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是人類的魂魄,人心的靈音。
詩之神秘是“出奇不意”,就像山海一滴露水里洶涌著莽莽蒼蒼。
詩是向事物的內(nèi)部“拓荒”,在世人所見五彩繽紛的意義上另辟蹊徑。
詩字,一個言旁,一個深山古寺的寺。一解詩要言志,不能打誑語。二是詩重情,情是人的故鄉(xiāng),來有來處,去有歸途。詩意永在人生的途中。
詩的故鄉(xiāng):“故”含古文舊事,“鄉(xiāng)”是生命的童年。
故鄉(xiāng)塑造的人格,情中有意,意里有魂。故鄉(xiāng)親人的那個“親”字的尺寸,只有鄉(xiāng)愁可度量。
如何用詩意表現(xiàn):“故鄉(xiāng)是爹娘,在城市,在村莊,在傳承的路上。故鄉(xiāng)是人生命的發(fā)芽……在碗里、床上,從混沌初開……蒼茫龐然,神農(nóng)進入現(xiàn)代超音速的、鷹翅飛過的空茫。自我身心里激情的流量,是小河,是莊稼,是牛羊,是東風(fēng)第一枝,是一葉知秋……更是母親一針一線縫補的童年與故土,是父親耕地的鞭聲,更是鄉(xiāng)鄰眾親搭力的一聲“嗨咗起”。
我們每個人的身心,都是一方山水和一個村寨,發(fā)出的聲音都雞犬相聞,背后的影子都是山光水色。打開心靈的通道,一是一條河的奔涌,二是一條山路的蜿蜒。
田土一碗飯,山水一雙筷,夫唱妻合一張床。父慈子孝一家和睦,好的政策與氣候的風(fēng)調(diào)雨順,是一方百姓的福音?,F(xiàn)在離鄉(xiāng)進城和出外打工的人多了,當(dāng)你回望生命的來路與去處,青少年時代還在夢里游……你的事業(yè)登峰造極了,聳立的高樓會告訴你,山巔的山后是眾生之海,山海后那邊的那邊也會告訴你,從蕓蕓眾生的水灣再轉(zhuǎn)幾個灣,是時日的流水和祖?zhèn)鞯难墸€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
我們的祖籍,源于耕讀。我們56個民族,是以“中國為家,華夏為號;炎黃為旗,陰陽為道;中庸為德,龍鳳為圖”。
我們說文化,文化的本質(zhì)是讓人文與自然都變得美好!
國家的“國”,最先不是以疆域多少劃分,而是以文化開化的人群與種族而定,與現(xiàn)在國的含義不同。
就文化而言,在中國,是一種“高閣文化”。頂層是道與儒的文化,中層是幕僚文化,底層是民眾文化,就像主動脈與毛細血管。所以有人說,真正的原文化在山水田野和民間。民間,應(yīng)是文化人的心靈居所。
人的天性有自然的屬性,藝術(shù)之美是展現(xiàn)人性各自獨特的精神世界。精神沒有物質(zhì)的“價格”,但它永遠是引領(lǐng)人類向前的勝利者。
傳統(tǒng)文化中我們崇尚儒、佛、道。儒是人需要什么;佛是要斬斷不是人的邪念,崇善;道的起筆兩點,在天是日月,在地是水火,在人是雙眼,“一”是萬事萬物的規(guī)律,之下是“自”,自己懂得,悟知,再加走“之”實踐,知行合一為道。
田野阡陌給人一種思維,山給人精神力度的思考,水給人生命韌性的體認。我們應(yīng)傳承中國元文化的“道器合一”。道,精神;器,物質(zhì)。也要與時俱進,不忘“初心”——“為人民服務(wù)”;“使命”——實現(xiàn)“中國夢”。
民諺為什么能讓人穿越時光?到農(nóng)村感悟萬物的生生不息,可以獲得人之大德:敬畏生命。
生命文化,一是自然生命,二是文化生命。如何相得益彰?不能忘了實體生命從娘胎一出來,就有意義。后天的生活,靠自己打造。
在一個地方,如何打造“生命經(jīng)濟”?我曾到過貴州省黔南州的福泉市,福泉平越驛站的仿古建筑與廣場:體現(xiàn)的是“道”,包容的是“?!保故镜氖恰耙住?,給人啟迪的是“仁者、愛人”。
到福泉農(nóng)村觀光旅游,說到底,是“精神生命大交換”。我曾開玩笑說,在此玩山,你要有體力和智力,要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玩水,每一卷浪,都會帶來希望。玩風(fēng)情,是玩人生命的比賽與表演。就像你喝的是水,造的是血;你吸的是氧,活的是命。這兒的微笑最神通廣大,山水林竹也在奔富途中;鄉(xiāng)民們簡單快樂,且給人快樂,給人心境和意境再創(chuàng)“幻境”,讓游人想入非非,異想天開。
在福泉,我曾對文友們說,這兒萬古蒼涼也充滿活力,神奇山水屬于編鐘和鼓樂。峰巒是山民肌肉隆起的山脈,浪花是嘹亮的號子,是你的、我的、他的。古樹下一堆堆黃土的時間,巖壁下一屋屋老房的空間,山路上泥石的“何其苦”,和脫貧后新樓的聳立和新科技的耕讀,往昔俱嗟矣!今樂得其樂!福泉,真是有福羅!
由是我想到寫鄉(xiāng)村,如果說命運是人一生的飼料,人面是時空的地圖。呼吸之風(fēng),時間的種子長出愛恨,生存的積蓄,一松手剩下奶的味道,不正是土地與勤儉組成的母親的味道嗎?
李發(fā)模,生于1949年,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詩歌學(xué)會常務(wù)理事,貴州省詩人協(xié)會名譽主席,一級作家,著名詩人。已出版詩集、散文集等6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