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郭娟
諶河 《竺可楨先生》水墨紙本 2021年
1935年12月9日,平津各高校發(fā)起“一二·九”抗日愛國運動,浙大學生最早響應,紛紛上街游行示威。為鎮(zhèn)壓學生游行,浙江大學校長郭任遠勾結軍警入校逮捕了12 名學生代表,由此爆發(fā)了驅逐郭任遠的罷課斗爭,郭任遠被迫辭職。
為平息學潮,蔣介石急需要物色一位專業(yè)上有成就、社會上有聲望的浙江籍學人接掌浙大。后經陳布雷推薦,氣象學家竺可楨被任命為浙大校長。
受命前夕,竺可楨向蔣介石提出了擔任浙江大學校長的三個條件:第一,財政須源源接濟;第二,校長有用人權,不受政黨干涉;第三,時間以半年為限。蔣介石予以首肯。
1936年4月25日,46 歲的竺可楨走馬上任,就任浙江大學校長,揭開了浙大歷史的新一頁。
當時的浙大在中國尚屬二流,教學樓和圖書館都是危房,號稱天上下雨,地上即漏,連普通的民房都不如,整個學校圖書館藏書更是稀少,只有六萬余冊,而彼時的清華大學藏書室面積超過7000 平方米,館藏圖書超36 萬冊。
更讓人堪憂的是浙大的教師隊伍,當時整個學校的國文、中國歷史、外國歷史均沒有教授任課,還不斷有教授辭職。沒有教授的大學,能叫大學嗎?
竺可楨深知“教授是大學的靈魂,一個大學學風之優(yōu)劣,全視教授人選為轉移”。于是他四處尋覓名師,親自登門求賢(三請馬一浮,兩請邵裴子),誠邀有才華的同事、學生(如胡剛復、梅光迪、王季梁、張其昀、陳訓慈等),重用原浙大的名師(如鄭曉滄、蘇步青、錢琢如、陳建功、貝時璋、黃翼、蔡堡等),請回離校教授(如張紹忠、束星北、何增祿等),外聘優(yōu)秀人才(如王淦昌、談家楨等),迅速為浙大網羅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中國學者。
可惜好景不長,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因淞滬會戰(zhàn)硝煙日趨逼近杭州,竺可楨當機立斷率領浙大師生舉校西遷。此后歷時兩年,竺可楨帶領浙大師生途經浙、贛、湘、粵、桂、黔等六省抵達遵義和湄潭。這一壯舉被譽為“文軍長征”。
浙大西遷,譜寫了中國科教史和抗戰(zhàn)史上的輝煌篇章——這段“長征”讓浙大獲得了七年寶貴的辦學時光,保護了一大批中華民族精英,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人才,推出了一大批重大的、影響深遠的科研和教學成果:數學家蘇步青一邊種菜一邊在油燈下完成了數學著作《影射曲線概論》,并與同事陳建功教授創(chuàng)立了世界三大數學流派之一的陳蘇學派;物理學家王淦昌一邊放羊一邊想出了探測中微子的辦法,并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fā)表論文;生物學家談家楨在貴州山溝的祠堂里開展昆蟲研究,發(fā)現(xiàn)了嵌鑲顯性現(xiàn)象,在國際學術界引起巨大反響。
1938年11月,竺可楨將“求是”作為浙大校訓?!扒笫恰毙S柕拇_立,既是對從求是書院到國立浙江大學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繼承與發(fā)展,也是歷代師生優(yōu)良校風和教風、學風的凝練和升華,更是竺可楨率領浙大師生在烽火硝煙中舉校西遷,歷經艱辛而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犧牲精神、革命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概括總結,是竺可楨留給浙大的最珍貴的精神遺產。
1956年,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在國際科學史大會上致辭
鄧永平 《竺可楨在遵義》180×97cm
從1936年4月?lián)螄⒄憬髮W校長到1949年5月卸任,竺可楨擔任浙大校長的任期從一開始允諾的半年一再延長,歷時13年。竺可楨執(zhí)掌浙大的13年是浙大處境最艱難卻也是發(fā)展最迅速的階段,整體學術水平大大提高,不僅教授、副教授由70 名增至201 名,學生也由512 名增至2171 名,而且學科設置從抗戰(zhàn)前的只有文理、農、工3個學院16 個系增加至文、理、農、工、法、醫(yī)、師范7 個學院27 個系,物理、化工、農業(yè)、數學等專業(yè)在全國享有盛名,并創(chuàng)建了數學、生物、化學、農經、史地5 個研究所。曾經的地方性大學一躍而成為一流綜合性大學,成功躋身當時全國四大名校之列,被李約瑟譽為“東方劍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