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帆,陳結能,徐耀濱,吳春志,蔣毅平
臺山市人民醫(yī)院,廣東 臺山 529200
當前,臨床治療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的主要手段為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1-2]。由于手術設備的持續(xù)發(fā)展,大部分醫(yī)院已實行等離子腫瘤電切術(transurethral bipolar plasma kinetic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3]。臺山市人民醫(yī)院在2017年開展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等離子剜除術(transurethral bipolar plasma kinetic enucleation of bladder tumor,TUEBT),且與同時開展的TURBT進行比較,治療效果高于TURBT,具體分析如下。
回顧性研究選取臺山市人民醫(yī)院于2016年4月—2018年3月期間收治的NMIBC患者的資料,納入標準:(1)腫瘤分期為T1N0M0及初次治療者;(2)術后,確診為上尿路上皮腫瘤者;(3)應用TUEBT或TURBT治療者;(4)術后實行膀胱灌注化療,并且隨訪資料完整者;(5)患者及家屬簽有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術前,腫瘤分期大于T1期,或存在淋巴結轉移或遠處轉移,或手術時察覺腫瘤已不能徹底切除者;(2)術后,病理判斷不是上尿路上皮腫瘤者;(3)不是初次治療者;(4)未應用TUEBT或TURBT治療者,或術后察覺腫瘤攻擊膀胱肌層,促使開展根治性手術切除者;(5)術后,未按膀胱灌注方案化療或失訪者;(6)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及無法承受手術者?;仡櫺匝芯亢Y選50例NMIBC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手術方式不同將50例NMIBC患者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各25例,研究組采用TUEBT,對照組采用TURBT,兩組分別通過TUEBT與TURBT由兩名手術醫(yī)生完成手術,手術醫(yī)生的練習曲線已進入平臺期。研究組與對照組在性別、年齡及腫瘤大小、部位、數(shù)目等病例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NMIBC的病例資料對比
通過術前CT檢查結果,腫瘤位置采取腰硬結合麻醉或全麻,截石位,應用26F雙極等離子電切鏡,電切功率為(280W),電凝功率為(80W),使用氯化鈉溶液持續(xù)灌洗。
研究組:采用TUEBT,使用電切鏡查看腫瘤的數(shù)量、位置及形狀,用氯化鈉溶液恰當充盈膀胱,讓膀胱黏膜徹底伸展且維持一定的張力,采用電切袢距腫瘤部位(1 cm處)激發(fā),然后切開黏膜及淺肌層膀胱,順著淺深肌層間將腫瘤和腫瘤基底部逆行分離,碰到分離難度較大的部位用電切割斷,若出血使用電凝止血,直到腫瘤組織徹底剝除,然后與水流涌出或用沖洗器沖出。若腫瘤較大,可將腫瘤切碎后沖出。再次將電切鏡置入,減少膀胱充盈水平,然后進行腫瘤基底肌層切取并將腫物送病理檢查。傷口和正常膀胱黏膜(1 cm處)使用電凝處理,術畢。關于輸尿管處的腫物,將靠近輸尿管口的局部腫物用電切切除,防止用電凝,有需求時置入輸尿管導管,并極力保護輸尿管口,最后在剜除輸尿管處的其余腫物。
對照組:應用TURBT,適當充盈膀胱,根據(jù)膀胱黏膜可伸展為合適,利用電切由腫瘤表面向外生部進行逐漸切除直到腫瘤基底部。使用電切切腫瘤基底肌層超出淺肌層深度至深肌層,然后將腫瘤基底部腫物送病理檢查。
術后,所有患者均放置雙腔氣囊導尿管(16F)。手術時未出現(xiàn)膀胱穿孔的患者,術后立即開展膀胱灌注化療:采用40 mg鹽酸吡柔吡星溶于40 ml氯化鈉溶液,在膀胱內(nèi)保留30 min再引流出體外。灌注方法:灌注化療一年18次,剛開始每周1次,共8次,然后轉換成每月1次。隨訪:參照《中國泌尿外科診斷治療指南》2016年版進行隨訪,對適合初次TURBT未徹底切除、初次電切腫物中無肌層腫瘤組織、腫瘤T1期、G3患者,在手術后4~6周開展第二次電切術,術后2年內(nèi)采用膀胱鏡復查,三個月復查一次,同時記錄是否出現(xiàn)復發(fā)的情況。術后,對腫瘤分期大于T2期或腫瘤T1、G3復發(fā)者,聯(lián)合病人的身體狀況,對病人提議開展根治性全膀胱切除術。
應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為(P<0.05)。
兩組患者均無膀胱穿孔,沒有中轉開放手術或術后重復止血。研究組二次電切率、術中出血量、閉孔反射等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病理分級與腫瘤T分期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3、表4。
表2 兩組術中情況及術后住院時間對比
表3 兩組術后病理分級與腫瘤T分期對比 例(%)
表4 術后隨訪情況對比 例(%)
本研究的兩種術式比較,TUEBT對NMIBC的處理具有顯著的安全優(yōu)勢:TURBT必須重復切開腫瘤至基底部后方能準確止血,最后才能封鎖腫瘤滋養(yǎng)血管,在視線較模糊的狀態(tài)下極易過深切除進而造成致膀胱穿孔,如果保守切除,可能會使腫物遺留[4]。但TUEBT剝離腫瘤是分層解剖,標記明顯,能夠將腫瘤基底部徹底處理,此法與“經(jīng)尿道前列腺解剖性剜除”術相似,具有安全性[5]。本研究的兩組患者在手術時失血均較少,而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失血更少;盡管對照組未出現(xiàn)膀胱穿孔,而有一些患者切除較深,易出現(xiàn)閉孔神經(jīng)反射,影響手術進一步操作,術后住院天數(shù)也高于研究組??紤]與TUEBT術式的安全性高,術中視線清晰,可完全切除腫物相關[6]。此外,因本研究實行剜除的腫瘤較小,大多數(shù)腫瘤都能整體取出,而且不必將腫瘤切成小塊,降低了腫瘤傳播和培植的幾率,這或許是研究組術后復發(fā)率較低的主要因素。研究組術后開展二次電切率低于對照組,由于大部分腫瘤含有肌層,可幫助辨別腫瘤分期,因此降低了二次電切率,同時減少了患者的醫(yī)療費用,防止第二次手術帶來的疼痛。TUEBT與激光剜除術的療效相似,而激光剜除術的設備價格較高,而且手術效能相對較低[7-8]。兩者相比較,TUEBT只需要雙極等離子電切設備,且價格較低,更利于基層醫(yī)院推廣。而TUEBT也有弊端,因電切環(huán)的特點,關于腫瘤的前壁與頂壁,尤其是接近膀胱頸部位的頂壁腫瘤,實行剜除時存下一定難度。
終上所述,對比TUEBT與TURBT兩種術式,兩者的安全性均比較高,術后并發(fā)癥較低,而TUEBT可完全切除腫瘤組織,層次解剖明顯,降低了二次電切率,并且降低了NMIBC的復發(fā)率。本研究由于選入的研究對象較少,而且是回顧性研究分析,所得結果需大量前瞻性對照研究來促進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