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英 阮時寶 秦 茵△
慢性萎縮性胃炎(CAG)伴腸上皮化生(IM)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疑難病,具有發(fā)展為胃癌的趨勢。因此,早期防治和逆轉癌變有著重要意義。目前,西醫(yī)對治療CAG伴IM缺乏確切有效的方法,以對癥治療為主,難以逆轉IM。已有研究證明中醫(yī)藥對該疾病具有較好的療效,被眾多學者重視。本研究采用健脾活血方治療脾虛血瘀型CAG伴IM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2月—2020年1月治療的CAG伴IM患者56例,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中28例中,男19例,女9例;平均年齡(56.75±5.67)歲;平均病程(4.06±0.89)。對照組中男20例,女8例;平均年齡(55.61±6.03)歲;平均病程(3.98±1.03)。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基礎疾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4]制定CAG的診斷。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和《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6]中CAG伴IM的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②中醫(yī)辨證為痞滿(脾虛血瘀型),主癥:胃脹痛或刺痛、痞滿,次癥:嘈雜、噯氣、納差,舌薄白或暗紅,脈細弦;③年齡20~70歲;④自愿選擇治療用藥,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消化性潰瘍或腫瘤等;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③伴有嚴重全身感染或精神障礙者;④過敏體質或藥物過敏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試驗組采用健脾活血方治療。處方:黨參30 g,白術10 g,茯苓10 g,陳皮5 g,姜半夏10 g,丹參20 g,檀香6 g,砂仁5 g,甘草6 g。隨癥加減:腹脹者,加木香6 g,佛手10 g;腹痛者,加延胡索10 g,川楝子10 g;食欲不振者,加炒麥谷芽各30 g,神曲15 g;反酸者,加煅海螵蛸10 g,白及10 g;失眠者,加夜交藤20 g,酸棗仁20 g。服用方法:1劑/d,水煎服,早晚飯后溫服。對照組患者服用胃復春(杭州胡慶余堂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40003),每次4片,每日3次,于飯前半小時服用。以3個月為一個療程,每組治療2個療程。
1.4.2 觀察指標①觀察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的變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中CAG的中醫(yī)癥狀量化評分標準,各項中醫(yī)癥狀按無、輕、中、重度分別記0、1、2、3分。②胃鏡病理診斷參考《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 2017》,各變量的4個分級(無、輕、中、重度)各賦予0、1、2、3分[4]。
1.4.3 療效判斷標準證候療效評定標準[7]:痊愈: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根據證候積分計算公式(尼莫地平法)為:(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胃鏡療效評定標準[4,8]:痊愈:胃鏡復查黏膜病變情況降至輕度或消失;顯效:胃黏膜病變范圍減少,且病變部位炎癥分度較治療前降1個或者2個等級;有效:胃黏膜病變范圍縮小,或病變部位炎癥分度較治療前降1個等級;無效:胃黏膜病變范圍、炎癥分度無改變或加重。
1.4.4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在SPSS 20.0統計軟件中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試驗組總有效率89.29%,優(yōu)于對照組的78.5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癥狀積分治療前,2組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試驗組疼痛、痞滿、噯氣、納差、嘈雜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 (例,
2.3 胃鏡療效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胃鏡療效比較 (例,%)
CAG伴IM常以胃脘脹痛、痞滿、嘈雜、納食減少為臨床特征,屬于中醫(yī)“胃脘痛”“胃痞”范疇,病程遷延,病位主要在胃,與脾、肝等臟有關。本研究在中醫(yī)理論基礎上,結合阮教授50余年臨床經驗,認為脾胃虛弱是CAG伴IM主要病理基礎,瘀血內阻是該病發(fā)展甚至惡變的關鍵病理環(huán)節(jié)。正如葉天士[9]在《臨證指南醫(yī)案·胃脘痛》中所言:“初病在經,久病入絡,以經主氣,絡主……凡氣既久阻,血亦應病,循行之脈絡自痹”“胃痛久而屢發(fā),必有凝痰聚瘀”。揭示久病脾胃氣虛導致氣滯血瘀,日久瘀血入絡,胃腑失養(yǎng)而致痞證。因此,本研究將健脾活血以通胃絡作為其治療的重要方法。
本研究采用健脾活血方乃由六君子湯和丹參飲加減化裁,方中黨參、白術為補氣良品,專補中焦之虛,正如《本草從新》云黨參乃“補中益氣,和脾胃,除煩渴。中氣微虛,用以調補,甚為平安”,配伍白術能健脾益氣。方中丹參用量較大,其意為活血祛瘀通絡,行血而不傷血,配伍陳皮、茯苓、檀香、砂仁意在行氣消痞。本方補氣、活血、行氣并舉,既可促進脾胃運化,又有理氣消痞之效。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合用可提高機體免疫力,調節(jié)胃腸動力[10],丹參可改善胃黏膜血液微循環(huán),抑制胃酸的分泌、使胃黏液分泌增加,促進胃黏膜的修復[11,12],檀香、砂仁相配,通行腹中氣血瘀滯,其諸藥相合,用于治療脘腹疼痛,既可健脾行氣,運化中焦;又可活血化瘀,氣行血運。本研究采用健脾活血方既有利于脾運及中焦樞機的運轉,亦能調節(jié)胃黏膜微循環(huán)而促進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的逆轉。
綜上所述,健脾活血方治療CAG伴IM對于防治CAG伴腸化惡變有著較為積極的作用,可改善胃功能和胃黏膜病理情況,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