都已經進入了學霸狀態(tài),在接受訪談時,馬嘉祺說過這樣的話:自己考試成績一直不太穩(wěn)定,在年級前幾名之間徘徊。如今想來,這也沒算全說謊,畢竟,“幾”給人個位數(shù)的感覺,但大幾十馬馬虎虎也算“幾”。
馬嘉祺已經承認高考分數(shù)未過線的事實并致歉,這樣的態(tài)度誠懇與否,各位可見仁見智。
人們在意并譴責的是無中生有打造“學霸人設”的荒誕。這背后當然是“娛樂經濟”“明星產業(yè)”強大的“人設塑形力”在起主導作用。
有人發(fā)言責怪,是粉絲硬立其“學霸人設”,這就太扯了,這是智力上的不誠實與道德上的卸責,泡泡吹起時好處全占了,被戳破后就推得一干二凈。
馬嘉祺并不孤獨。兩年前,集“學霸”與“新星”人設于一身的翟天臨,因學術不端事件被撤銷博士學位。當初他自曝高考成績超一本線也是謊言,實際成績僅為300多分。他就此被扒光了“學霸”外衣,從天上重重摔了下來。
這就很脆爽地說明,“人設”有風險,“稱霸”須謹慎。何苦來哉?
對“學霸明星”的追捧其實由來已久。這可能與一種民間觀感或偏見有關:書讀不好才去做明星,“演戲”的多是沒文化的。大家的經驗是:一般而言,對藝術特招生的文化課成績要求是相對低的。我小的時候,常有外地的草臺班子來村里唱戲,調子近于黃梅戲。唱戲的臺上吐字文雅臺下出語粗俗,雖是特例,卻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偏見提供了證據(jù)。進而也累及電視機里的明星被損:再風光有什么用,不過是花瓶。
在這種情況下,既有顏值還高智,明星中智商最高的,學霸中最有才藝的,這種人設,有市場價值?!胺雌涞蓝小钡闹孕兔餍?,自然容易被高看。網絡上羅列“學霸明星”榜,成了經久不息的游戲,就是明證。
事實上,演藝圈的真學霸是有的。例如出自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的李健,他的盛名與學霸本色如影隨形。而在黑白片時代,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世界上最美麗的科學家”的美國女明星海蒂·拉瑪,則獲得過美國專利,有“CDMA之母”之稱。
不管怎么說,真學霸和假學霸并存于演藝圈,成為一種永遠的“對比性傷害”。
明星的“學霸”底色,能為其唱功、演技注入多少特別的力量,誰也不知道。而把“學霸”人設拿來一用,更符合進階之道和引流策略。圍繞“學霸馬嘉祺”的諸多先入為主式“宣傳攻勢”,很能說明利用“學霸人設”錯位競爭的前瞻性。雖然這種立意過于明顯,也急不可耐,因而近于魔怔。
這年頭,藝人的顏值固然重要但屬于基本配置,而拼爹拼媽是不能在人前展示的,即使有也得否認,顯示自己能力之外的資本等于零,公開炫耀的效果是適得其反。錯位競爭的要點,自然是人無我有,還得是“硬通貨”,你有才藝,我也有;我有高智,你沒有。當資歷差不多的競爭者都擠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短兵相接時,異稟突出的肯定更能出位。
古時候把蜂準(高鼻)和重瞳之類的身體特征看得玄乎,往上天的寵愛、天賦異稟上靠?,F(xiàn)在看來,不過是裝神弄鬼或根本就是身體缺陷、有病得治。唐伯虎生活的時代,商業(yè)和文化大繁榮,就不再把人身體上的異稟拿來炫耀,而是以詩文和畫作爭聲了。假如唐伯虎那時要打入娛樂圈,也是藝人中的真學霸,或學霸中的高藝人。
而如今的某些流量小生,盡管背后的商業(yè)資本不薄,但怎奈腹中空空久了,重新發(fā)憤也沒有那個心氣,吃青春飯的也等不起、耗不起,所以哪有包裝與造人設來得快? 于是只能“借”一頂學霸帽子戴一戴。但在真學霸或有常識的人看來,是一眼或幾眼就能看穿的事兒。
惜乎這種人設的受眾是TA的粉絲,粉絲一旦愛得狂熱,往往會不計成本,不惜光陰,不走大腦,廢棄常識,造星公司說什么就信什么,不僅信,還幫著維護藝人的人設,誰表示不同意見還跟誰急,如此忠誠、如此維護“鐮刀”的“韭菜”,正是藝人虛造人設的肥沃土壤。如果粉絲聰明一點,至少不再那么狂熱,那假學霸人設一開始就立不起來,不待出圈、不待高考數(shù)學得25分后才會被戳破。
(作者系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