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君琴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教師隊伍建設成為教育發(fā)展的重中之重,一批批政治素質高、業(yè)務能力強的名師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教育領域,推動基礎教育不斷前行。因此,加強名師隊伍管理、關注名師后續(xù)成長,是實施科教興教、人才強教的戰(zhàn)略需要。
何為名師?名師,顧名思義,是名望高的教師,指在教育領域工作出色、教育效果好、同行熟知、學生歡迎、社會認可、有突出貢獻和影響力的教師。提到名師,人們腦子里會浮現出一大堆名字,如于漪、李鎮(zhèn)西、李希貴、竇桂梅……其理論水平之高,業(yè)務能力之強,令人敬慕。其實,在我們身邊也有許多像他們一樣在教育領域頗有造詣的教師,他們立足一線、服務一線,成為本土“草根名師”。這些草根名師,具有名師所應具備的教學基本功、語言魅力和文化底蘊,他們默默耕耘,成績斐然;潛心鉆研,業(yè)務精湛;勇于課改,獨樹一幟……或是教學能手,或是學科帶頭人,或是名班主任,或是特級教師……他們雖與上述名師大咖相比有一定距離,但在區(qū)域內是中流砥柱,在本區(qū)域教育領域有一定影響,自然而然成為了本土專家、草根名師。然而,受“外來和尚好念經”思想的影響,本區(qū)域教師成長的引領更多依托區(qū)域外名師的引領,導致這些草根名師在本土領域無法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甚至導致一部分名師不斷奔波于其他地區(qū),形成了“墻內開花墻外香”的現象;還有的草根名師披掛上陣走上領導崗位,脫離講臺,逐步成為理論上的名師;更有的滿足于現狀,缺乏后勁,教科研能力停滯不前……這些名師或成為無根“浮萍”,任意游走;或名氣不再,銷聲匿跡;或不思進取,止步不前……究其深層緣由,大致可以歸為:本土人群接納度限制、草根名師管理機制缺陷、名師傳統(tǒng)思想阻礙等,草根名師成長和發(fā)展進入瓶頸。
如何促進草根名師自身的發(fā)展和提高,同時發(fā)揮他們引領、示范、輻射、帶動作用?如何發(fā)揮本土草根名師效應,助推區(qū)域教師隊伍建設,應該成為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層面深思的課題。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其榮譽感和知名度。名師之所以“名”,是因為“名聲在外”。草根名師不只需要扎根本土,更需要名聲在外。因此,講座培訓、讀書分享、名師論壇、觀摩研討……通過搭建多樣平臺,開展各種活動,傳思想,樹影響,在讓更多的人獲得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學到更好的教育教學方法的同時,也加大了名師宣傳力度,讓“名”成為這些名師不斷提升、不斷進步的助推器。
二是拓展宣傳渠道,提升宣傳廣度。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其實,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教育管理者可利用公園、小區(qū)、街道等設置的宣傳欄,宣揚他們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讓他們的教育事跡走進社區(qū)、走入社會;利用當地報刊等開設名師專欄,或制作名師宣傳海報,進一步展示名師風采;還可以借助宣傳媒體,開設名師講堂,一方面提升名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另一方面讓人們零距離感受名師魅力。
三是建立激勵機制,激發(fā)服務動力。一個人的熱情、智慧以及創(chuàng)造力,就像寶藏一樣,需要不斷地激勵、開發(fā),而名師工作積極性和潛能更是這樣。很多草根名師教學理念高深、教學方法獨特、教學成績優(yōu)秀,但由于宣傳力度不夠,常常被埋沒于小區(qū)域、小范圍,因此,幫助這些草根名師擴大影響力,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義不容辭。一是制定名師專項政策。比如,一年一次免費體檢,一年兩次專業(yè)素養(yǎng)提升培訓。二是形成名師個人品牌。如成立名師工作室,舉行掛牌儀式,實施專用工作經費等,不斷激發(fā)名師工作熱情,提高名師榮譽感和獲得感。
總之,通過多方面的調動和鼓勵,讓名師在感受到熱衷教育所帶來的榮耀與幸福的同時,意識到自己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鞭策他們與時俱進。
如何既促進名師自身的發(fā)展和提高,同時也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平臺很重要。一個好的平臺決定了一個人的舞臺,更決定了一個人的起點,平臺高則起步高,起步高則實力強。因此,要為名師成長搭建新舞臺,促進名師全方位立體化發(fā)展。
一是課堂中磨礪。教師的成長離不開課堂,名師亦然。課堂是教師成長的主陣地,在這里,他們的教學思想得以詮釋,教學能力得以提升,教學個性得以張揚。只有在課堂上不斷摸爬滾打,才能在教師隊伍中脫穎而出。因此,積極搭建平臺,鼓勵名師上研討課、示范課、觀摩課,在研課中感受思維律動的激蕩,捕捉智慧火花的閃耀,體悟教學相長的愉悅……這些,都是教師專業(yè)成長過程中的寶貴財富,讓教師在思考、行動、積累與反思中逐步邁向專業(yè)高度。
二是理論中拔節(jié)。名師的成長不能停留在課堂,必須依托一定的教育理論來支撐,必須用書來墊高自己。讀文學書籍可以積淀自己的素養(yǎng),讀教育書籍可以找到課堂實施的依托,讀其他類書籍可以拓寬視野、思維。因此,應制定讀書計劃,定期組織名師讀書會,交流分享心得體會;適時開展沙龍展示會,交流教育教學心得,進一步促進名師自身素養(yǎng)的提升。如果說讀書是一種輸入的話,分享就是一種輸出,在不斷輸入與輸出的過程中,名師把自己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教學行為及專業(yè)素養(yǎng)進一步升華。
