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曼華
摘要:目的:探究健脾止瀉湯聯(lián)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脾虛證小兒腹瀉的臨床療效。方法:200例由我院接受的脾虛證腹瀉患兒,其中100例患兒應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納為對照組,100例患兒應用健脾止瀉湯聯(lián)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納為觀察組,評估在中醫(yī)癥狀積分、免疫力以及腹瀉復發(fā)情況上,兩組患兒的差異比較。資料收集時間為2019.1-2021.5。結果:在各項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結果中,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實驗室檢查發(fā)現兩組患兒的CD4+、CD8+、CD4+/CD8+指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結束后,兩組患兒的免疫指標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觀察組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據隨訪結果顯示,治療后的結束后1個月和2個月內復發(fā)率對比上,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針對脾虛證腹瀉的患兒,臨床可考慮予以其健脾止瀉湯聯(lián)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有助于緩解其臨床癥狀,并改善免疫水平,并且復發(fā)率較低,安全可靠。
關鍵詞:健脾止瀉湯;中藥穴位貼敷;脾虛證小兒腹瀉
【中圖分類號】R4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6-013-01
兒童一般較容易多發(fā)消化系統(tǒng)和呼吸道感染疾病,其中腹瀉是由多種病因引起是消化系統(tǒng)疾病,較常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且稀溏不成形、腹痛、嘔吐等,重者可出現脫水。隨著病情的持續(xù)延長,可導致患兒營養(yǎng)不良、貧血等。西醫(yī)對其進行治療主要通過對癥西藥為主的治療,包括雙歧桿菌、黏膜保護劑、微生態(tài)制劑等,治療雖有一定療效,但因癥狀的反復性、藥物的副作用等因素,預期效果并不理想。而中醫(yī)藥在小兒脾虛腹瀉方面的治療多從脾胃論治,并往往通過中醫(yī)的外治和內治相結合的方式,例如在運用辨證中藥內治的基礎上,采用中藥穴位貼敷結合方式調理小兒脾虛質,在改善小兒腹瀉癥狀以及減少復發(fā)方面有較大效果[1-2]。為了探究健脾止瀉湯聯(lián)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脾虛證小兒腹瀉的臨床療效,本文選取200例由我院接受的脾虛證腹瀉患兒,詳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例由我院接受的脾虛證腹瀉患兒,按照實際治療方案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資料收集時間為2019.1-2021.5。兩組患兒資料統(tǒng)計得出,男患兒126例,女性患兒74例,年齡1~3歲,平均年齡(1.62±0.14)歲;對比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以西醫(yī)診斷標準和中醫(yī)辨證標準確診為脾虛證小兒腹瀉;主癥為排便次數多、大便呈水樣或黏液、飲食不當;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過敏性、細菌感染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小兒腹瀉;存在重型腹瀉;合并其他心血管、肝腎等全身性疾病;對本研究用藥過敏。
1.2方法
1.2.1對照組
應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的患兒納為對照組,給予口蒙脫石散(湖南華納大藥廠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93089, 規(guī)格:3 g*15袋/盒)。用法用量:倒入 50 mL溫水搖勻后服用,低于1歲的患兒,每次1.5 g,超過1歲的患兒,每次3g,均每日3次。給予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片(內蒙古雙奇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S19980004;規(guī)格:0.5g*24片),患兒每日1片,將片劑溶于50℃以下溫水或牛奶中服用。
1.2.2觀察組
應用健脾止瀉湯聯(lián)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的患兒納為觀察組,(1)健脾止瀉湯組方成分:
吳茱萸、茯苓、訶子各10g,炒白術、芡實、炒神曲、紅蓮子各 6 g,太子參5g,炒薏苡仁10g,陳皮、雞內金各4g,砂仁、甘草各3g。若患兒出現營養(yǎng)不良,增加20g懷山藥;若出現身冷不溫,增加6g桂枝;若出現溢乳或嘔吐,增加10g半夏,以水煎服用,每天1劑,早晚飯后服用。
(2)中藥穴位貼敷:藥物配方:山楂、蒼術、神曲各10 g,苦參、茯苓、麥芽各 15g。碾磨成粉,與白凡士林制成糊狀,取 1~2 g 藥糊,患兒取仰臥位,將藥糊納入臍中神闕穴,并使用自發(fā)熱包放置于藥餅之上,敷貼膠布固定。每次貼敷約 4~5 h,每天貼敷 1 次,敷藥過程中保持臍部干凈清潔。兩組療程均為7天。
1.3觀察指標
(1)參考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兩組患兒在便次、性狀、腹痛、食欲不振、神疲倦怠方面的積分情況,每方面分值在0~6分,分值降低幅度越大說明患兒的癥狀緩解情況越好。
(2)治療前后,檢查患兒的免疫力情況,包括CD4+、CD8+、CD4+/CD8+指標。
(3)對比兩組患兒的復發(fā)情況,評估時間段為治療結束后1個月和2個月后的復發(fā)情況。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經t檢驗,計數資料經X2檢驗,以(%)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為P<0.05。
2.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兒的中醫(yī)癥狀積分
在各項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結果中,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患兒的免疫力情況
