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金水六君煎歷史沿革和處方考證△

      2021-07-06 14:22:02倪鳳燕陳莎郭叢邸繼鵬劉艷劉安
      中國現代中藥 2021年5期
      關鍵詞:景岳全書基原金水

      倪鳳燕,陳莎,郭叢,邸繼鵬,劉艷*,劉安*

      1.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中藥研究所,北京 100700;2.江西中醫(yī)藥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4

      金水六君煎是常用的治療肺部疾病的臨床經典方劑,在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經典名方目錄(第一批)》(以下簡稱《目錄》)中列為第58首?!赌夸洝分忻鞔_了該方的出處、原方描述、制法用途及劑型,為經典名方開發(fā)和研究提供了便利,但其中仍有許多值得深入研究和討論之處。例如,多基原藥材的選擇、熟地黃和炙甘草等飲片的炮制方法、劑量的換算、應該如何保證制備方法與傳統(tǒng)工藝基本一致等都是需要通過處方考證和歷史沿革研究解決的問題。本研究通過本草考證和整理現代文獻綜述,系統(tǒng)梳理金水六君煎藥味基原、飲片炮制、劑量配比、煎煮方法及臨床主治等信息,最終核實各藥味在不同歷史時期基原及炮制的變化,為經典名方的高質量開發(fā)提供參考。

      1 處方歷史沿革

      金水六君煎出自明代張景岳著《景岳全書》,為“新方八陣·和陣”首劑。原文記載:“當歸二錢、熟地三五錢、陳皮一錢半、半夏二錢、茯苓二錢、炙甘草一錢,水二盅,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遠溫服”[1]20,主治肺腎虛寒證。查閱資料發(fā)現,《景岳全書》為最早記載金水六君煎的著作,且該方在《景岳全書》中應用廣泛(表1)。其他如吳儀洛《成方切用》、洪緝庵《虛損啟微》、張秉承《成方便讀》等著作中金水六君煎皆摘自《景岳全書》原方或根據《景岳全書》原方的藥量加減得到(表2)。因此,自明代起歷代醫(yī)家相繼參考運用金水六君煎。

      表1 《景岳全書》中金水六君煎的運用

      表2 不同歷史時期金水六君煎書籍記載

      從表1可以看出,在《景岳全書》中,金水六君煎應用很廣。張景岳運用本處方及其加減方治療各種疾病,除用于肺腎虛寒外,還用于治療惡心噯氣、反胃、頭痛、嘔吐等。從表2中分析可知,明代后各醫(yī)家記載的金水六君煎在處方組成上,都使用了原方中的當歸、熟地黃、半夏、陳皮、茯苓、炙甘草和生姜7味藥。因中醫(yī)講究辨證論治,在劑量方面,各醫(yī)家會在原方基礎上,根據病人病情實際情況對各味藥的劑量加以改動。另在功效上可以看出,各書籍記載的功效與原處方記載基本一致。綜上,《景岳全書》中金水六君煎為歷代醫(yī)家所沿用,雖隨著時間的推移,劑量比例不一,但是藥味之間配伍未變,功效主治也基本一致。

      2 藥材基原與炮制

      2.1 藥材基原

      當歸最早出現于《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中品。歷代書籍均有記載。北宋《本草圖經》蘇頌描述的當歸花開時間是農歷七、八月,顏色為淺紫色,根黑黃色,苗有2種,葉有大小之分,大葉是馬尾當歸,細葉為蠶頭當歸,“以肉濃而不枯者為勝”[12]54。說明當時已經將馬尾當歸和蠶頭當歸區(qū)分開,并將“肉濃而不枯”作為當歸好壞的標準。之后,李時珍[13]381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當時的陜蜀、秦州(甘肅天水)、漢州(四川茂縣)等多個地方都有栽培,并以甘肅的馬尾歸頭圓、尾多色紫、氣香、肥潤者最好,進一步解釋了“秦歸”具有較高的評價的原因。而今,臨床應用以甘肅岷縣及周邊地區(qū)產的當歸為主,并以質重、氣香濃、油性足者為佳,習稱“岷歸”。說明沿用至今的當歸為今甘肅產的當歸。再根據歷代本草記載當歸“淺紫色,根黑黃色”的特點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中國藥典》)2020年版、《中華本草》及《中國植物志》等的當歸原植物形態(tài)描述一致。此外,翁倩倩等[14]通過文獻研究認為,當歸基原為Angelicasinensis(Oliv.)Diels.的根,另黃勝白等[15]認為,《本草綱目》中所說的馬尾歸與《中國藥典》記載的當歸基原一致。綜合分析,金水六君煎中當歸品種基原為傘形科植物當歸A.sinensis的干燥根。

