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馳
摘 要:尼古拉·卡普斯汀,20世紀下半葉雖然躋身于一流作曲家行列,但到了21世紀才在西方逐漸被人熟知??ㄆ账雇〉膭?chuàng)作涵蓋了不同題材與體裁的作品,在音樂形式方面也不拘于傳統(tǒng)的形式。這位作曲家把帶有爵士風格的樂句、節(jié)奏、曲式等都以嚴謹?shù)膭?chuàng)作手法融入古典音樂之中,形成自己新穎的音樂風格與音樂類型。還有許多古典主義的音樂家也被爵士樂這種風格的曲調所吸引,將古典主義風格與爵士樂風格融合成一種新穎的音樂風格,但卡普斯汀與這些音樂家不同的是將二者音樂風格進行整合而不是融合,所以,卡普斯汀是一位偉大的音樂變革者。
關鍵詞:卡普斯汀;鋼琴;爵士樂
一、卡普斯汀簡介
尼古拉·卡普斯汀1937年出生于烏克蘭的一個小鎮(zhèn),在這位作曲家還是小孩子時便有了學習音樂的機會,跟隨一位小提琴教師進行學習,5年后跟隨圣彼得堡音樂學院畢業(yè)的一位音樂家繼續(xù)學習鋼琴。13歲的時候,卡普斯汀創(chuàng)作出自己的第一首鋼琴作品,而后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習作曲。
卡普斯汀15歲的時候跟隨阿夫萊蘭·魯巴赫學習鋼琴,這位教師對他影響深遠,與上一位鋼琴教師相比這位教師更傾向于質感。后來卡普斯汀遇到茨法斯曼,茨法斯曼是對卡普斯汀音樂風格與創(chuàng)作影響很大的音樂家。
1953年也就是卡普斯汀16歲的時候,他第一次聽爵士樂就被這種音樂深深吸引,萌生將古典與爵士整合的想法。
1957年卡普斯汀在一次活動上與青年爵士管弦樂團合作,首次演奏了自己的作品《鋼琴小協(xié)奏曲》,這一活動吸引了幾萬名青年參加。卡普斯汀又組建了爵士五重奏,這個樂隊在最著名的飯店演奏,卡普斯汀在此過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即興演奏技巧。
1972年卡普斯汀離開自己組建的樂隊,加入了管弦樂團,1980年以后卡普斯汀工作重心轉到了作曲上。到了1984年,卡普斯汀成為一名外界認可的演奏家。
卡普斯汀一生中有160多部作品,受到了古典音樂的正統(tǒng)教育,但向往爵士樂的天堂,這讓他探索出全新的音樂世界,為當代鋼琴增添了新的音樂風格。
二、《八首音樂會練習曲》中的爵士樂元素
拉格泰姆是美國早期的爵士樂風格,發(fā)源于新奧爾良,以鋼琴主奏。這種形式對爵士樂特別是新奧爾良爵士樂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其重音與其他形式的爵士樂截然不同,重音在后邊,讓作品具有很強的穩(wěn)定性。
還有一種爵士樂被稱為“藍調”,在爵士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五聲音階為基礎發(fā)展起來,起初和聲織體上十分自由,到后期改為十二小節(jié),成為基準。無規(guī)律的節(jié)奏與顫音是其最大的特點。
布吉烏吉是一種演奏速度較快的鋼琴音樂風格,其低音聲部均由雙音與八度組成,高音聲部即興形成,特點較為鮮明。
搖擺是一種節(jié)奏讓人欲罷不能的爵士樂形式,以樂隊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多數(shù)為切分音,重音放在弱音上,有很強的不穩(wěn)定因素在里邊,所以被稱為搖擺。搖擺又叫四拍子爵士樂,通常在樂句的末端會運用十六分音符。爵士樂當中有許多風格,其實主要的還是搖擺、拉丁等。
三連音是一種在爵士樂中比較常見的音型,有八分音符、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的三連音,重音的位置不同帶來了不同的節(jié)奏律動。
跨步是基于拉格泰姆形成的一種爵士音樂,作品音域較低,演奏跨度較大,具有持續(xù)性。通常在第1與第3拍出現(xiàn)跨度較大的音程,高音聲部與拉格泰姆并無太大區(qū)別。
扭曲音是帶有爵士樂風格的聲樂演唱和吉他演奏,其特點為上行或下行半音滑行,與雙音相互配合。
三、《八首音樂會練習曲》的《前奏曲》演奏詮釋
這首《前奏曲》的問世正值尼古拉·卡普斯汀創(chuàng)作的巔峰時期,其創(chuàng)作形式為傳統(tǒng)古典創(chuàng)作技巧之上加入爵士樂元素。
《前奏曲》是一首三段體作品,作品調性為C大調,Allegro assai(快板)。這首《前奏曲》是八首作品中的第一首,為A-B-A1曲式,其和聲功能與和聲的調性都不是十分明朗,很難講和聲為幾級,但這首《前奏曲》在樂段連接處出現(xiàn)V-I或者V7-I,最后以C大調主音結束,這時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這是一首C大調的作品。其在節(jié)奏上并沒有太多規(guī)則的運用,主題也變化多樣,和聲色彩不斷轉換,這些創(chuàng)作手法讓作品變得更富有趣味性。
