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銀生
非小細胞肺癌是一種呼吸系統(tǒng)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以及病死率比較高,發(fā)病率超過了所有肺癌類型的70%[1]。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方式為含鉑的藥物化療聯(lián)合局部的放射治療,但是進行放射性化療的患者的病死率非常高,并且對于放射性化療失敗后的應對措施不足,而藥物靶向治療相比傳統(tǒng)放射化療更加安全有效[2]。本文就此選取了2015~2017 年本院收治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76 例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吉非替尼靶向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效果,具體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2017 年本院收治的76 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并將其隨機分成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38 例。對照組男25 例,女13 例,年齡最高76 歲,最低35 歲,平均年齡(56.76±7.26)歲,腺癌患者28 例,鱗癌患者10 例,Ⅲb 期患者26 例,Ⅳ期患者12 例;研究組男26 例,女12 例,年齡最高78 歲,最低34 歲,平均年齡(57.25±7.76),腺癌患者29 例,鱗癌患者9 例,Ⅲb 期患者25 例,Ⅳ期患者13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jīng)過本院確診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者;②對本次研究中藥物無過敏者;③對此次研究知情并同意者。排除標準:①重要臟器功能受到嚴重損害者;②有精神病史者;③心功能嚴重不全者[3]。
1.3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化療進行治療,在治療前3 天對患者使用25 mg/m2的順鉑進行靜脈注射,在治療的第1、8、15 天對患者使用吉西他濱進行靜脈注射[4]。研究組患者采取吉非替尼靶向治療,給予患者吉非替尼進行口服治療,每次服用藥量為250 mg,服用1 次/d,可以空腹服用或者與食物一起服用。注意在服用藥物的期間不能同時服用其它的腫瘤藥物,并且給予患者營養(yǎng)支持以及鎮(zhèn)痛等處理,患者在1 個月后需要進行復查,對其療效進行評價,當患者病情異?;蛘叱霈F(xiàn)不能忍受的現(xiàn)象則應馬上停止藥物的使用[5]。
1.4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以及生存情況。①治療效果可以分為顯效、有效與無效3 個評級,若是患者經(jīng)過治療后腫瘤縮小明顯,咯血與胸悶癥狀完全消失并且無復發(fā),則治療效果為顯效;若是患者經(jīng)過治療后腫瘤的半徑減小>30%,咯血與胸悶癥狀有所改善,則為有效;若是患者經(jīng)過治療后腫瘤半徑與癥狀都沒有改變,則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6]。②不良反應包括骨髓抑制、皮疹、皮膚干燥、惡心乏力、黏膜炎、間質(zhì)性肺疾病以及血尿[7],統(tǒng)計兩組患者各不良事件發(fā)生例數(shù)。③統(tǒng)計兩組患者在治療半年、1 年、2 年以及4 年生存例數(shù)。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治療后顯效28 例,有效9 效,無效1 例,治療總有效37 例;對照組患者治療后顯效20 例,有效7 例,無效11 例,治療總有效27 例。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7.37%高于對照組的71.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n(%)]
2.2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治療后發(fā)生骨髓抑制、黏膜炎與間質(zhì)性肺疾病各1 例,皮疹、皮膚干燥、惡心乏力以及血尿均0 例;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發(fā)生骨髓抑制4 例、皮疹1 例、皮膚干燥2 例、惡心乏力1 例、黏膜炎3 例、間質(zhì)性肺疾病5 例、血尿2 例。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7.89%低于對照組的47.3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2.3兩組患者生存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治療后半年、1 年、2 年、4 年生存分別為92.11%、84.21%、73.68%、57.89%,均高于對照組的65.79%、55.26%、47.37%、36.84%,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存情況比較 [n(%)]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按照類型可分為大細胞癌、腺癌以及鱗癌,該疾病早期的癥狀不明顯,但是隨著疾病發(fā)展,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血痰、咳嗽、氣促、胸痛、發(fā)熱等癥狀,若是患者癥狀開始為頭痛、惡心等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癥狀時,則可能是非小細胞癌轉(zhuǎn)移到了腦部[8,9]。該疾病患者的病死率非常高,而對于該疾病患者的治療目的就是為了盡可能延長患者的生存期,降低患者治療中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使患者生活質(zhì)量提高。吉非替尼靶向治療是一種治療該疾病的有效方式,吉非替尼可以有效地對選擇性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激活[10],抗血管的形成、細胞周期的失控、細胞的凋亡以及腫瘤的轉(zhuǎn)移與侵襲起到抑制作用,吉非替尼本身特異性強,引起的不良反應比較小,耐受性以及抗癌活性都比較好,比傳統(tǒng)化療更具優(yōu)勢。有研究表明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治療中應用吉非替尼靶向治療可以明顯提高抗腫瘤的效果,使患者臨床的癥狀得到很大緩解,患者受到的毒副反應一般都是Ⅰ度與Ⅱ度[11],并不需要經(jīng)過特殊的處理,對治療沒有什么影響。
靶向治療指的是藥物可以在細胞分子的水平上特異性地選擇致癌點,對癌癥的生長起到抑制作用,但是對人體內(nèi)正常的組織一般只會起到比較輕微的作用或是不起作用,對人體正常的組織能起到一定保護作用,使患者體內(nèi)不良反應減少,加強治療的安全性,有效防止胃腸道反應以及骨髓抑制發(fā)生[12]。而本文研究中選擇的藥物為吉非替尼,該藥物可以對酪氨酸激酶的活性起到抑制作用,并和三磷酸腺苷進行競爭,發(fā)生特定的結(jié)合,影響患者體內(nèi)細胞傳導的通路,從而抑制腫瘤的生長,但是對于小細胞肺癌的患者沒有特異性。
本文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顯效28例,有效9例,無效1 例,治療總有效37 例;對照組患者治療后顯效20 例,有效7 例,無效11 例,治療總有效27 例。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7.37%高于對照組的71.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發(fā)生骨髓抑制、黏膜炎與間質(zhì)性肺疾病各1 例,皮疹、皮膚干燥、惡心乏力以及血尿均0 例;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發(fā)生骨髓抑制4 例、皮疹1 例、皮膚干燥2 例、惡心乏力1 例、黏膜炎3 例、間質(zhì)性肺疾病5 例、血尿2 例。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7.89%低于對照組的47.3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后半年、1 年、2 年、4 年生存分別為92.11%、84.21%、73.68%、57.89%,均高于對照組的65.79%、55.26%、47.37%、36.84%,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吉非替尼靶向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降低患者治療中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提高患者生存率,療效顯著,可以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