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而且大多數(shù)鳥類都會受到光污染的影響。光污染指的是人類過度使用照明系統(tǒng)而導致的問題,其中最明顯的影響是高樓大廈的燈光掩蓋了夜空的星光。一些鳥類以星星來進行導航,并在夜晚進行遷徙。因光污染,一些在夜晚遷徙的鳥類不僅無法正確進行導航,還會誤把高樓大廈的燈光當成星光,從而迎面撞上去。
另外,跟人類一樣,燈光也擾亂了一些鳥類的晝夜節(jié)律。即使到了晚上,它們也非?;钴S??茖W家推測這可能是因為人造的亮光,給鳥類帶來了“依舊是白天”的錯誤線索。而在一項關于大山雀的研究當中,由于光污染導致的睡眠不足使大山雀的免疫力下降,致使它們更容易患上瘧疾。
蝙蝠有毛色靚麗的,例如南亞彩蝠。在中國,南亞彩蝠主要棲息在海南、廣東和福建等地。身體毛色是鮮艷的橙色,翅膀則是橙色和黑色相間,或者也全部是橙色的。
但是彩色毛色對于這一暗夜獵手而言,有什么作用呢?科學家推測這是因為南亞氣候長年溫暖,光照充足,不少植物四季常青。靚麗的毛色有利于彩蝠在強光下融入香蕉葉、花朵和織布雀巢下等環(huán)境中,進行偽裝。
另外,根據(jù)科學家的觀察,較為成功的雄性年長彩蝠的毛色比雌性的還要鮮艷得多。所以科學家推測靚麗的毛色可能還有吸引配偶的作用。
即使是帶有狂犬病的腐肉,禿鷹都照吃不誤,而且也不會患病。這是因為禿鷹有兩大法寶來抵抗腐肉的病菌。
首先是它的胃酸。人類胃酸的PH值在1.5至3.5之間,而禿鷹胃酸的PH值幾乎接近于0。如果人類胃酸PH取值為2,那么禿鷹胃酸的腐蝕程度是人類胃酸的100倍。可沒有多少病菌能從如此程度的胃酸中幸存下來。
第二就是禿鷹強大的免疫系統(tǒng)。從胃酸里幸存下來的病菌接下來要面對的是脊椎動物里最強的免疫系統(tǒng)之一,而這免疫系統(tǒng)還能抵御病菌產(chǎn)生的各種毒素。在這兩大法寶的幫助下,禿鷹甚至還成為了流行病終結(jié)者。如果病菌在傳播過程中遇到了禿鷹,那么這將是它們的最后一站。
但強大的抗病能力并非沒有代價。禿鷹幾乎把大多數(shù)資源都用在進化胃酸和免疫系統(tǒng)上了,以致于禿鷹很少關注自己的外表。
這種情況是可以發(fā)生的。不過根據(jù)動物學家的計算,至少得300至500條餓得不行的食人魚,才能在5分鐘內(nèi)把一個人吃完。食人魚實際上也不是一些人口中那樣的兇猛及貪食。食人魚其實是雜食動物,它們更像禿鷹,以將死或已死亡的動物為食,或者以小魚為食。
食人魚很少主動攻擊人類。美國一位熱帶生物學博士曾經(jīng)以身做實驗。他親自下到裝滿號稱最兇猛的食人魚——紅腹食人魚的水池中,同時,他面前還手捧血淋淋的肉。然而,食人魚群只是把他手里的肉吃完就離開了,一口也沒有咬他。
至于美國前總統(tǒng)羅斯福親眼見到食人魚在5分鐘內(nèi)把一頭牛吃得只剩骨頭的故事,經(jīng)過后來的考證,其實是另有緣由。那是因為當?shù)氐娜嗣駷榱私o羅斯福留下深刻的印象,花了幾個星期的時間,收集了上百條食人魚,并把它們餓到羅斯福的到來,所以羅斯福才能看見那一震撼的景觀。
盡管進化常常被認為是一個緩慢的、漸進的過程,但是一個個體,甚至是一個物種的進化,都可能在任何一個時間點發(fā)生。這是因為進化的基礎是DNA突變,而DNA突變又是隨機產(chǎn)生的。
