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田慧平
在《3 ~ 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以及“課程游戲化”精神的引領(lǐng)下,教師的教育觀念正在發(fā)生著巨變:努力嘗試自主探索學習;努力傾聽幼兒的心聲;努力將自己定位為觀察者、引導者和支持者。
在大班探索活動“相吸與相斥”中,教師將鐵制品與其他材料制品分別放在不同的籮筐中,讓幼兒用手中的磁鐵去吸一吸,了解磁鐵的工作原理,幼兒們都積極地嘗試著。只見樂樂飛快地在籮筐中試了一下,然后又從其他幼兒手中拿過一塊磁鐵,用兩塊磁鐵夾住籮筐中的材料,大聲說:“我什么東西都能吸起來!”老師馬上走過去,指責樂樂沒有按照活動要求去操作,違反了游戲規(guī)則,打亂了活動安排,讓他馬上停止。
在主題活動“各行各業(yè)”中,教師鼓勵幼兒向父母了解他們的工作,有條件的還可以到父母的工作單位進行參觀。活動前,老師認為幼兒和爸爸媽媽關(guān)系親密,也能經(jīng)常聽到父母談論他們的工作,親子之間的談話應該很精彩??墒?,舉手分享的幼兒并不多,老師責怪幼兒回家沒有詢問父母,對父母漠不關(guān)心。這時,寧寧舉手說:“我媽媽在銀行工作,她會打電腦?!苯Y(jié)果,好幾個幼兒都舉手說自己的父母也在銀行工作,因為他們也會打電腦。老師氣急敗壞地翻開點名冊一一核查,責怪他們沒有進行核實,要求他們明天重新回答提問。
上述案例中的老師知道要做“觀察者”,但又不甘心只做觀察者,看到幼兒沒有按照自己設計的程序走就沒有耐心了。知道要做“引導者”,但不知該如何去引導,只會埋怨幼兒不對,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在科學游戲活動中,幼兒們非常興奮地探索著磁鐵的奧秘,饒有興趣地分享著自己的發(fā)現(xiàn)。浩浩是個喜歡科學探索的幼兒,他用一塊磁鐵從一盤赤豆中吸出了混雜其中的大頭針,接著他又將大頭針倒回赤豆中再重新吸出來,就這樣一直重復著。但不知不覺間,浩浩的操作已經(jīng)“跑題”了,他正用大頭針扎著赤豆,地上也撒落了一些大頭針。我想,他可能是對材料失去了興趣。
這時,我突然產(chǎn)生了一個念頭:給他一個新的探索動力。于是,我走過去蹲下身子,一邊撿大頭針,一邊自言自語:“地上這么多大頭針會扎到小朋友的,可是那么多,怎么撿呢?”浩浩見狀,拿出磁鐵在地上吸了起來。等他撿完大頭針后,我說:“你還想不想用磁鐵來幫忙做些其他事情?”他說:“想的?!庇谑牵业健俺小比×艘粋€礦泉水瓶,在里面放入一些回形針,對他說:“你能將這些回形針一口氣全部取出來嗎?記住,不能把瓶子倒過來。”浩浩拿了塊磁鐵開始嘗試。他將磁鐵緊貼著瓶身想吸住所有回形針,可他發(fā)現(xiàn)這樣只能吸住其中幾個。于是,他將瓶身略微傾斜一些,沒想到回形針剛往上移了一點,就掉下去了,這樣反復幾次后,他開始在教室里四處張望。我引導他:“將回形針并在一起就好了?!彼劬σ涣粒瑢⑵恐械幕匦吾樔沽顺鰜?,一個個串在一起再放入瓶中。
可是,就在他快接近成功時,又出現(xiàn)了新的問題:瓶口比較小,由于磁鐵無法轉(zhuǎn)彎,回形針總在瓶口處又掉下去。他顯得有些急躁了,站起身子準備走到別的組去。眼看浩浩準備放棄了,我及時給他提供了一些中小型的磁鐵,他接過磁鐵又重新開始嘗試。在回形針到達瓶口時,他將小磁鐵伸入瓶口,將回形針吸了出來,浩浩終于成功了!
