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是誰
80后白族扎染傳承人
藍續(xù)文化主理人。
每個晴朗的清晨,日照都會順著蒼山、洱海的方向,把光落在大麗高速公路沿線。散落的光再隨著這條公路奔向穿村而過的岔道,“開往”大理市北部那個叫周城村的地方。
周城村以白族人居多,上百年的“白墻青瓦、人字屋頂”在湛藍色的天空下,顏色飽和得耀眼;青石板路在白墻青瓦之間蔓延,小孩子上學路上嘻嘻哈哈地追逐,從家家戶戶晾曬的染布中穿過時,會聞到淡淡的板藍根清香……
這是小白最美好的童年記憶。
“小白”原名張翰敏,因為是土生土長的白族人,就起了這么一個綽號。她從小看奶奶手搖古老的織布機,把做好的布料拿到扎染坊換取工錢,然后從工錢里抽出一部分,給自家院里添幾盆鮮花,給孫女買幾本書。
那時候,一盆花的價格足夠買好幾個大饅頭,但奶奶有著自己的傳統(tǒng)審美:喜歡一年四季,喜歡花花草草。奶奶總叮囑小白好好讀書、心懷遠大,為此,她還帶小白去廟里拜孔子、老子、觀音菩薩,祈求各方神仙保佑孫女學業(yè)精進,考上大學,去城里,看更大的世界。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國家實施九年義務制教育,讀書、升學、離開故鄉(xiāng),是小白和多數玩伴的成長路,多年后回想,她深深覺得“這是時代賦予女孩的機遇”。她的長輩們,多數不到二十歲就進入了結婚、生子、在家照顧老人的生活,年輕一代的未來,看似有更多的可能性。
2004年,她考上了陜西師范大學,全家松了一口氣,讓她好好讀書,畢業(yè)后當個老師。小白有自己的主意,大學畢業(yè)后,她到了中國的首都做北漂。當時她住北京通州梨園,那里交通算不上便利,她和很多北漂女孩一樣,每天六點半起床,七點左右坐上公交車,路上要花一個多小時才到工作地。
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不會覺得累,更多的是新鮮感,這里有與她專業(yè)對口的工作,更是全國性別平等度較高的城市,這里遍地都是充滿抱負與野心的女孩,“像女人一樣美,像男人一樣贏”是當時報刊亭時尚雜志的封面標題。
工作間隙,小白也?;卮遄涌纯?。外面的世界日新月異,村子里的生活也在變化,路修得更好了,游人更多了,但一些美好的東西卻逐漸式微。
小白記憶中 “三五一群的阿姨們聚在某家一邊聊天一邊染布或做針線活”的景象越來越少了,原因很簡單:服裝店款多又便宜。借用當時報紙上的話說,就是“落后生產力終究要被淘汰”。
可在小白心里,扎染不是落后生產力,它是周城村的一年四季,是春天的梔子、秋天的石榴皮、夏天的板藍根、冬季依然綻放在山坡上的野花,是村民感知四季的信號,也是白族文化的美學承載,它能讓村中女性聚在一起,它的意義比一塊布料、一門手藝要大多了。
“白族文化的生存土壤,就只有旅游么?而且土布30塊錢一塊還沒人要。”就在小白迷茫的時候,丈夫張斌也陷入了沉思。張斌是香港理工大學社會學碩士,一直從事社會、鄉(xiāng)村等方面的理論研究,他也是從白族走出去的年輕人,回望家鄉(xiāng),他有眷戀、有憂慮。他承認,村民與廣闊世界連接時,得到了諸多益處,但一些有延續(xù)價值的精神內核,卻被逐步簡化為火把節(jié)、白色頭飾等標簽。去外面闖蕩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可不知來處,如何明確去處?
2012年,周城村被列入“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扎染也成了非遺項目。同年,夫妻倆做了人生中一個重要決定:回鄉(xiāng),以白族家家戶戶女人都會的“藍色扎染”為起點,回溯、延伸白族文化內涵,并將其延續(xù)下去。兩人給工作室起名“藍續(xù)扎染工作室”。
他們向老一輩村民汲取文化精髓,開發(fā)新紋路新布樣,記錄一些文史資料;同時,也在思考如何讓年輕人一起來“玩”。
2014年,夫妻倆開始做白族文化免費學堂,招募村民參加。
第一期主題是“到山上探尋扎染顏料”。在北京,這種不以提高分數為目的的文化課很常見,但對村里很多忙于生計的媽媽們來說,這一形式略有點懸浮。
邀約發(fā)出后,僅有四個家庭參加?;顒涌煲Y束時,一個9歲的男孩在發(fā)的本子上寫了一段話:“杜鵑花開在蒼山頂上,像蒼山頭上戴著一個花環(huán),蒼山的花環(huán)是太陽公公做的,我的花環(huán)是媽媽做的。”
小男孩念出來時,害羞地笑,拿本子掩住臉,媽媽眼圈發(fā)紅。小白猜,她可能沒想到兒子了解蒼山在白族文化中的意義后,會延展出如此溫馨的想象。
活動給村里的媽媽們帶來了“微小”的觸動,給她們留下了進一步思考的空間:我有多了解白族?有多了解孩子?除了織布,我還能學些什么?
2018年以后,“藍續(xù)”影響力更大,漸漸吸引了更多熟齡的女性。
37歲的單身媽媽小楊,經歷喪夫之痛后,不僅要撫養(yǎng)5歲的兒子,還要挑起家庭的責任,她一度對未來很迷茫。后來,她成了“藍續(xù)”的一份子,織布賺錢、跟游人介紹白族文化,單身媽媽的生活有了被仰望被需要的地方,人也開始有了光彩。
很多原本待在家里的老阿姨老奶奶們,也開始找到小白,要分享自家的傳統(tǒng)布樣圖案做本族文化留存,要賺錢搞事業(yè)?!凹幢闶窃卩l(xiāng)村,女人也得活出價值感?!?小白說。
2012年至今,時光如白馬過隙。曾經輟學去打工的小杏躍升為團隊講師;嫌自己跟不上時代的織布娘斗大媽,會把新畫的紋樣拍成短視頻發(fā)到網上,等待點贊;小白張斌夫妻的鄉(xiāng)村文化學堂也頻頻登上《工人日報》《中國日報》的報端,連綜藝節(jié)目《幸福三重奏》都打卡了他們的店……
窗外,春日正好,布料在藍天白云下隨風飄揚,讓人感到“自在”。小白想,這大概就是電視劇中說的“重返職場”吧。她相信 “自在”之下,未來還有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