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智 白園園 楊雪
摘要: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尤其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糧食安全問題熱度再度提升,疫情期間,中國糧食庫存儲備充足,產銷穩(wěn)定,未對中國糧食安全構成沖擊。但疫情還未結束,美國對中國的全面打壓不斷升級,后疫情時代,中國仍需要做好應對糧食安全的準備,充分了解我國糧食安全狀況十分必要。本文對中國的幾大主要糧食的生產、進口和消費情況進行了分析,并對未來十年內的糧食供給情況進行了展望,最后提出了幾點應對措施保障我國糧食安全。
關鍵詞:中國 糧食安全 形勢分析 應對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fā)以來,糧食安全關注熱點再度被提升。疫情已經嚴重影響到全球糧食產業(yè)鏈和糧食安全,各國的大規(guī)模封鎖措施嚴重限制了全球范圍內的糧食流通。根據(jù)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預測,2020年疫情對全球主要糧食(水稻、小麥、玉米和大豆)供需兩側形成沖擊,供給側方面,糧食產量預計保持在平均水平以上,糧食不會出現(xiàn)短缺情形,但會破壞糧食的供應鏈;而在需求側方面,封鎖措施預計會降低人民獲得糧食的能力,疫情引發(fā)的全球經濟危機可能會催生新的糧食不安全地區(qū)。中國的糧食保障體系發(fā)揮了重大的作用,中國在疫情防控期間糧食供應充足,近期不會出現(xiàn)糧食安全問題,但疫情還未結束,仍在全球蔓延,加之以美國為首挑起的貿易主義不斷抬頭,全球化時代中國不能獨善其身,還將在較長時間內面臨國際糧食市場持續(xù)動蕩的風險。當前形勢下,做好“六穩(wěn)”、落實“六?!惫ぷ鳎U霞Z食安全是基礎和前提,只有準確判斷把控國內外糧食安全形勢,構建起有效的糧食宏觀調控體系,才能握得主動權。
一、中國主要糧食生產情況
中國的農作物生產以糧食作物為主,其中谷物是最主要的品類。糧食產量主要貢獻來自秋糧產量,2019年占全年糧食產量的75%,雖然從2017年開始,中國的糧食播種面積逐年下降,到2019年已累計減少近5000萬畝,但產量并未受到影響,主要是由于畝產水平的提升。主要糧食里,玉米播種面積最大,其次是水稻和小麥,大豆主要用以非口糧消費,相比于三大主糧,播種面積并不高,但近些年播種面積逐年提升。我國水稻主產區(qū)在東北地區(qū)、中南地區(qū)和華東地區(qū),2019年全國水稻產量為20961萬噸,較上年下降252萬噸,減幅1.19%,播種面積為29690千公頃,較上年減少499千公頃,減幅1.65%。小麥主產區(qū)在中南地區(qū)、華東地區(qū)和華北地區(qū),2019年全國小麥產量為13360萬噸,較上年增加216萬噸,增幅1.64%,播種面積23730千公頃,較上年減少536千公頃,減幅2.2%。玉米主產區(qū)在東北地區(qū)、華北地區(qū)、華東地區(qū)和中南地區(qū),2019年全國玉米產量為26078萬噸,較上年增加361萬噸,增幅1.4%,播種面積41280千公頃,較上年減少850千公頃,減幅2.01%。大豆主產區(qū)在東北地區(qū)、華北地區(qū),華東地區(qū)和中南地區(qū)、西南地區(qū)也有所分布,但比例不大,2019年全國大豆產量1810萬噸,較上年增加213萬噸,增幅13.34%,播種面積9338千公頃,較上年增加925千公頃,增幅10.99%。
二、中國主要糧食進口情況
2019年,中國糧食進口總量為1.06億噸,占當年糧食總產量的15.98%。中國糧食進口市場比較集中,從進口量來看,以玉米和大豆為主,進口玉米和大豆用以非口糧用途為主,進口小麥以調劑品種為主,用以加工高端面粉和面包粉用途。大米進口主要來自東南亞國家,中國是越南和泰國近年來最大的大米進口國,2018年中國從越南進口的大米占據(jù)了我國當年大米總進口量的45%左右,但2019年有所變化,泰國因價格優(yōu)勢逐漸取代越南,成為2019年中國最大的大米進口國家。此外,中國從巴基斯坦和緬甸的大米進口量有所提升,已趨于接近越南,農業(yè)農村部數(shù)據(jù)顯示,2019年,中國大米累計進口金額達到12.97億美元,累計進口數(shù)量254.57萬噸。加拿大是中國最大的小麥進口國家,2019年中國僅向加拿大進口小麥金額就接近當年小麥總進口金額的一半,2019年,中國小麥進口金額累計達到10.03億美元,累計進口量348.79萬噸,中國的小麥自給率達93%。2014年以前,美國是中國最大的玉米進口國,近些年由于中美貿易摩擦,中國的玉米進口開始轉向其他國家,特別是從烏克蘭進口的玉米開始逐年增加,2019年,烏克蘭玉米進口額占中國當年玉米進口總額的84.46%,2019年中國玉米累計進口金額10.63億美元,累計進口量479.34萬噸,2019中國玉米自給率創(chuàng)新高,達到94%。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家,2019年,大豆仍然是中國最大的糧食進口品類,對外依存度達到84%,中國大豆累計進口金額為353.37億美元,累計進口量8851.12萬噸,巴西和美國、阿根廷是主要進口國家,其中巴西是中國最大的大豆進口來源市場,2019年中國從巴西進口大豆金額占全年大豆總進口額的63.18%。