      地黃于《神農本草經》中列為上品。《本草圖經》描述地黃花紅紫色、黃色,根為黃色,粗細程度像人的手指[12]151。明代《本草綱目》記載的地黃莖梢上開紅黃花,結的果像小麥粒,根長三四寸,像人的手指,皮是赤黃色[13]470。明代,《本草原始》與《本草圖經》記載一致。綜上分析可得,歷代書籍中均記載地黃“紅黃花”“根如人手指,黃色”的特點,與《中國藥典》2020年版、《中華本草》及《中國植物志》等的地黃原植物形態(tài)描述特點一致。王軍等[16]考證發(fā)現,歷代地黃均來源于玄參科植物地黃RehmanniaglutinosaLibosch.。且馬新方[17]對地黃進行了本草考證,結果與《中國藥典》2020年版記載的地黃基原一致。綜合分析考證,金水六君煎中的地黃為玄參科地黃R.glutinosa的新鮮或干燥塊根及炮制加工品。

      陳皮首載于《神農本草經》,正名為橘柚[18]71-72。明代《本草圖經》記載的橘樹高一、二丈,莖上有刺,夏出開白花,六七月結果,到冬天時變黃,就可以食用[12]80?!侗静菥V目》描述橘皮又薄又紅,味辛苦[13]810?!侗静菰肌放c《本草圖經》中描繪的橘基本相似,并強調藥用入皮。清代《本草崇原》記錄橘樹的枝上有刺,葉青綠色,冬天也不凋零,結的果一開始又青又圓,到了秋冬的時候,開始變黃。味辛香,肉酸甜,皮辛苦[19]。王藝涵等[20]考證發(fā)現,歷代橘皮主流基原為蕓香科植物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及其栽培變種,但因各地氣候差異而呈現不同品種的現象。根據《本草圖經》《本草綱目》等對橘的詳細描述,與《中國藥典》2020年版、《中華本草》和《中國植物志》所載的原植物相符,金水六君煎中陳皮品種基原應為蕓香科柑橘屬植物橘C.reticulata及其栽培品種的成熟果實的果皮。

      半夏在《五十二病方》及《黃帝內經》的方劑中均可見,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下品[18]56。宋代《本草圖經》記載,半夏一莖上有三葉,顏色是淺綠色,像竹葉,上大下小,皮黃肉白[12]539。后明代《本草綱目》描述的半夏:“葉三三相偶。白花圓上”[13]548。清代吳其浚[21]636《植物名實圖考》記載的半夏,一莖三葉,有長葉和圓葉之分,長得像天南星那么小。趙佳琛等[22]考證認為,半夏基原應是Pineiliaternata(Thunb.) Breit.且其混淆品由跋已不再入藥。在結合《中國藥典》2020年版、《中華本草》和《中國植物志》等綜合分析考證,金水六君煎中半夏品種基原應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ternata的干燥塊莖。

      茯苓于《神農本草經》中列為上品[18]90。唐代蘇敬[23]《新修本草》記載茯苓最好的是在華山且極其粗大。宋代蘇頌[12]265《本草圖經》描述的茯苓有赤白2種,大的要數斤重,并在當時認為似人形龜形者才是品質好的茯苓。明代李時珍[13]974《本草綱目》描述的茯苓有大有小,但是輕虛者不佳?!侗静菝审堋酚涊d,茶苓小的像雞鵝卵,大的如同匏瓜[24]216。清代《植物名實圖考》云:“皮潤細,作水波紋,極堅實”[21]768。古代本草對茯苓原植物“形狀不一”“質堅實者佳”的特點描述,與《中國藥典》2020年版、《中華本草》和《中國真菌志》等表述一致。且董曉旭等[25]考證認為,古代茯苓入藥的基原應為多孔菌科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綜合分析考證,金水六君煎中茯苓品種基原應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cocos的干燥菌核。