幼兒是一本豐富多彩的書,如果教師想讀懂、讀透這本書,就要學會觀察幼兒的行為,分析幼兒的興趣點,懂得幼兒的需求。如果教師蹲下身來與幼兒交流,從幼兒的視角去觀察他們眼中的世界,真正走進幼兒的內(nèi)心深處,就會理解他們?yōu)槭裁礇]有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任務,為什么不能精彩地談論父母的工作。教師只有關(guān)注幼兒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關(guān)注幼兒看似不可思議的行為表現(xiàn),關(guān)注幼兒在師幼互動中的真實體驗,才能真正了解他們的行為,真正成為一個“觀察者”。
幼兒的特點是生性好動、喜歡探索,但是他們各方面能力明顯不足。
首先,是探索的目的性不強。幼兒活動的意向不清晰,同時,因為生活經(jīng)歷少,接觸的事物比較有限,理解能力不足,導致他們雖有探索的欲望,卻不會主動選擇并確定探索方向,容易受環(huán)境的影響和興趣的支配,探索活動具有明顯的玩樂特點。在案例中,浩浩起初用磁鐵吸赤豆中的大頭針,在滿足玩樂的需求后,便開始無目的地玩耍。
其次,是幼兒思維的靈活性不夠。如在案例中,浩浩在用磁鐵將回形針吸過瓶身時,一直用一種方法,而沒有想到換一種方法。
再次,是幼兒探索學習的韌勁不足。遇到困難時,他們?nèi)菀讍适判亩艞壟ΑH绨咐械暮坪平?jīng)過多次嘗試都未能將回形針取出時,便失去了耐心。
因此,在幼兒的自主探索學習活動中,教師應正確評估幼兒的能力,在幼兒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的基礎(chǔ)上,利用材料和環(huán)境的刺激讓幼兒順利達到“最近發(fā)展區(qū)”。
幼兒的自主探索學習需要教師的支持,但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隨意地提供幫助。教師要學會放手,給予幼兒充分的信任,并為幼兒提供獨立解決問題的環(huán)境、時間和空間。只有當幼兒因為現(xiàn)有經(jīng)驗與能力的局限,無法繼續(xù)進行探索活動時,教師再提供適度的支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通過細致的觀察,了解幼兒的探索學習過程,面臨的困難和亟須解決的問題,了解幼兒的不同發(fā)展水平。對于能力強的幼兒要放手,讓他們獨立解決問題;對于能力弱的幼兒,教師要進行介入和指導,這樣才能把握介入的最佳時機。如當浩浩玩了一會兒磁鐵吸大頭針的游戲后,就開始進行無目的的玩耍,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的游戲材料對他已不再具有探索意義,浩浩需要從外界獲得一種產(chǎn)生新的探索需求的刺激;當他無法用磁鐵將回形針一起吸出來而不知所措地四處張望時,我捕捉到他發(fā)出的求助信號;當他未實現(xiàn)目標而準備放棄時,我又意識到他因缺少工具無法操作,對完成這一操作任務失去了信心,于是我立刻給他提供了新工具。
教師在觀察了解幼兒的需求后,應根據(jù)幼兒探索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有針對性地給予其心理與能力的支點。本案例中,我的三次干預指導都在力圖做到這些。
第一次,當浩浩已經(jīng)熟練地掌握用磁鐵吸大頭針的方法,現(xiàn)有游戲材料已無法再引起其探索欲望時,我及時為他提供了新的游戲材料,并提出更高的活動要求:一是回形針先要連成一體,二是用磁鐵將這些回形針同時吸出。浩浩欣然接受并開始了新的探索學習,這說明新的活動要求更具有挑戰(zhàn)性和趣味性。
第二次,在浩浩用磁鐵無法同時將回形針吸起而感到無助時,我針對性地對其點撥“回形針并在一起就好了”,立刻產(chǎn)生了“四兩拔千斤”的效果,使浩浩眼前一亮,豁然開明。
第三次,當浩浩經(jīng)歷多次曲折,但終未成功而失去信心時,我為其提供了解決這一難題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于是,浩浩又回來繼續(xù)解決原先的問題,并最終獲得了成功。
結(jié)合這個案例,我獲得了許多有意義的啟示: 作為教師,我們不僅需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更需要具備正確、科學地觀察幼兒和支持幼兒的能力,將理論付諸實踐才是最重要的,這也是我們一線教師的工作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