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泉 孫愛軍 尹國東
[摘 要]運用多種手段,創(chuàng)新、豐富作業(yè)設計內容,改革作業(yè)設計形式,進行初中數學開放性作業(yè)設計,可啟迪學生思維,提升學生能力,促進學生發(fā)展.
[關鍵詞]初中數學;作業(yè);設計;開放性
[中圖分類號]? ? G633.6?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14-0005-03
一、問題的提出
中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數學學習,要讓人人在數學上都獲得發(fā)展,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fā)展.因此,作為數學學習的重要一環(huán),作業(yè)應是有效的,而有效的作業(yè)不應僅僅依賴記憶、模仿,必須讓學生動手實踐,既能自主探究,又會合作交流.然而,當前初中數學作業(yè)往往枯燥乏味,重“量”輕“質”,層次不清,沒有梯度.如此作業(yè),高耗低效,嚴重束縛學生的數學學習.為此,筆者對初中數學作業(yè)設計進行了跟蹤觀察和研究,在常規(guī)作業(yè)基礎上,結合不同課時的教學內容大膽改革,放開束縛,精心設計內容更豐富、形式多元的開放性作業(yè),以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二、問題的分析、解決
(一)豐富數學作業(yè)的設計內容
傳統的數學作業(yè)以“練”為主,尤其是機械重復的計算題、脫離實際的證明題,枯燥乏味,不利于學生身心發(fā)展.豐富作業(yè)內容,更能激發(fā)學生的作業(yè)興趣,發(fā)現其思維的閃光點.
1.根據教學內容改編作業(yè)
巧妙改變教材上的練習內容,給索然無味的作業(yè)創(chuàng)設適宜情境,突出趣味性、操作性,可通過引導學生編故事、出手抄報等形式激發(fā)其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案例1]學完《勾股定理》第一課時后,布置作業(yè):①小組合作,查閱、收集、整理勾股定理的相關史料及圖片;②以勾股定理為主題,出一份數學小報;③每人至少研究勾股定理的一種證法,用于課堂交流、評比.
作業(yè)效果: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資料,制作手抄報,師生合作將手抄報制成展板展出,并評選優(yōu)秀手抄報.第二課時交流證法,與課本列出的三種證法相比,學生證明方法的數量和巧妙性都令人贊嘆.這種對課本練習內容的改編,既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開闊視野,使其了解古人的智慧,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還豐富了他們的課余生活,廣受歡迎.
2.根據學習內容拓展作業(yè)
拓展類作業(yè)可擴大學生想象空間,豐富其想象力.這種作業(yè),最好以讀、寫、講數學趣事或童話等深受學生喜愛的方法進行,既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能令其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
[案例2]學完《實數》,學生可能只是機械記憶了實數的分類和無理數的概念,但對實數中的無理數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尤其對無理數引發(fā)的數學史上第一次危機更是一無所知.對此,筆者讓學生課后查閱資料,了解人類認識無理數的簡史,使學生感受到人類經歷了漫長曲折的歷史過程,才把數的集合擴充到實數范圍.在此基礎上繼續(xù)深究,讓學生以“生活中的無理數”為題寫一篇數學日記或創(chuàng)編一個童話故事,使學生感受到無理數與生活的聯系,認識無理數的重要性.
作業(yè)效果:學生查閱、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很高,許多學生寫出了比較好的數學日記或童話.以日記和童話為橋梁,溝通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既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又讓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閃閃發(fā)光.
3.根據教材設計精選作業(yè)
開放性作業(yè)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教師如能從教材的題目上下功夫,靈活精選典型作業(yè),無疑比讓學生做完教材上所有的作業(yè)更加省時、高效.
[案例3]蘇教版數學八年級上冊教材第158頁問題3:據函數圖像說出x、y變化過程中的實際意義.就是看圖“講故事”賦予“函數圖像”實際意義,以利于學生學會“讀”函數圖像,更好地感悟數與形的內在聯系,更深刻地感悟“模型的思想”的典型作業(yè).