      甘草始載于《爾雅》,藥用于漢朝《神農本草經》,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18]52。宋代蘇頌[12]325《本草圖經》描述的甘草春天長青苗,葉長得像槐葉,結角似畢豆,長三四尺,粗細不定,外皮顏色為赤色。明代《本草綱目》記載:“甘草枝葉悉如槐,但葉端微尖而糙澀,似有白毛,結角如相思角,子扁如小豆,極堅,齒嚙不破”[13]657。綜上,在根據古書籍中描述甘草“皮赤肉黃”“微甜”“根粗壯”等特點與近現代著作《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記載的甘草“根粗壯,味甜,外皮紅棕色或暗棕色”的描述一致,這種植物屬于豆科甘草屬植物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的根和根狀莖[26]。趙佳琛等[27]考證發(fā)現,古代甘草的主流基原為豆科甘草G.uralensis。另高曉娟等[28]考證認為,甘草基原從古至今未發(fā)生改變,即豆科植物甘草G.uralensis的根和根狀莖,與《中國藥典》2020年版中記載的其他2個基原無關。因此,金水六君煎中甘草品種基原應為豆科植物甘草G.uralensis。

      宋代蘇頌[12]89《本草圖經》記載的生姜苗高二三尺,葉子像竹葉那么長,兩兩相對,苗青色根黃色,沒有花和果實。明代《本草品匯精要》描述的生姜和《本草圖經》一致,并記載生姜為嘔家圣藥[12]627?!侗静菥V目》記載:“五月生苗,葉如竹葉,對生。”[13]395由《中華本草》中引用《本草圖經》和《本草綱目》姜的記載表明,“古今姜之原植物品種一致”,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officinaleRose.的新鮮根莖。此外,王家葵等[29]認為,金水六君煎中生姜品種基原應為姜科植物姜Z.officinale的干燥根莖,生姜為其鮮品。

      綜上所述,金水六君煎中的當歸基原為傘形科植物當歸A.sinensis的干燥根;地黃基原為玄參科植物地黃R.glutinosa的新鮮或干燥塊根及炮制加工品;陳皮為蕓香科植物橘C.reticulata及其栽培品種的成熟果實的果皮;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的干燥塊莖;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的干燥菌核;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G.uralensis的干燥根和根莖;生姜為姜科植物姜Z.officinale的新鮮根莖和干燥根莖。

      2.2 飲片炮制

      當歸生品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經酒制、土炒、制炭等方法炮制后,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功效增強。金水六君煎原文記載處方所用的藥味為“當歸”,并未提及酒制、土炒等其他炮制方法,且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解釋當歸的作用為“當歸能養(yǎng)血,對于陰中陽虛的患者,當歸必不可少”[1]43。由此可見,該處方所用“當歸”為當時的簡單加工品。翻閱古籍,歷代對當歸炮制的記載如下,唐代《千金翼方》首載當歸,有“切”的簡單炮制方法,但沒有明確切制具體規(guī)格[30]77;宋代《蘇沈良方》[31]38和《洪氏集驗方》[32]都規(guī)定當歸“薄切片子”,并且一直沿用至今;《中國藥典》2020年版和多數省市地區(qū)的對當歸飲片的炮制規(guī)范都要求為“切薄片”。因此,金水六君煎中藥味“當歸”可以選用《中國藥典》2020年版飲片“當歸”的方式進行炮制,切成薄片即可[33]133。

