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小明
[摘 要] 教師在開展教育研究工作的過程中,通常情況下會以自己的教育教學經歷為基礎,這就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中會經歷很多的教育故事,將這些教育故事寫下來,進行研究反思,也是教師教研工作開展的一種很重要的形式,本文針對教育故事的寫作方法進行了具體的研究。
[關鍵詞] 教師;教育故事;“七要”
某些高校教育學專家認為,中小學教師更擅長于教育敘事研究。然而也聽到不少基礎教育類雜志編輯反映,部分老師寫的教育故事不規(guī)范。教師寫好教育故事要做到“七要”。
一、觀點要正確
案例:在上《匆匆》一課時,筆者引導學生借用文本句式進行仿寫“我們的日子是怎么過去的呢?”目的在于讓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不寫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呢?偏要寫起床、吃飯、睡覺等這些看著很俗氣的事情?”細細推敲之下,學生猛然發(fā)現,朱自清寫作的偉大之處正在于借這些俗氣之事,寫出時間的不知不覺、悄無聲息。這就讓每一位讀者幡然醒悟,感受到語言的震撼力。
教育故事不免帶有作者的主觀色彩。如果觀點錯誤,無疑會降低故事的價值。上例中,作者把起床、吃飯、睡覺看成是“俗氣之事”,容易讓學生在作文選材時偏好一些“不平凡”的事情,大大束縛了孩子的觀察力和表現力。所以當教師在撰寫教育故事的過程中,要表達某些觀點時一定要做到正確。如果我們不能判斷事例正確與否,可以就事論事,切不可盲目判斷。例如:有些老師看到學生一邊聽講一邊晃大腿,就認為對方是在開小差。有些老師認為一堂課向學生提五十多個問題就不是好課……這樣的觀點值得商榷。一些科學家經過研究認為,人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行為表現,某些人的“附屬性行為”反而有助于他們思考。因此,根據一些表象就倉促判斷,有時候難免會產生錯誤。胡塞爾認為,“懸置”是一種重新認識事物的方法。保持故事本身的“獨立”意義,有時能夠更加正確地顯示出事件的對與錯。我認為,“起床、吃飯、睡覺”是一些日常的事情,不要附加上作者的主觀判斷,給它戴上“俗氣”的“罪名”。
二、主題要明確
案例: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能僅僅依賴教科書所提供的部分話題,放棄我們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吳江本土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雖然學生對家鄉(xiāng)的老房子不感到陌生,但是真正讓他們去表現這些飽經風霜的老房子時還是會有一定難度。我通過課前考察,搜集資料,了解家鄉(xiāng)老房子特色,上課時鼓勵學生探究,大膽寫生,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感……學生在欣賞,探究、感悟、寫生的過程中,結合他們以前所學的知識,體驗了完整的學習過程。我將這個過程作為小學美術課堂過程性評價的依據。
教育故事不是寫到哪兒就算哪兒,它需要有明確的主題。懷特海認為,“邏輯可分為兩種:發(fā)現的邏輯和被發(fā)現的邏輯?!鼻罢呤菤w納的邏輯,后者是演繹的邏輯,兩者緊密相連,密不可分。在教育故事的撰寫中,必然會牽涉到主題?;蛘邚墓适職w納出主題,或者從主題去演繹故事。當然,主題和事件是交織在一起的,抑或從主題去驗證事件,抑或從事件去發(fā)展主題??梢哉f,沒有事件的主題是空洞的,沒有主題的事件是膚淺的??赡芙逃适轮饕婕暗氖鞘录潜澈蠼^對不能忽略主題。教師撰寫教育故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發(fā)現能力、直覺能力和實踐能力,其要旨就在于主題的把握。同樣面對一攤水漬,平常人看到的可能是污漬,齊白石卻發(fā)現了“師法自然”的奧秘。當然,教師進行敘事研究,一開始可能無法發(fā)現這種主題,但是事件本身的驚喜、沮喪、迷惑會給予老師以“暗示”,引導他們去獲得這顆“珍珠”。這也許就是敘事研究的價值所在。