三、中國主要糧食消費情況
近幾年水稻國內消費總量呈持續(xù)增長態(tài)勢,國內生產可以滿足自給自足。根據(jù)國家糧油信息中心2020年1月8日發(fā)布的幾大糧食供需形勢預測,2019/2020年度水稻國內總消費量為19410萬噸,較2018/2019年度增加180萬噸,年度結余1401萬噸,少于上個年度445.4萬噸。從消費用途看,食用消費占總消費量的81.56%,低于上年0.86個百分點,總量基本與上年度持平;2019/2020年度工業(yè)消費量和飼料消費量較上年度均有所增加,分別增加150萬噸和50萬噸;2019/2020年度種用消費量則和上年持平,均為130萬噸。
小麥2019/2020年度國內消費量和2017/2018年度基本持平,穩(wěn)定在12350萬噸左右,少于上年度532萬噸,年度結余1359.7萬噸,較上個年度增加827.9萬噸。近幾年,小麥食用消費量呈遞減趨勢,2019/2020年度,全國小麥食用消費9230萬噸,占當年國內消費總量的74.75%,較上個年度減少50萬噸,減幅0.2%;飼料消費量為1600萬噸,少于上個年度200萬噸;工業(yè)消費920萬噸,較上個年度下降幅度較大,減少280萬噸,減幅23.33%;種用消費近幾年基本持平,穩(wěn)定在600萬噸左右。
玉米的消費量較大,2019/2020年度國內消費量為27793萬噸,較上年度增加1.83%,近幾年中國玉米市場缺口較大,2017/2018年度、2018/2019年度、2019/2020年度市場缺口分別為1536.6萬噸、1127萬噸和1218萬噸。2019/2020年度,玉米消費主要用以飼料消費,玉米飼料消費17500萬噸,占全年總消費量的62.97%,消費總量與上年度持平;工業(yè)消費8300萬噸,較上年度增加500萬噸,增幅6.41%;食用消費1870萬噸,較上年度增加185萬噸,增幅10.98%;種用消費量較少,2019/2020年度共計123萬噸,較上年度減少2.9萬噸。
近年來大豆消費約84%依靠進口,對外依存度極大。2019/2020年度國內大豆消費量為10477萬噸,本年度結余20萬噸,較上年度增加明顯,上年度市場缺口400.8萬噸。壓榨消費是大豆最主要的消費方式,2019/2020年度國內壓榨消費總量8880萬噸,基本與當年全年進口量相當,占當年國內大豆消費總量的84.76%,較上年度增加220萬噸;食用及工業(yè)消費1515萬噸,較上年度增加15萬噸;種用消費82萬噸,較上年度增加2萬噸。
四、中國主要糧食生產和進口形勢預測
農業(yè)農村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發(fā)布的《中國農業(yè)展望報告(2020-2019)》對2020-2029年未來10年的主要農產品的生產、消費、貿易等走勢進行了展望。該報告中指出,未來10年內,短期內水稻播種面積有減少趨勢,隨著政策性結構調整,水稻播種面積會逐漸增加,在不發(fā)生大面積自然災害的前提下,預計2025年水稻播種面積為30592千公頃,2029年增加至31022千公頃,單產持續(xù)增加,稻米產量總體保持穩(wěn)定,維持在2億噸以上,預計2025年產量為21879萬噸,2029年產量為22456萬噸,進口稻米價格優(yōu)勢明顯,未來進口稻米的進口量將會增加,預計2025年進口量為413萬噸,2029年增加至445萬噸。
未來10年內,小麥的播種面積將會減少,主要原因在于華北地區(qū)的低產地塊退出和結構性調整,但優(yōu)質品種小麥播種面積將會增加,預計2025年小麥播種面積為23320千公頃,2029年減少至23298千公頃,單產會持續(xù)提高,產能小幅增加,預計2025年產量13474萬噸,2029年產量23298萬噸。由于專用小麥需求的增加和全球小麥供給充裕,在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中國未來10年會持續(xù)增加小麥的進口量,預計2025年進口量543萬噸,2029年增加至583萬噸。
未來10年內,短期內國內玉米供給充足,但需求側存在階段性、結構區(qū)域性矛盾,長期內供需會向緊平衡過度,玉米播種面積會持續(xù)增加,2025年預計玉米播種面積41840千公頃,2029年增加至42820千公頃,單產水平持續(xù)提高,預計2025年玉米產量30900萬噸,2029年增加至33800萬噸,受中美貿易摩擦和全球貿易環(huán)境多變因素等影響,展望期內,中國不會突破720萬噸關稅配額總量,預計2025年中國玉米進口量560萬噸,2029年達到刷新歷史紀錄的648萬噸。
未來10年內,大豆播種面積會隨著國產大豆支持政策而增加,產量會逐漸增加,進口量增速放緩,預計以0.9%增速穩(wěn)定增長。預計2025年大豆播種面積9910千公頃,2029年增加至10000千公頃,單產穩(wěn)步提高,預計2025年大豆產量2141萬噸,2029年增加至2220萬噸,預計2025年大豆進口量9662萬噸,2029年增加至9952萬噸。
五、多種途徑保障我國糧食安全
(一)樹立糧食安全憂患意識,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