      對于熟地黃的炮制,張景岳認為用熟地黃主要因其“靜重之妙”,若用姜、酒、砂仁等炮制“反而為散動以亂其性”[34]。由此可知,張景岳處方中熟地黃炮制并非為姜、酒等炮制方式,而是為“蒸”熟地黃,符合張氏還其本來“靜重之妙”的需求。關于“蒸”地黃的炮制方法,古書眾說紛紜,如孫思邈[30]97《千金翼方》認為,熟地黃蒸需要反復蒸,但“三五遍看汁黑熟”就行,多次蒸的話性味會發(fā)生改變。由此可見,其炮制過程要求蒸3~5遍,質量要求色黑??茏趭][35]《本草衍義》中記載,將熟地黃“蒸二三日”即可,不必太過。唐慎微[36]《證類本草》中將熟地黃“飯上蒸三、四過”,并要求地黃“當光黑如漆,味甘如飴糖”。此處可以看出,自宋代起對熟地黃炮制品的質量提出了“光黑如漆,味甘如飴”的質量標準與現代的蒸地黃的“以光黑如漆,味甘如飴為佳”標準一致。明代《本草綱目》對地黃的炮制方法是用砂仁酒拌蒸晾,反復9次即可[13]345。清代《成方切用》中崔氏八味丸方中熟地黃加工方法是直接蒸然后曬,反復9次[3]53。由此可見,古代對于“蒸”地黃的炮制方式各異,其中蒸制所描寫的飲片形態(tài)(光黑如漆,味甘如飴者佳)與《中國藥典》2020年版中蒸制熟地黃一致??紤]到時間和成本,建議采用現代的蒸制地黃,即取生地黃,大小分檔,加清水或液體輔料拌勻、潤透,置適宜的蒸制容器內,用蒸汽加熱至黑潤,取出,稍晾,拌回蒸液,在晾至八成干,切片,干燥,即得[33]125。

      對于陳皮的炮制,宋代《博濟方》記載:“切制,細切”[37]?!秱餍胚m用方》記載:“切作條子”[38]。明代《本草綱目》記載:“去白膜一重,銼細”[13]123。而《中國藥典》2020年版則要求陳皮切絲即可[33]191。綜上所述,明代至今陳皮的炮制基本都采用切絲,金水六君煎中藥味“陳皮”可以選用《中國藥典》2020年版飲片“陳皮”的方式進行炮制,切絲即可。

      歷代醫(yī)藥書籍中記載了許多關于半夏的炮制,包括姜制、法制、清制等[39]23,而張景岳[1]78在《景岳全書》中記載:“生嚼戟喉,制用生姜?!薄毒霸廊珪沸路桨岁囍兴婕鞍胂牡奶幏?,基本都配有姜,所以金水六君煎方中的半夏為生半夏。對于干半夏,服姜汁和熱湯可緩解刺激作用。將干品生半夏加水煎煮后服用,并未出現麻舌、戟咽之感和其他不適反應等副作用[40]。因此,煎煮法可以起到減毒作用。而《中國藥典》2020年版中收載的生半夏炮制規(guī)定為用時搗碎[33]119。本方中是湯劑,有甘草又有生姜,具有解毒作用,所以可以直接使用生半夏。

      對于茯苓的炮制,東漢《金匱要略》記載:“去皮膜用”[41];北宋《蘇沈良方》記載:“削去皮,切為方寸塊”[31]4;明代《普濟本事方》記載:“切成片子”[42];明代《壽世保元》記載:“去皮切片”[43];《本草綱目》記載:“凡用,去皮、心,搗細”[13]23;《本草蒙筌》記載:“咀片水煎黑皮凈削”[24]56;而《中國藥典》2020年版則要求茯苓削皮切厚片[33]240。綜上古今的茯苓炮制方法都是去皮切片。因此,金水六君煎中的藥味“茯苓”可以選用《中國藥典》2020年版飲片“茯苓”的方式進行炮制,切片即可。

      甘草主要有火制、炒制、蜜制3種炮炙方法[44]。古代很多醫(yī)籍中記載的炙主要為用火直接烘烤,如宋代《圣濟總錄》記載:“炙令微紫”[45];明代《炮制大法》記載:“用長流水浸透,炭火炙”[46]4;宋代《日華子本草》起,提出了甘草“入藥炙用”[47]。隨著歷史演變和發(fā)展,現代所說的炙一般加液體輔料炒法(如蜜炙甘草),且蜜炙具有和中健脾功效,可發(fā)揮甘草的止咳平喘作用,是《中國藥典》2020年版唯一的炮制方法[33]89。因此,金水六君煎中的藥味甘草可以選用《中國藥典》2020年版飲片炙甘草的方式進行炮制,即取甘草片,照蜜炙法法(通則0213)炒至黃色至深黃色,不粘手時取出,晾涼。