三、故事要確實
案例:接著通過欣賞繪本動畫,在給學生帶來享受之余,再現和鞏固了繪本內容。讓學生帶著問題“Lily和Cici打開和關上了什么?”來回憶故事情節(jié)。有目的性地尋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略讀、詳讀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水平。接著,通過有趣的表演環(huán)節(jié),將學生帶入繪本場景中,讓學生感受繪本中的情境,體會人物的情感。最后,讓同學們去打開和關上抽屜、窗戶、門等教具,使他們有了真實的體驗,既調動了他們的興趣,也實現了“理解本課重點句型”的教學目標。
教育故事當然應該是確實的。哈貝馬斯認為,社會交往建立在真實性、現實性和真誠性上。但是,有時候我們眼見不一定為“實”。考夫卡認為,有時候我們看到的桌子,只不過是一些形狀和顏色的組合。上例中,作者憑什么認為學生是“享受”“有趣”“理解”了呢?這樣的故事一經作者敘述,忽略了大量“現象”,留給讀者的僅僅是“結果”,這是不“確實”的。學生是怎么享受的?他們的表情動作如何?知識習得如何?需要還原為“現象”。學生是怎么感到有趣的?學生、老師、聽課老師的感受是怎樣的?這些地方都應該進行描寫。否則我們無法“看到”教學是否“變樣”?要素之間有沒有產生聯(lián)系?這樣的故事價值不大。我認為,確實的故事應該做到兩個方面;一是故事的客觀性,還原到現實的時間、地點、心理活動等;二是“主體間性”,暨學生、老師、讀者的真實心理活動,而不要用作者的心理感受代替“大眾”的心理體驗。
四、敘述要確當
案例:課程的最后,我設計了“高老鼠”和“矮老鼠”的優(yōu)勢評價。學生通過討論得出結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互相幫助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升華了情感目標的主題。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體現了我在本節(jié)繪本課中對學生高階思維培養(yǎng)的目標。
教育故事要符合故事的特點。這是一個建構的過程,大到謀篇布局,小到標點詞匯,要建立起故事的結構??戳诉@個案例,我了解到作者在故事中要表達的主題是“學生高階思維培養(yǎng)”。但是對文本人物進行了評價是否就提高了學生的評價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高階思維?顯然,故事還沒有被充分建構。也就是說,這個故事還沒有講生動?!都t樓夢》中很多細節(jié)讓人回味,使得多少紅學專家為之輾轉反側,原因就在于這些細節(jié)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是整個故事的一部分。好的故事往往能夠激起讀者的共鳴,和讀者共同建構美好的體驗過程。在教育故事中也一樣,要處理好事實和道理、主與次、詳與略、隱與顯、陳述與描寫、主觀與客觀、因與果、前與后等關系。所以,在這則故事的描寫中,需要關注什么才是高階思維?主要寫明高階思維的評價是怎樣的?重點描述學生的思維過程,寫清低階思維和高階思維的關系,學生的學習體驗……如此才能說明自己的教學是否達到了“培養(yǎng)學生高階思維”的目標。
五、研究要確證
案例:物體的平移和旋轉會經常出現在學生生活中,但作為數學概念則是第一次和學生見面。在課堂中,我嘗試運用“讓學生‘動起來”這一活動形式組織教學:(1)課前交流時,我讓學生做了體育課上的三面轉法:向右轉、向后轉、向左轉。通過三面轉法,讓孩子們初步認識旋轉的三要素:旋轉的中心點、方向、角度。(2)認識旋轉的兩個方向。讓學生把自己的手臂當成鐘面上的指針,做順時針和逆時針運動,記住這兩種不同的方向。(3)學生理解旋轉三角形只要將三角形的各條線段按相同要求旋轉。讓學生模擬旋轉路徑,進而說出每條線段旋轉的過程。由此可見,知識的動態(tài)呈現能夠促進學生的空間思維發(fā)展。