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和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每年生產的糧食中有35%被浪費,其中餐桌外的浪費就高達700億斤,接近我國糧食總產量的6%,城市餐飲業(yè)僅餐桌上食物浪費量就高達1700萬至1800萬噸,相當于3000萬至5000萬人一年的食物量?!安惋嬂速M現(xiàn)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習近平總書記近期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加強立法,強化監(jiān)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強調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yǎng)節(jié)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jié)約為榮的氛圍1。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后,糧食仍然是中華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牢固樹立糧食安全憂患意識才能確保社會長久穩(wěn)定、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二)嚴守耕地紅線,確??诩Z絕對安全
從十三五以來,我國的糧食實現(xiàn)連年豐收,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保持在470公斤左右,高于國際安全標準400公斤。雖然我國糧食連年豐收,但我們應該清晰的認識到,中國糧食安全仍然處于緊平衡狀態(tài),耕地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18億畝耕地紅線必須時刻堅守,需要加強保護耕地質量。堅決貫徹實施習總書記提出的“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平衡好谷物和經濟作物的生產比例?!爸袊说娘埻肴魏螘r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扎實推進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加強土地管理,不斷提升中國的主要糧食自給能力,才能做到口糧絕對安全。
(三)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zhàn)略,提升糧食生產能力
中國的三大主糧水稻、小麥、玉米的種植面積雖然近些年有所下降,但產量卻逐年增加,這得益于生產效率的提升。因此,有限的耕地前提下,必須重視糧食生產科技化水平,兼顧糧食生產數(shù)量和供給質量,提升畝產水平,保障我國糧食供給能力。加強培育優(yōu)質新品種,提升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降低國外品種依賴程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促進糧食規(guī)模化、集約化生產,提升機械化水平和科技化水平。促進糧食綠色生產,減少傳統(tǒng)化肥和農藥投入,推廣配方肥、有機無機復混肥、緩控釋肥、水溶肥等新型高效綠色肥料。
(四)提升糧食供應流通能力,防范糧食區(qū)域性供需失衡風險
此次疫情使國際糧食供應鏈面臨全所未有的挑戰(zhàn),全球糧食市場波動較大,一些國家開始對糧食出口進行了嚴格的管控,糧食生產能力不足、口糧進口依賴嚴重的國家將面臨糧食安全問題,中國的糧食供應充足有序,因此在此次疫情中受影響不大。但也要看到中國的幾大主糧生產非常集中,糧食產銷區(qū)不平衡矛盾仍然存在,糧食凈調出省數(shù)量不斷減少,由原來的13個省份減少至5個,需要加強糧食應急供應體系和預警保障體系建設,提高糧食流通、運營和儲藏能力,緊密對接糧食產銷區(qū),構建起高效、完整、精準的糧食供應體系。準確把握和理解并扎實貫徹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zhàn)略,在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好國際市場,加強國際合作,充分利用好國際農業(yè)資源稟賦,調整國內糧食供需結構,走出去,引進來,化解國內糧食結構性過剩和階段性過剩風險。
參考文獻:
[1]王曉珊.勤儉節(jié)約 拒絕“?!毖?,餐飲世界[J].2020(8):14.
[2]劉尛.遏制“舌尖浪費”要盡快形成長效機制 ,昆明日報[N].2020.10.27.
[3]李鵬飛.弘揚“四無糧倉”精神 推動倉儲轉型升級發(fā)展,中國糧食經濟[J]. 2020(1):41-43.
[4]吳曉林.“小巷總理”何以推動基層治理創(chuàng)新,人民周刊[J].2020(8):58-59.
(作者單位:山東外貿職業(yè)學院、榆林市種業(yè)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