      對于生姜的炮制,《炮炙大法》記載:“宜搗絞汁,待藥煎成傾入”[46]66。《中華本草》記載:“10—12月莖葉枯黃時采收。挖起根莖,去掉莖葉、須根”[48]。而《中國藥典》2020年版記載:“用時切厚片”[33]105。綜上所述,金水六君煎中的藥味“生姜”可以選用《中國藥典》2020年版飲片“生姜”的方式進行炮制,即為切厚片。

      綜上所述,原方對當歸、陳皮、茯苓、半夏、生姜均未有具體炮制說明,通過考證認為可按照《中國藥典》2020年版方法炮制;熟地黃按照《中國藥典》2020年版熟地黃蒸法進行炮制;甘草建議按《中國藥典》2020年版的方法采用蜜炙。

      2.3 諸藥在方劑中的作用

      金水六君煎主治肺腎虛寒、水泛為痰,或年邁陰虛、血氣不足、外受風寒、咳嗽嘔惡、多痰喘急等證。金生水,土克水,肺病日久可致腎虛,脾虛日久則致腎虧,腎虛則又可影響肺氣肅降及水液疏布運化,故要注意有無腎虛之證候[49]。本方熟地黃,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F代研究驗證,熟地黃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幫助人體抗衰老、抗氧化、促進造血等功效[50]。當歸不僅有活血、補血等藥理作用,也具有調節(jié)機體免疫、抗氧化等藥理作用[51],兩藥合用滋養(yǎng)肺腎陰血,共為君藥。半夏具有良好的鎮(zhèn)咳、祛痰作用[52]。陳皮芳香,有理氣、燥濕功效,常用于脾胃不和、嘔吐、咳嗽、脹滿不食等[53]。茯苓甘淡補脾滲濕,現代研究表明茯苓常用于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等[54]。三藥合用作臣藥,具有滋陰燥濕、和胃健脾、運化水谷、輸布精微之功效。生姜助半夏化痰和胃[55],為佐藥,甘草和中益脾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滋陰養(yǎng)血、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56]。

      3 處方劑量考證

      金水六君煎中各味藥劑量為“二錢的當歸、三五錢的熟地、一錢半的陳皮、二錢的半夏、二錢的茯苓、一錢的炙甘草”,制法為:“水二盅,三五七片生姜,煎七八分”。

      古語“中醫(yī)不傳秘在用量”,用藥劑量是方劑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對中藥的用藥劑量研究是現今用藥的核心問題之一。金水六君煎中主要涉及的量為“錢”,張景岳所著的《景岳全書》為明末清初醫(yī)著,為此本研究著重考證明清時期的度量衡使用情況。有研究者考證認為,明代一兩在37.3 g左右。一兩等于10錢[57-58]。此外,還有不一致的答案,如丘光明等[59]考證認為,明代一兩在37 g左右,程磐基[60]報道,明清時期一兩約36.3 g。錢卓[61]認為,一兩為36.9 g。各學者眾所紛紜,但基本明確明代一兩約37 g的換算關系。結合上述考證,基本可以反映明代一錢的大致范圍,即如今 3.6~3.8 g,差異不大。為了方便后人計算,金水六君煎采用一錢等于3.7 g折算。另原方曰:“熟地黃三、五錢”,意為3~5錢皆可,依中庸之道熟地黃使用4錢=14.8 g比較合適。為了更加確定熟地黃的劑量,本研究統(tǒng)計了2000年1月—2019年9月發(fā)表的關于金水六君煎50篇文獻。其中,34 %的文章中使用15 g的熟地黃劑量,統(tǒng)計結果見表3。綜上,采用熟地黃劑量14.8 g較合理。