想要演奏作曲家的作品一定要對節(jié)奏拿捏得十分精準才可以,要用不同于古典音樂的處理方式進行演奏,要特別注意把握節(jié)奏,這通過正版樂譜與錄音可以得出結論。
在演奏這首《前奏曲》時,要特別注意把握節(jié)奏與音的強弱對比,在引子部分,右手有大量的切分音與不規(guī)則的節(jié)奏律動,所以演奏時不能以古典時期的演奏方式對待這首作品。卡普斯汀多處運用了附點的節(jié)奏型,把重拍的位置向后移,這不同于傳統(tǒng)的形式。演奏者需要對強弱的變化與時值的變化拿捏得恰到好處,才能夠把爵士樂更好地呈現(xiàn)給聽眾。低音聲部的節(jié)奏要平穩(wěn),但在轉折部分,要在穩(wěn)定的節(jié)奏基礎上不斷增寬從而變強,讓戲劇性的特點更加突出。右手的節(jié)奏類型需要對作曲家標記的重音呈現(xiàn)出來,其創(chuàng)作方式是打破原有節(jié)奏較為科學的方式之一。
作品大部分運用了十六分音符,不適合在演奏中使用過長的踏板,在突出重音和弦之外還要具有演奏的連貫性。也就是說,不能單把和弦或者雙音加重,要形成完整的樂句。
在演奏時,一定要注意右手要十分放松,雖然是重音,但是也不能死死地砸在鋼琴鍵上,應該注重旋律線條的整體性。八度和弦之間的單音要控制好強弱,標記重音記號的地方一定要與其他的音形成鮮明的對比,作品中的每一個樂句情緒的變化與節(jié)奏都要拿捏得準確到位,這才是最為重要的。
在14到16小節(jié),左右手交替進行并結合旋律來展現(xiàn)出作品中幽默的和聲色彩。在20、21兩個小節(jié)中,低音聲部E-bE營造了和聲轉調色彩,這里的旋律不同于之前的旋律線條。30-33小節(jié)在前面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但是表現(xiàn)31小節(jié)的弱與之前亢奮的樂段相比一定要演奏得更輕巧一些,將反差最大化,音量與音色都要精準把控,營造出輕盈安靜的氛圍。作曲家的“半即興”創(chuàng)作特征,在這首《前奏曲》大部分地方能夠看得見,41-42小節(jié)處為第二次伴奏重復。B段的主旋律為高音區(qū)域,重音的位置關系到音樂的流動走向,在演奏主旋律時一定要具有較強的顆粒感,重音沒有出現(xiàn)在正拍上,讓節(jié)奏變得不穩(wěn)定不平衡,左手要配合右手跑動。49-52小節(jié)右手的高音區(qū)域表現(xiàn)出緊張與密集的氛圍,左手則以八分音符的跳動進行著。這部分可以加入踏板進行演奏,增強右手十六分音符的厚重感與延續(xù)性,右手的跑動音節(jié)一定要對力量有精準的控制,應從強到弱。
A1樂段的57-60小節(jié),右手把之前A樂段中的29小節(jié)動機進行變化將音域擴展,同時左手運用震音,使作品展現(xiàn)出渾厚的感覺,力度以f表現(xiàn)出來,但注意并不是一直保持一種力度,左手一定要由弱至強營造出緊湊感的氛圍。作品在結尾處又回到了引子部分的動機,因為整體升高了一個八度,要與前面相同的部分演奏有所區(qū)別,這樣才能呈現(xiàn)出作曲家運用重音的意圖。
作品尾聲再一次回到C大調V-I音,69小節(jié)第四拍上右手的五聲音階F-G-bB-C-bE-F上行,和左手的bA大調音階下行同時進行,左手與右手在力度上漸強,反向進行回到主音C大調上結束整首作品。
四、結語
《八首音樂會練習曲》的《前奏曲》中運用了非常多的爵士樂元素與類型,卡普斯汀所用的創(chuàng)作形式與古典音樂創(chuàng)作形式相同,但從音樂內容與和聲等方面來看還是有較大的出入。今時今日,鋼琴演奏家對卡普斯汀的作品青睞有加,經(jīng)常在不同的音樂會上演奏??ㄆ账雇〔⒉皇莾H有的將古典樂與爵士樂結合的作曲家,但極少數(shù)爵士音樂家能夠有這樣的成就,他的作品中既有戲劇性的沖突,亦有豐富的和聲織體,同樣存在具有炫技型的演奏技巧。作曲家的成就在于每一首練習曲中均呈現(xiàn)出各自的風格特點,有舒緩性的也有律動性的作品,作曲家的每一首作品都值得鋼琴學者去研究探索,這種形式的鋼琴作品也會成為大勢所趨。
參考文獻:
[1]黃雅麗.形散而神不散:尼古拉·卡普斯汀音樂會練習曲Op.40 no.6的音樂分析及演奏處理[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9(4):153-156.
[2]黃文輝.淺談尼古拉·卡帕斯汀的八首音樂會練習曲及演奏[J].大舞臺,2009(5):39-40.
作者單位:
吉林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