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在去法國巴黎的飛機上,我將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第三次教育報告認真讀了三遍,并做了詳細的筆記。
這份教育報告的全名是《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我在幾年前就讀過,但從來沒有像這次這樣認真。因為此行是接到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邀請,去巴黎總部做創(chuàng)客教育方面的專題報告。作為一名普通的信息技術教師,我總在想:為什么會選擇我?為什么我能得到這樣的機會?
在這份教育報告中,我找到了答案。報告中多處提到,教育是全球公益事業(yè),教育是機會平等鏈條上的第一環(huán),不僅不應將教育完全出讓給市場,而且要放棄一些不利于知識傳承的知識產權,讓更多的人能夠共享優(yōu)質教育資源。而我自2011年接觸創(chuàng)客文化以來,就和開源教育結緣,從設計開源課程到設計開源硬件,項目如滾雪球般越做越大,最終形成了虛谷計劃。
創(chuàng)客教育的基因是開源文化,只有堅持開源,創(chuàng)客教育才會有持續(xù)的生命力。非常幸運的是,無論是教育領域的內部還是外部,開源文化都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支持和認可。例如,《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就增加了“開源硬件項目設計”模塊,課標還多次提到在教學中要使用開源軟硬件,所有的高中新教材都選擇了Python。又如,備受矚目的華為鴻蒙操作系統(tǒng)選擇了開源,中科院還推出了木蘭開源協(xié)議(MulanPSL)。
我們期望好的教育都能開源,從另一個角度看,能開源的教育才是好教育?!澳荛_源”指的是其是否具備開源的價值,是否具備普遍推廣的可能。因而,在編寫信息技術教材或者開發(fā)校本課程的時候,我都會優(yōu)先選擇開源軟件和開源硬件,以降低教學實施的成本。2021年初,我第一次聽說教育部裝備中心在推動國產開源軟硬件在教學中的應用時,有一種“守得云開見月明”的感覺。
當然,開源并非一味能治百病的良藥。華為即使將鴻蒙開源,依然前途未卜;虛谷計劃看似發(fā)展良好,其實步履維艱。但我們始終相信,只有開源,才能讓更多的人享受到優(yōu)質的教育,才能讓世界更加有序而美好,而不是陷入內卷。正如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的“序言”所寫:教育必須教導人們學會如何在承受壓力的地球上生活。
讓我們一起擁抱開源吧。
(本刊特約撰稿人 謝作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