治療前,實驗室檢查發(fā)現兩組患兒的CD4+、CD8+、CD4+/CD8+指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結束后,兩組患兒的免疫指標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觀察組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對比兩組患兒的復發(fā)情況
據隨訪結果顯示,治療后的結束后1個月和2個月內復發(fā)率對比上,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小兒腹瀉在中醫(yī)學中被納為“泄瀉”范疇,脾虛證腹瀉的患兒病因較為復雜,小兒臟腑較為嬌嫩,由于病變部位在脾胃,加之家長過度喂食、其先天稟賦不佳等,或久病遷延不愈,均可致小兒原先較弱的脾胃運化能力大為下降,胃弱則腐熟無能,此易患各種脾胃疾患,其治療總以運脾化濕為基本法則。近年來,中醫(yī)藥在治療小兒脾虛證腹瀉發(fā)揮出較多優(yōu)勢,可以通過健脾扶正固本等方式來改善臨床癥狀,給予其個體化、整體調節(jié)等治療方案,且臨床指標更好[3-4]。
本研究結果中,在各項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結果中,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治療前,實驗室檢查發(fā)現兩組患兒的CD4+、CD8+、CD4+/CD8+指標對比無明顯差異,治療結束后,兩組患兒的免疫指標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觀察組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據隨訪結果顯示,治療后的結束后1個月和2個月內復發(fā)率對比上,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說明本研究中的內外聯(lián)合治療有助于減少大便次數、并改善大便性狀、減輕腹痛,并調節(jié)患兒的食欲和情志;并且提升其免疫水平,降低復發(fā),在治療脾虛證腹瀉患兒的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5-6]。
主要原因在于(1)在本研究的健脾止瀉湯方劑中,吳茱萸水煎劑具有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的作用,是治療脾腎陽虛、五更泄瀉的常用藥;茯苓的主治之一是脾虛泄瀉,其有促進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的作用,從而加強機體免疫功能;為增強湯劑的止瀉作用,添加訶子可提高由于脾氣虧虛或脾腎虛寒導致的久瀉久痢,三者更適合目前人群的體質特點[7-8]。并且太子參、白術的功能主治為補脾健胃,利濕止瀉;為增強白術功效,該方加用薏苡仁,薏苡仁健脾滲濕;山藥補脾肺腎、養(yǎng)陰生津,主要用于脾虛食少,倦怠乏力,可有助于調節(jié)患兒的食欲和情志;芡實益腎固精、收斂固澀;炒神曲健脾和胃、消積化滯,進一步提高患兒的食欲和促進消化,緩解患兒的腹痛、大便性狀等。表明該方劑遵循著健脾化濕,消食止瀉的原則,具有標本兼治的效果[9-10]。
(2)同時聯(lián)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體現了中醫(yī)的整體與局部的治療理念,中醫(yī)經絡學說認為肚臍又稱為神闕穴,為沖任經氣匯聚之處,該處與四肢百骸、五臟六腑相通,在該穴位進行中藥貼敷,借助經絡俞穴傳導作用,最利于藥物經此滲透吸收,加強局部血液循環(huán),從而發(fā)揮最大強度的藥理作用。并且本敷貼所選諸藥合用,能起到固腸止瀉、溫中散寒、止瀉消食等目的,與內服藥物相結合可增強健脾止瀉、和胃消食之功效,進一步糾正患兒臟腑陰陽氣血之偏盛偏衰現象[11-12]。
綜上所述,針對脾虛證腹瀉的患兒,臨床可考慮予以其健脾止瀉湯聯(lián)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有助于緩解其臨床癥狀,并改善免疫水平,并且復發(fā)率較低,安全可靠。
參考文獻:
[1]閆永彬,丁櫻,鄭海濤等.參苓健脾胃顆粒治療小兒腹瀉?。ㄆ⑻摓a)119例多中心隨機對照雙盲臨床研究[J].中醫(yī)雜志,2021,62(08):677-682.
[2]蘇偉,秦黎虹.調理脾虛質治療小兒慢性腹瀉療效觀察[J].山西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20,21(05):370-373.
[3]李冬梅,姜丕英.止瀉湯加減聯(lián)合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對小兒脾虛腹瀉患者的療效價值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0(08):84+128.
[4]李根.健脾止瀉湯聯(lián)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脾虛證小兒腹瀉的臨床觀察[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20,30(05):49-51.
[5]周媛媛.消積健脾湯治療脾虛夾積型小兒腹瀉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yī),2018,33(16):2365-2367.
[6]丁松峰.健脾止瀉寧顆粒治療小兒遷延性腹瀉脾虛濕熱證療效觀察[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8,34(05):616-617.
[7]楊秀麗.健脾止瀉湯聯(lián)合中藥臍部敷貼治療小兒腹瀉臨床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20,22(03):80-82.
[8]林慈升,李惠君,邱會.健脾止瀉湯對小兒腹瀉患兒排便情況的影響[J].海峽藥學,2019,31(07):230-231.
[9]田志麗.健脾止瀉湯在治療小兒腹瀉中的臨床應用價值研究[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9,11(17):32-34.
[10]張素玲.推拿聯(lián)合中藥穴位貼敷輔助口服藥物治療小兒腹瀉臨床觀察[J].山西中醫(yī),2020,36(08):40-41.
[11]陳婕,吳颯.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1,19(03):129-130.
[12]何露.穴位貼敷聯(lián)合健脾益氣湯治療小兒遷延性及慢性腹瀉脾胃虛弱證的臨床研究[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20,40(12):1504-1507.
南寧市武鳴區(qū)婦幼保健院 ?廣西南寧 ?53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