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君
適用話題 心理健康與家庭環(huán)境;父母與子女;健全人格;社會與青少年;預防與干預
新聞回放
2020年3月1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lián)合發(fā)布《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fā)展報告(2019—2020)》。報告顯示,東部地區(qū)、城市戶籍人口、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人群、月收入2000元以上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性別差別比較微小;而年齡差異則非常顯著,18~34歲青年的焦慮平均水平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齡段;在各職業(yè)群體中,無業(yè)/失業(yè)/退休人員的抑郁水平最高,其次是學生群體。其中“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年際演變”專題報告通過考察青少年的抑郁和睡眠狀況在十余年間的演變趨勢發(fā)現(xiàn),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保持平穩(wěn),睡眠不足現(xiàn)象日趨嚴重。對此,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陳祉妍表示:“青年期的心理健康問題較為多發(fā),需要重視青年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與干預?!?/p>
素材聚焦1 青少年睡眠時間減少,心理問題隨之上升
藍皮書顯示,中國青少年睡眠不足現(xiàn)象繼續(xù)惡化,95.5%的小學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睡眠時長未達標。有95.5%的小學生每天睡眠不足10小時,平均為8.7小時;有90.8%的初中生每天睡眠不足9小時,平均為7.6小時;有84.1%的高中生每天睡眠不足8小時,平均為7.2小時。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教授程平源認為,中小學生睡眠不足,除了影響自身學業(yè)、身體健康外,還可能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嚴重的甚至可能導致學生心理抑郁、自殺。中小學生睡眠不足,不能把原因簡單歸因于作業(yè)多、學業(yè)重,應當厘清原因,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素材聚焦2 聯(lián)手共筑心理健康防線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提出,青少年睡眠不足的主要原因還是和教育的評價機制有關,按照單一的標準對學生進行排名,不僅學生睡不好,家長和老師也睡不好,改變評價機制才是最有效、最有價值的方式方法。儲朝暉說,評價機制改變后,學生擁有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對孩子的評價也會考慮到個性特點等多方面因素。但目前來看,教育評價機制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做出改變。
那么,在現(xiàn)行教育評價機制中如何才能讓中小學生睡得早、睡得好?藍皮書建議,以吃好睡好運動好為目標,全面培養(yǎng)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加大青少年對蔬菜和水果的攝入量、延長青少年上學日的睡眠時長和增加中小學生運動頻率。同時,學校、家庭、社區(qū)、網(wǎng)絡相結(jié)合,全面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包括學校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防治與干預體系、國家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防治與干預幫扶體系。
【考場仿真試題】請根據(jù)以上材料,寫一則150字左右的微評論。
【范文示例】當今社會,不少家庭過于重視孩子的學習,卻忽視了心理上的關心;而心理健康與否,恰恰關乎孩子的一生。面對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切不可成為孩子心理致病的推手,要提高愛的能力,學會觀察,對早期心理問題早發(fā)現(xiàn)、早干預,做孩子情感和心理上的最大倚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