      表3 文獻中熟地黃使用量及文獻數

      綜上分析,確定金水六君煎中各藥味用量約為當歸7.4 g、熟地黃14.8 g、陳皮5.5 g、半夏7.4 g、茯苓7.4 g、炙甘草3.7 g。

      另原文煎煮時加入“生姜三五七片”,統(tǒng)計文獻發(fā)現,生姜使用比較隨意,各劑量(3、5、7片和3、6、10 g)均有使用,故依中庸之道取5片。歷代醫(yī)書里均無明確規(guī)定每片姜的具體質量,這種計量單位隨意性大,無法確定每片的質量[62];郭潤康[63]認為,片、株、張多指用鮮品,無須稱量也可應用,生姜每片約2 g;黃漢成等[64]認為,生姜1片,約計1錢(3 g);《中國藥典》2020年版規(guī)定生姜的用量為3~10 g[33]104-105。根據實際測量,每片生姜平均質量約為3 g,故取5片則為15 g。

      4 煎服法考證

      在《景岳全書》中記載,除體瘧飲和追瘧飲明確指出需要2煎外,其余皆為1煎,因此金水六君煎應為1煎;查閱相關文獻,發(fā)現《太平圣惠方》中的1小盅折合現代約為200 mL[65]。南宋醫(yī)家許洪認為:“一小鐘者,約三合也”,小盞與小盅同,這里1盅約200 mL,另有記載“堯舜干鍾,孔子百觚”“庭實千品,旨酒萬鍾”[66-67]?!版R”用以稱酒杯,與盅通[68]。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代“鍾”“鐘”“盅”相通。古代劑量“盅”雖沒有固定體積,但卻相對穩(wěn)定,有小容量的100 mL,也有大容量的200 mL,因處方整方質量按現代劑量約為60 g,考慮實際煎煮情況以1盅體積按200 mL左右計較合適。

      本方“煎七八分”的換算,存在煎“總加入量二盅的七八分”,還是“量器1盅的七八分”的爭議。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辦公室會同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綜合司于2020年5月26日發(fā)布的《古代經典名方關鍵信息表(7首方劑)(征求意見稿)》中,涉及“溫經湯”(宋·陳自明)和“枇杷清肺飲”(清·吳謙)都將其折算為總加入水量的“八分”和“七分”,而本研究通過考證以為本方“煎七八分”是應按“1盅”的“七八分”折算更為合理。依據如下:1)七八分后面沒有單位,所以才導致不同的理解。如果通讀上下文,可以發(fā)現其實是省略了計量單位,推測七八分后面省略了盅;2)傳統(tǒng)煎煮只要寫量,都寫得很清楚準確,極少需要計算出實際的量。如果是總量的七八分,這個量是需要計算的,于百姓操作不便;3)傳統(tǒng)煎煮都是用蒸發(fā)量來控制煎煮時間,因而一般蒸發(fā)量比得量大或類似,極少有蒸發(fā)量遠小于得量的情況,如果是總量的七八分,蒸發(fā)量只有20%~30%,與常規(guī)不符。考慮到藥材吸水,蒸發(fā)量就更少了,煎煮時間明顯縮短;4)從服用次數看,方中沒有說明服用次數的,其實都是每日1次,因為每日2次或多次均有專門說明。1次服用1盅的七八分比較合適,若是總量的七八分,服用量偏大。綜上本方劑建議采用煎至1盅的七八分,即為140~160 mL,便于百姓把握煎藥量,符合常規(guī)用藥習慣。

      關于服用方法,古代有“時辰”“一伏時”“一食傾”和“食遠”等計時稱謂。其中,原方中的“食遠溫服”可從一食傾考證,《肘后備急方》載有“一食頃含沙糖一塊”[69];《儒門事親》中有“食頃出”[70],認為“一食頃”大約為30 min。而“食遠”比“一食頃”要長。高廣生[71]認為,“食遠”約為1 h左右,即藥物須在飯后1 h服,每日1次。

      5 臨床應用

      5.1 傳統(tǒng)功能主治

      《景岳全書》原文記載其功效主要為“治肺腎虛寒”。翻閱歷代古籍醫(yī)書,對金水六君煎的記載不少,主要用于治療肺腎虛寒證。在《胎產心法》中用金水六君煎治療產后風寒外感,邪氣入肺喘急證;而在《虛損啟微》中用以治療風寒咳嗽喘促;還有在《遯園醫(yī)案》中用以治療喘咳痰壅之證[72]。綜上,古代書籍記載的金水六君煎主治均為肺腎虛寒證。

