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峰
面積是圖形與幾何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基礎概念。在練習課中,教師可以利用釘子板學具,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深入理解面積的概念。
【學具準備】
每人一塊釘子板(板上橫、豎相鄰兩個釘子之間的距離為1厘米);每人若干根橡皮筋。
【教學過程】
(一)呈現圖形,感知圖形的周長和面積
教師出示以下圖形(如圖1),請學生說一說圖形的周長和面積(橫、豎相鄰兩點之間的距離為1厘米)。
學生體會到,圖形的周長是指圍成這個圖形的線有“幾段”,而圖形的面積則是指這個圖形占“幾格”。三角形的周長和面積如何計算,學生沒有學過,教師要引導學生用估計的方法說一說大約是多少,或者在幾到幾之間。
(二)方法多元,研究三角形面積
1.教師引導:圖中三角形的面積到底是多少呢?你有什么辦法得到這個三角形的面積?請學生和同伴說說自己的想法。
2.交流反饋(至少可以呈現三種思路)。
思路一:數一數。
預設:整格的有2個,另外有2個大半格和2個小半格,合在一起大約是2格,所以三角形的面積是4平方厘米。
思路二:拼一拼。
數出占整格的2個格子,再將兩個小三角形拼成“長為2、寬為1”的長方形(如圖2)。
或數出占整格的2個格子,再將兩個小三角形拼成兩個邊長為1的小正方形(如圖3)。
思路三:擴倍拼。
補充一個同樣大小的三角形,與原三角形拼在一起,因為兩個一模一樣的三角形一共占8格,所以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4平方厘米(如圖4)。
(三)動手操作,創(chuàng)造圖形
教師提問:像這樣面積為4平方厘米的圖形,除了三角形之外,你還能創(chuàng)造出其他形狀的圖形嗎?
1.獨立操作:圍出面積是4平方厘米的圖形,并將圖形的樣子畫在練習紙上。
2.同伴交流:向同桌解釋你圍的圖形為什么是4平方厘米。
3.全班交流,分享作品(如圖5)。
通過以上活動,學生更好地理解了面積的概念。特別是在“創(chuàng)造面積為4平方厘米的圖形”的學習任務中,學生通過解釋自己的圖形為什么是4平方厘米,更深入、有效地理解了面積概念,為后續(xù)學習復雜圖形的面積積累了豐富的活動經驗。
(浙江省杭州江南實驗學校? ?31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