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楊宇,馬建武?
(蘇州市蘇州大學金螳螂建筑學院,江蘇蘇州 215000)
在游覽景點的過程中,許多路線存在差異性,不同的路徑會影響游客的游賞順序、游賞時間、游賞體驗等。傳統(tǒng)的路徑繪制方法,并不能有效地辨別與計算路線的差異性,導致在很多情況下被推薦的路線會存在景觀缺失或信息遺漏的情況。通過研究部分國內外文獻可以發(fā)現(xiàn),通過分析凸空間,結合GRASSHOPPER 繪制視域可達性區(qū)域圖的方法,可以更精確地計算不同路徑上的視域范圍,對比出視域高潮。
在幾何學中,凸空間的定義是空間內任意2 點的連線均處于該空間內部。在實際游覽路線時,人的視線在沒有遮擋的情況下,可以到達空間內的任意位置。凸空間是組成空間系統(tǒng)最基本的空間單元,分析空間時,對各個空間進行劃分,將各個凸空間看成是空間里的一個個節(jié)點,并用直線將各節(jié)點連接起來。
選取留園,將留園的重要空間劃分為24 個節(jié)點,研究各個凸空間之間的連接度。以門廳為起點,古木交柯位于第1 深度;明瑟樓、曲溪樓位于第2 深度;涵碧山泉、西樓、濠濮亭位于第3 深度;聞木犀香軒、活潑坡地、小蓬萊、五峰仙館位于第4 深度;舒嘯亭、遠翠閣、緣溪行、還我讀書處、鶴所位于第5 深度;花房、衛(wèi)生間、辦公區(qū)、揖峰軒、冠云臺位于第6 深度;林泉耆碩之館、冠云樓位于第7 深度;停云庵位于第8 深度(見圖1)。
圖1 凸空間圖解關系圖
留園的北部依稀可見田園風光,后在西北部開辟盆景園,中部則靠水景出彩,是全園精華所在。留園東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勝,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亭、林泉耆碩之館等數(shù)十處齋、軒。院內池后立有3 座石峰,居中者為名石冠云峰,兩旁為瑞云、岫云兩峰。留園西區(qū)是全廊最高處,以假山為特色,土石相間、堆砌自然、富有野趣,游客在經過古木交柯后,即可在涵碧山房和明瑟樓處遙望此景。結合古典文獻及留園線路深度分析、留園敘事空間研究,選取以下2 條游覽路線:
2.1.1 路徑一。(1)留園中北部游覽路線:入口——古木交柯——綠蔭軒——涵碧山房——爬山廊——聞木樨香軒——可亭——遠翠閣——小蓬萊——濠濮亭——曲溪樓——西樓。(2)留園東部游覽路線:清風池館——五峰仙館——汲古得綆處——揖峰軒——林泉耆碩之館——待云庵——冠云峰(渙云沼、冠云亭、冠云樓)——冠云臺(佳晴喜雨快雪之亭)。(3)留園西部游覽路線:又一村(小桃塢)——西部假山(至樂亭、舒嘯亭)——活潑坡地——盛家祠堂——出口。
2.1.2 路線二。(1)留園中北部游覽路線:入口——古木交柯——綠蔭軒——涵碧山房——爬山廊——聞木樨香軒—廊道——遠翠閣——可亭——小蓬萊——濠濮亭——曲溪樓——西樓。(2)留園東部游覽路線:清風池館——五峰仙館——汲古得綆處——揖峰軒——林泉耆碩之館——停云庵——冠云峰(渙云沼、冠云亭、冠云樓)——冠云臺(佳晴喜雨快雪之亭)。(3)留園西部游覽路線:又一村(小桃塢)——花房——西部假山(至樂亭、舒嘯亭)——緣溪行——活潑坡地——盛家祠堂——出口。
對子園空間體驗起承轉合的歸納,主要依據(jù)路徑上視域空間面積和視覺感知復雜度參數(shù)數(shù)值的變化;對園林整體瀏覽路線的起承轉合,主要依據(jù)留園內各個部分總視域面積與視覺感知復雜度。所以,將幾條線路導入grasshopper,設定空間視域可達性算法,可計算出當游客處于設定路線的某一點時,其可以看到的區(qū)域范圍,這個視域范圍隨著點在路線上的變化而變化。
從前文及連接度分析中可以看出,從大門進入后,經過古木交柯、綠蔭、涵碧山房、聞木樨香軒的路線較為固定,沒有太大變化,路過的見景也相似(見圖2)。
圖2 大門——聞木樨香軒不同動點的游客視域范圍