      5.2 現代臨床應用

      在中國知網以關鍵詞金水六君煎進行搜索,共236條文獻。本研究搜集2000—2019年的實驗性文獻55篇。其中,只有6篇是運用金水六君煎原方,其余都是使用金水六君煎加減方。深研其功效可以發(fā)現,后人運用金水六君煎原方,主要用來治療肺部疾病。金水六君煎加減方則應用較為廣泛,統(tǒng)計出1篇治療小兒痰濕性久咳、1篇治療夜咳、1篇治療過敏性鼻炎、1篇治療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1篇治療慢性肺心病繼發(fā)癥、1篇治療美尼爾氏綜合征、1篇治療骨折遲緩愈合、2篇治療非小細胞肺癌(NSCLC)、2篇治療高血脂、2篇治療特稟質咳嗽、21篇治療支氣管肺炎、15篇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

      金水六君煎的現代臨床運用主要是治療肺部疾病,如哮喘、夜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少數還可以用來治療高血脂、黑苔、過敏性鼻炎等。另從各文獻中的總有效率中可以看出,金水六君煎無論原方還是加減方,其治愈率都達到84%以上。由此可以看出,金水六君煎療效確切、治愈率極高,值得后期深入開發(fā)研究。

      6 討論

      本研究在查閱古籍及現代文獻資料基礎上系統(tǒng)梳理考證金水六君煎歷史沿革、藥材基原、炮制、煎服法及臨床應用5個方面情況。

      通過梳理考證表明,金水六君煎最早起源于明代著名醫(yī)家張景岳之《景岳全書》,此后歷代醫(yī)家相繼參考運用該方,其藥味的組成未有太大變化,均以當歸、熟地黃、茯苓、陳皮、半夏、炙甘草為主,佐以生姜調和減毒。通過考證研究明確了金水六君煎各藥味基原和炮制方法與《中國藥典》2020年版所載基本一致;劑量按照明代一兩為3.73 g折算,得總劑量約為60 g;制法用法為加水400 mL,煎到140~160 mL,在飯后約1 h后服用,每日1次。臨床應用方面可以看出該方主要治療肺部疾病,少數治療如過敏性鼻炎、夜咳等疾病,臨床療效確切。

      綜上可知,歷代驗方是祖國醫(yī)學的精華,經歷了千百年的臨床檢驗,具有臨床療效確切、應用范圍廣泛的特點,是中醫(yī)藥寶庫中的瑰寶,也是我國中醫(yī)藥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護人民健康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文獻考證和梳理是開發(fā)經典名方的首要步驟,本研究就《目錄》中金水六君煎的歷史沿革和處方考證進行綜述,有利于推動金水六君煎的理論研究及臨床應用研究,從而更好地挖掘經典名方的作用。

      猜你喜歡
      景岳全書基原金水
      牡丹皮的本草考證
      中醫(yī)名言拾粹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Jinshuibao capsules (金水寶膠囊) in treatment of residual cardiopulmonary symptoms in convalescent patients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a pilot 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Protective effects of Zuogui Jiangtang Jieyu Formula on hippocampal neurons in rats of diabetes complicated with depression via the TRP/KYN metabolic pathway
      金水堂主詞一首
      海燕(2022年2期)2022-02-18 01:37:34
      多基原藏藥“唐沖”名稱、品種、藥性和植物親緣關系相關性考證研究
      多基原郁金的性狀、顯微及氣味差異性研究
      晨釣
      敗醬及墓頭回基原的沿革與變遷
      《景岳全書》論治婦科痛證學術思想探析
      乌拉特后旗| 韶关市| 巴林右旗| 洪湖市| 黄平县| 南京市| 广西| 丽水市| 桐柏县| 乐安县| 平利县| 扎赉特旗| 仙居县| 金山区| 甘孜| 惠安县| 柳林县| 仙游县| 炎陵县| 石棉县| 肥西县| 衡阳市| 永和县| 东莞市| 泽库县| 象山县| 左贡县| 台江县| 贺兰县| 独山县| 老河口市| 吉首市| 昌宁县| 永春县| 穆棱市| 临江市| 宁德市| 紫阳县| 永安市| 武威市| 乐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