DNA突變可能一段時間后才產(chǎn)生,也可能是下一秒就發(fā)生。適應環(huán)境的D N A突變就會保存下來,然后促進個體進化,并隨著多個個體繁衍,促進種群的進化。這一現(xiàn)象最經(jīng)典的例子就是胡椒蛾從淺色進化成黑色的。
英國的胡椒蛾原來絕大多數(shù)是淺色的,但在英國工業(yè)革命之后,工廠附近的樹木被“熏黑”了,促使絕大多數(shù)胡椒蛾從淺色進化成接近黑色的深色,因為黑色的偽裝色更能躲避天敵。根據(jù)科學家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這一進化最多只花了8年的時間。
行星被定義為“自身不發(fā)光,環(huán)繞著恒星的天體”,而如果按照這一定義,那么恒星無法演變成行星。但是如果單純尺寸上講,那么恒星可以變成行星,而這類星體被稱為“白矮星”。
白矮星是恒星最終的歸宿之一。中等質(zhì)量的恒星,例如我們的太陽,也包括了低質(zhì)量的恒星,它們在生命的最后,會形成一個致密的天體,也就是白矮星。一顆典型的白矮星的大小只略大于地球,但是質(zhì)量卻有太陽的一半。
一些質(zhì)量較大的中等質(zhì)量的、以及高質(zhì)量恒星在演化成超新星之后,也有可能繼續(xù)演化成白矮星。一般來說,超新星在爆炸之后會塌縮成黑洞。但部分超新星在爆炸之后,由于拋出了過多的物質(zhì),以致于剩下的物質(zhì)質(zhì)量不足以形成黑洞,于是它們反而演化成了白矮星。
這是可以的。當宇宙輻射的粒子撞擊地球大氣層的原子時,會產(chǎn)生大量的帶電粒子,而其中一些帶電粒子會來到地球表面,然后可以被人類捕獲。只不過除了太陽光,其他抵達地球的宇宙輻射強度并不大,不太可能成為能量的來源。
這些抵達地面的帶電粒子并不多,得需要12平方千米的量才能點亮一個60瓦的電燈泡。在相同條件下,太陽光提供的能量至少是其他宇宙輻射的3億倍。因此在地球上,與其轉(zhuǎn)化宇宙輻射,倒不如轉(zhuǎn)化太陽能。
來到外太空也是如此。在太陽系范圍里的宇宙空間,也是太陽能的強度更大。這是因為太陽風把大部分太陽系外的宇宙輻射隔檔在外,而只有少部分進入到了太陽系。所以至少在太陽系里,轉(zhuǎn)化太陽能遠比轉(zhuǎn)化其他宇宙輻射要來得實在。
葉子的工作是盡可能地進行光合作用,以制造營養(yǎng)。同時,葉子也要進行蒸騰作用,呼出二氧化碳并蒸發(fā)水分。此外,葉子還要避免被太陽烤焦、低溫冷凍和高溫干燥,等等。需求的不同,加上地區(qū)的限制,促使植物進化出了不同形狀的葉子。
具有最復雜的葉子的植物當屬刺通草。刺通草分布于中國、尼泊爾和越南等地。它寬大的葉子有著腳蹼一樣的根部,然后分出各種形狀的分葉,既有橢圓形的、水滴形的,也有火焰形的……稍微夸張點說,它什么形狀的葉子都有。
龐大的葉子使刺通草能捕捉更多的太陽光,而不同形狀葉子不僅能更有效地捕捉太陽光,同時也能捕捉上層葉子遺漏的光線。奇特的葉片使它們的蒸騰作用不至于過大。光滑的質(zhì)地和葉尖也提供了對強降雨的耐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