作業(yè)效果:全班進行作業(yè)交流,學生的能量得到充分釋放,迸發(fā)出更多的思維火花.交流過程中,學生進一步感受了函數的特性,且真正領悟了“數學來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深刻內涵.
(二)改革數學作業(yè)的設計形式
筆者發(fā)現,相當一部分學生需要在家長督促下才能完成作業(yè),作業(yè)拖欠或不做的現象時有發(fā)生.其主要原因是數學作業(yè)的形式單純,重復模仿和機械記憶,毫無情趣.于是,我們將作業(yè)形式開放化、多元化,不囿于教材,力求變得有趣、現實,為學生提供張揚個性的平臺.
1.游戲型作業(yè)
傳統作業(yè)形式單一,枯燥乏味,學生難免消極抵觸.玩是孩子的天性,通過游戲激發(fā)其學習興趣,自主探究,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獲取知識、提升能力、陶冶性情,這樣的作業(yè)無疑是符合教育之道的.
[案例4]在《有理數的混合運算》課后,利用撲克算24點.在游戲中增強學生數感,提高運算能力.筆者適當調整規(guī)則,調控難度.變化如下:
(1)去掉大小王,規(guī)定牌面所表示的數都是正數,每張牌只用一次且限制在加減運算法則內;
(2)規(guī)定大小王為零,牌面所示之數皆為正數,每張牌限用一次且限定在加減乘除四則運算法則內;
(3)規(guī)定大小王為零,牌面所示之數皆為正數,每張牌限用一次且可用已學的所有運算;
(4)每張牌限用一次,可用已學的所有運算法則,結果為24或-24.
學生興致勃勃,在游戲活動中不知不覺鞏固了知識,且印象深刻、終生難忘.
[案例5]講授《截一個幾何體》之前,布置家庭作業(yè):用蘿卜切出幾個正方體小塊,只用一刀切去小方塊的一部分,觀察截面是何種圖形.再換角度進行這樣的操作,看看能出現幾種截面.據操作結果得出你的觀點,然后在課堂上展示說明.
作業(yè)效果:課前布置這種知識性、趣味性都很強的游戲型作業(yè),很好地貫穿了將學內容,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教學輕松、簡單,不但能提高學生學習、探究的主動性,提高教學質效,而且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2.實踐型作業(yè)
新課程強調親身經歷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實踐是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當下又處于信息時代,教育勢必要順應時代需求,讓學生走出教室,接觸社會,在生活中學數學、用數學,讓學生認識到處處有數學,數學是生活必需的有效工具.
[案例6]學完《用相似三角形解決問題》第一課時后,設計作業(yè):
請用所學知識,測量學校旗桿高度.
(1)在同一時刻陽光照射下測量并記錄此刻人的影長與旗桿的影長;
(2)根據平行光的照射,不同物體的高與影長的比相等計算旗桿高度;
(3)一小時后,請再次測量,看看結果是否一致.
作業(yè)效果:該實踐作業(yè)讓學生認識到平行光照射,不同物高與影長的關系,并能主動利用平行投影的性質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積累了數學活動的經驗.
實踐性作業(yè),將學習內容和生活實際相勾連,更能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經驗,親自探索,領略數學的獨特魅力.不僅激發(fā)了學生活用數學的意識,還使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都得以提高.
3.合作型作業(yè)
傳統作業(yè)過于強調獨立思考,而新課標倡導“合作互助”.閉門造車,只能獨學無友;合作互助,方可集思廣益.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合作型作業(yè)對于學生的學習和健康成長都意義非凡.
[案例7]在《數據的集中趨勢和離散程度》課后,筆者設計了合作型作業(yè):
(1)全班同學每兩人一組,分別在安靜和吵鬧環(huán)境里估測30秒和1分鐘時間,一人估測,另一人用秒表記錄實際用時,并將數據填入下表,再交換進行.數學科代表匯總全班數據:
(2)計算估測數據的平均數、極差和方差,繪制頻數分布直方圖,談談你對時間的認識和感受.