本案例具有一定的實效,但是最后得出的結論卻并不正確。首先,應該是數學空間思維,而不是“空間思維”。其次,是知識的時空認知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空間思維能力,而不是知識動態(tài)呈現和空間思維提高之間的因果關系。因此,教育敘事必須符合敘事研究的規(guī)律。陳向明教授認為,敘事研究是一種質的研究,應該采取歸納的推理方法。因此,在研究過程中要遵循歸納的邏輯方法,不能出現關系紊亂、概念替代等錯誤。敘事研究要明確敘事主體的位置,采用科學嚴謹的表述方法,運用歸納的方法,得出敘事結論。
六、價值要確守
案例:課文“我變成了一棵樹”是一個充滿想象的童話故事。為了培養(yǎng)三年級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我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同學們,如果你也變成了一棵樹,你想長什么?”同學們圍繞這個問題展開想象,但是結果卻大同小異:都想象自己的樹上長出蘋果、梨等生活中常見的水果。為了徹底打開學生的思維,我又加以引導:老師現在上課覺得好熱,如果我也變成一棵樹,我想讓我的樹上長滿扇子,給人們帶來涼風。就這樣簡單的一句話,仿佛點燃了學生開放性思維的導火線,學生想象的角度馬上變了。一個女學生站起來說:我最喜歡漂亮的寶石了,我想讓我的樹上長滿寶石。一個男學生說:我想讓我的樹上長滿麥當勞的雞翅,我要和朋友分享……就這樣,同學們的思維徹底打開了,訓練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育敘事的價值在哪里?很顯然,在于它的故事性和教育性,即通過故事的形式揭示教育的意義。陳向明教授認為,在教育敘事研究中,教師要作為行動的主體,強調教育實踐和理論的獲取。在上述案例中,兩者還有一些未到之處。在故事的講述上還不夠完整,學生有沒有掌握發(fā)散思維的技巧?從哪些地方可以表現?這些“情節(jié)”還沒有交代。在教育意義的發(fā)掘上,作者缺少深度開發(fā)。為什么學生第二次想象會好于第一次?他們想象的內容有什么不同?產生了哪些體驗?反映了什么規(guī)律?作者都沒有進行深入分析。筆者認為,好的教育敘事,應該具有實踐價值和理論價值,兩者不可或缺。
七、作用要確顯
案例:“人物與環(huán)境”這一課,要求根據人物的動態(tài),改變方向位置,添畫人物服飾以及環(huán)境。我將示范分成了三個階段:第一步,根據學生想象,范畫人物跳傘動作(并引導學生注意人物位置的擺放,示范了降落傘的畫法)。第二步,添畫環(huán)境(添加藍天、白云和層層山峰)。第三步,添畫適當的服飾(給人物加上跳傘運動員的帽子眼鏡、厚厚的衣服和身后的傘包)。三次演示條理清晰,難點逐步解決,教學效果明顯,使學生學習到老師的構思以及繪畫的全過程,為學生的藝術實踐助力。我把這樣的示范稱為“遞進式”示范。
敘事研究要體現敘事研究的特點。首先,要選擇好典型事例,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成為研究的主題。它不是就事論事,否則教育敘事就會變成事件的簡單記錄,教育者會成為事件的奴仆。蘇霍姆林斯基擅長于敘事研究,他的研究有宏觀的分析,理性的思考,對教育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其次,撰寫故事的過程是對教師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教師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分析能力、設計能力,從而提高教師的實踐智慧。再次,教育敘事對理論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教育敘事是從特殊性到普遍性的一次跋涉,是事件和理論的一次對話,兩者相互聯(lián)系,相互推進,提高教育研究的水平。最后,教育敘事在敘事的同時也在說理,在說理的同時也在做事,是一種綜合的研究方式。所以上述案例中要體現敘事研究的四個作用。
總而言之,教育敘事研究在思想上要正確、有主題,在撰寫上要真實、恰當、有邏輯,在作用上要有教育性、發(fā)散性。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