從聞木樨香軒以后,路徑的選擇開始有了變化,差別較大的部分為:由可亭——遠翠閣——小蓬萊的路徑選擇;由五峰仙館——還我讀書處——揖峰軒的路徑選擇、由冠云臺——又一村的路徑選擇;由花房——西部假山——緣溪行——活潑坡地的路徑選擇。以下為除去大門——聞木樨香軒這一段以外,2 條路徑不同視點上的視域范圍。
2.3.1 路徑一(見圖3)。此條路徑為當前旅游使用最多的一條線路,周長最短,但略過了還我讀書處、花房、緣溪行等次要景點。由大門穿過長廊進入古木交柯后,依次游覽綠蔭、涵碧山房,由涵碧山房出,視野漸漸開闊,經過爬山廊到達聞木樨香軒后,游客選擇了一條假山石中的道路通往可亭,再順著山勢去往遠翠亭,游客的視域面積較大,經過小蓬萊和濠濮亭時的視域十分開闊。從曲溪樓經過西樓,游客去往留園東部景區(qū)。東部景區(qū)建筑物較密集,道路分布也較錯綜復雜,游客從五峰仙館游覽至停云庵,再至冠云峰后,經過冠云臺,再穿過北部植物種植區(qū),直達又一村,去往留園西部。在此,這條線路略過了花房與緣溪行,直接穿過中部假山石區(qū)(至樂亭、舒嘯亭)到活潑坡地,然后穿過祠堂,結束游賞。
圖3 路徑一內部分視點及視域范圍
2.3.2 路徑二(見圖4)。此條路徑周長較長,較少穿過假山峰石,路徑比較平坦。由大門穿過長廊進入古木交柯后,依次游覽綠蔭、涵碧山房,由涵碧山房出,視野漸漸開闊,經過爬山廊到達聞木樨香軒后,游客繼續(xù)沿著爬山長廊沿留園中部邊界行走。此時游客視域面積較大,到達遠翠亭后,順路勢經過可亭,穿過小蓬萊和濠濮亭時的視域十分開闊。從曲溪樓經過西樓,游客去往留園東部景區(qū)。
圖4 二號路線內部分視點及視域范圍
東部景區(qū)建筑物較為密集,道路分布也較錯綜復雜,游客從五峰仙館游覽至停云庵,再至冠云峰后,經過冠云臺,不選擇外部植物區(qū)道路,而是通過還我讀書處外部的廊道到達又一村,去往留園西部,此時的視野與第一條路徑相比閉塞一些。而后游客經過廁所與辦公區(qū),去往花房游覽,由花房再向南走,穿過中部假山石區(qū)(至樂亭、舒嘯亭),沿留園西南區(qū)外部游覽緣溪行,走完一個環(huán)形道路,回到活潑坡地,然后穿過祠堂,結束游賞。
隨著3 條游覽路徑的推進,游客處在路徑上的任意點所能看到的視域范圍數(shù)據(jù)所形成的折線圖,橫軸為由大門開始到祠堂結束的游覽路線,豎軸為橫軸對應點上的視域范圍(見圖5)。
總體來看,留園的游覽分為3 個區(qū)域:中部、東北部和西部,其中,剛進入留園時,視線受墻體等的阻擋,較為閉塞,可視區(qū)域較小。行至涵碧山房后,視線稍稍開闊,這時開始出現(xiàn)不同路徑的選擇,不同的選擇,視野的開闊度不同,導致可視區(qū)域不同。經過小蓬萊、濠濮亭、曲溪樓后,此時建筑物較密集,視野又回歸到較為閉塞的狀態(tài),直至冠云峰后,準備進入留園西部游覽,視野在此時又逐漸開闊。留園西部是整個園林中較為開闊的部分,在以往大眾的游覽路徑中,并未設置花房。實地調研發(fā)現(xiàn),花房是一個較為關鍵的游覽節(jié)點,它可以連接西北部的景觀與西部假山,分析時加入了對花房的可達視域分析(見圖6)。同類型的景觀節(jié)點還有留園西南部的緣溪行,在當今旅游線路中,人們往往會忽略這個節(jié)點,實際游覽中,其視域可達性非常高,是造園者設下的幾個經典伏筆之一。在計算出2 條路線的視域面積對比后,進行疊加對比,可以看出明顯視域差異。
圖6 路徑2 可視區(qū)域路線圖
相對于一號路線來說,二號路線的視域范圍明顯更為開闊,尤其是從從留園東部至留園西部這2 個部分,即后半段的游賞視域更容易達到峰值(見圖7)。所以,推薦游覽路徑時,更推薦路徑二,其傳遞給游客的景觀信息更為全面完善,園林敘事的表達更為詳盡。
圖7 三條路徑視域范圍變化折線圖對比
由以上研究可知,在同一個游覽區(qū)域,游覽路徑的不同會引發(fā)游客視角的極大差異化。研究這些差異時,可以將路徑的不同轉變?yōu)榫唧w某一點上游客視域范圍的區(qū)別,這樣更加明確、直觀。而GRASSHOPPER 可以幫助計算視域范圍等關鍵要素,使數(shù)據(jù)更加準確。這樣的方法也可以運用到其他類似的景觀研究中,以計算出最合理、信息傳達最全面的景點游覽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