三是科研中飛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無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位教師走上研究這條幸福之路上來。”課題研究是教師個人發(fā)展的需要,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需要,是解決教育問題的需要,是教育現代化的需要。在信息化社會里,要立足就必須有不斷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要有勇于實踐、不斷創(chuàng)新的能力。為了適應素質教育對教師發(fā)展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學工作的模式應從“經驗型”轉向“科研型”。名師更應該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實踐,把教學中的問題提升為研究課題,在課題研究中真正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在研究中名師主動領銜,承擔課題研究的核心任務,組建課題研究團隊,在課程建設、學科教學、班級管理等領域形成獨特的并具有推廣價值的方法與模式,實現由“教書匠”到“專家型”教師的質的跨越。
四是課改中提升。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指引,以國家教育發(fā)展目標為方向,靜心思考,認真落實,積極轉變教育觀念,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尋求核心素養(yǎng)落腳點,探索學生終身發(fā)展的有效渠道。以本區(qū)域教育狀況為基點,以名師工作室為依托,以教學活動為載體,以實證課例為材料,以名師團隊領銜為主導,通過對教育教學案例進行思考、分析,切實解決課程改革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積極引導教師主動改進教學方式,拓展視野,更新理念,推進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提高課堂教學藝術和效果。在不斷研究實踐中,建構獨具風格的特色課程,形成豐富完整的課程體系,以點聚焦,縱深發(fā)展,在主題式研究中成長,在課程開發(fā)的跑道上提升、加速。
名師成長的動力主要源于自身,那種經過奮斗獲得成功的成就感和榮譽感,具有強大而持久的內驅力。所以,名師一般都能自覺地進行實踐研究,并克服重重困難,達到新的境界。但往往“功成名就”后,就漸漸喪失初始時的沖勁和動力,滋生一種優(yōu)越感和滿足感。構建相互促進和諧發(fā)展的共同體可以為名師的高位發(fā)展鋪設新的平臺,可以打破他們專業(yè)成長的瓶頸。
1.構建名師團隊共同體。一是對接省內外名師,樹立高層次目標。一個區(qū)域內的名師,特別是中小城市教師,無論胸懷、眼界、思維、素養(yǎng)還是能力都是有局限的,必須走出去,站到更高的平臺上,與全國教育發(fā)達地區(qū)名師零距離接觸,聆聽他們的教育思想,感受他們的教育情懷,捕捉他們的教育智慧,進而反思自身不足,樹立發(fā)展方向,激發(fā)提升動力。二是活化區(qū)域內名師組織,促進同層次提升。一個區(qū)域內的名師分布在不同學段、不同學科、不同學校,可以打破學段、學科、學校界限組織參與活動。分享過程中總能從他人的口中聽到新鮮的話語和獨到的見解,產生強烈的危機感和學習欲望。這樣,來自共同體名師間的“危機”激勵,會成為名師始終不敢懈怠的外在推動力。有人說,讓一個人跑得快的辦法很簡單:只要在他身后放出一條狼就可以了。共同體名師群體本身具有一種潛隱的競爭力,應將散落各地的名師聚集起來,并將這種潛隱的競爭力轉化為名師個人內在的發(fā)展驅動力。
2.構建青藍發(fā)展共同體。名師在各自的教學領域,發(fā)揮著指導、引領和輻射作用。因此,在區(qū)域范圍內成立名師工作室,在學校內提倡師徒結對,實施“青藍工程”,把一批青年教師聚集到名師身邊。在指導過程中,名師需要解釋、分析各種教學中的疑難問題,不僅要說出其然,更要說出其所以然。這種“教”的過程,不僅能讓“學者”受益,更能讓“教者”提升。這其實是一種高水平、高質量、高效率、高收獲的“學習”。這種“學習”就是名師的成長之道,同時,也是區(qū)域師資隊伍建設的最佳途徑。這種方式能夠讓名師走出課堂、走出校門,走向更為廣闊的教育研究舞臺,將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藝術毫無保留地展示給別人,既幫助他人,又發(fā)展自己。因為名師的專業(yè)影響力,不僅僅是學術上的輻射力,更是名師人格和師德的感召力。名師的思想、學術、人品只有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別人的教育行為中,名師的價值才得以真正實現。
總之,在教育迅猛發(fā)展的當今,名師的成長與發(fā)展不容忽視,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隱性價值不可估量。而作為略有成就的名師,更應該懂得,名師的“名”不在于擁有多少頭銜,而在于成就了多少學生;名師的“名”不在于作了多少場講座,而在于引領了多少同事;名師的“名”不在于享受了多少待遇,而在于為教育做出了多少貢獻……特別是草根名師更應該立足講臺,心無旁騖,潛心研究,悉心耕耘。作為教育管理者,應該進一步加強名師的管理和培養(yǎng)工作,制定科學合理有序的區(qū)域名師發(fā)展規(guī)劃,建立激勵區(qū)域名師專業(yè)成長發(fā)展的長效機制,使區(qū)域教師的梯級結構、學科結構趨于合理,充分發(fā)揮草根名師效應,使其突破發(fā)展過程的瓶頸,真正引領、示范、輻射、帶動更多的教師,進而推進區(qū)域教師隊伍建設,促進區(qū)域教育的大發(fā)展。
(作者單位:晉城市城區(qū)教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