作業(yè)效果:學生在合作中完成數學實驗數據,運用統計知識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和描述,鞏固了所學知識.
合作型作業(yè)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清晰地表達了思路,享受到合作交流的樂趣,且應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感受到數學知識服務于社會的喜悅.
4.分層型作業(yè)
傳統的數學作業(yè)往往存在作業(yè)量分布不均、忽視學生個體差異和潛能等弊端,搞“一刀切”,學生有的“吃不飽”,有的“吃不了”.為了改變這一現狀,筆者在實踐中將學生分為三組,優(yōu)秀生A組,中等生B組,學困生C組,從作業(yè)量和作業(yè)難度分層,針對學生實際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yè),也可就同樣的作業(yè)對學生提出不同要求.
[案例8]蘇教版七年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課后,筆者設計了如下習題:
“一項工程,如由甲、乙、丙、丁四人單獨完成,則甲需24小時、乙需16小時、丙需12小時、丁需10小時”.可由易到難作出三種不同層次的提問:四人同時去做,需多久完成?如按甲、乙、丙、丁、甲、乙……的次序讓四人輪流做,每人每次工作1小時,則需多久才能完成全部工程?如果基于上一工作方式,怎樣適當調整,能至少提前半小時完工?
以上三種提問方式,可讓C、B、A三組不同的學生按自己掌握的程度做出解答.這樣,既能激發(fā)中下生的學習興趣與提高他們的積極性,也能更好地提升優(yōu)秀生的思維能力,從而避免“一刀切”帶來的各種弊端.
此外,在作業(yè)量的分層上,對學習能力強、吸收快的學生,可減少機械重復的作業(yè),使其獲得更多的自由發(fā)展空間;對學習不踏實、知識掌握不牢的學生,可多設計舉一反三的作業(yè).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練習與提高.
分層型作業(yè)的設計與布置務必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基點,體現多樣化與個性,為學生提供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機會.同時,其中的分組不是一成不變的,可采用滾動式學習模式,在一個組中達到上一級要求的,升入高一組;反之則降入下一組.分層型作業(yè)按需分配,增加了學生的作業(yè)興趣,提高了作業(yè)質量,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
5.綜合型作業(yè)
這里的綜合型作業(yè),一是指兼具以上兩種乃至多種作業(yè)形式的作業(yè);二是指能使學生將所學融會貫通,建立知識網絡,拓寬思維空間、豐富想象力的單元或階段性復習作業(yè).可以是數學小論文,亦可以是創(chuàng)作數學故事、講述數學童話,或出數學小報等形式.
[案例9]《勾股定理》一章教學結束后,教師布置學生各顯神通,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設計綜合復習作業(yè).結果,學生有的制作出了知識全面、可讀性強且設計精美的數學小報;有的創(chuàng)作出包含“勾股定理”的內容、典故及應用等多方面情節(jié)的童話;有的創(chuàng)作了《勾股之歌》,以節(jié)奏歡快、旋律悅耳的說唱展現“勾股定理”的魔力.開放、自由的綜合型作業(yè),充分張揚了學生個性.
數學開放性作業(yè)是教師了解學生和檢查教學效果的有效工具,是課堂教學的延續(xù),是學生增知提智、培養(yǎng)技能、豐富情感的“魔法棒”.我們要以學生為本,教學有價值的數學;在作業(yè)設計上,要多花心思,選擇不同內容,采取各種手段,通過多樣形式,減少機械性、重復性作業(yè).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變“要我學”“要我做作業(yè)”為“我要學”“我喜歡做作業(yè)”,充分發(fā)揮開放性作業(yè)的作用,引導學生勤學善思、關注生活、多多實踐,讓學生的知識、能力、個性全面發(fā)展.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謝慧燕.以實例淺析初中數學開放性作業(yè)的設計[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3(15):79+85.
(責任編輯 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