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學 范振強
提 要:語料庫研究顯示,概念隱喻中只有4.36%被交際者真正用作隱喻。為了解釋這一現(xiàn)象,學者提出了刻意性隱喻理論,在語言維度和概念維度的基礎(chǔ)上引入隱喻的交際維度,并提出了隱喻的刻意性機制,是隱喻研究值得關(guān)注的新動向。該理論在刻意性隱喻的界定、刻意性的識別、隱喻心理加工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還面臨很多問題,本文嘗試集中對四方面的問題和挑戰(zhàn)進行梳理分析,并對將來發(fā)展趨勢做出展望,旨在促進交際維度刻意性隱喻研究的融合與深入。
概念隱喻理論掀起了隱喻研究的一場革命,開啟了隱喻認知研究的熱潮,但概念隱喻理論側(cè)重隱喻的語言和概念維度,對隱喻的交際維度重視不足(Cameron,2003; Müller,2008;Semino,2008;Reijnierse,2017:21)。在這種背景下,刻意性隱喻理論(Deliberate Metaphor Theory)應(yīng)運而生,它提出隱喻的語言、認知和交際三維模型,尤其重視交際維度隱喻使用的刻意性。早期的代表人物有Goatly(1997)、Shen & Balaban(1999)、Cameron(2003)、Charteris-Black & Musolff(2003)和Goddard(2004)。近年來,隨著Steen(2008,2011,2013,2015; Musolff, 2016; Tay, 2016;Xu et al., 2016;Steen, 2017a; 2017b)等人的積極提倡,該理論越來越受到學界重視,如期刊Metaphor and the Social World在2011年創(chuàng)刊號設(shè)立刻意性隱喻理論的?????桃庑噪[喻理論在心理學、話語分析、語料庫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等領(lǐng)域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和振動,并且在這些領(lǐng)域催生了新的隱喻理論。如今,刻意性隱喻理論引發(fā)的有關(guān)隱喻刻意性的大論辯還在延續(xù),如2015年Journal of Pragmatics(第90卷)和2017年Intercultural Pragmatics(第1期)發(fā)表了幾組論文,呈現(xiàn)了心理學家Gibbs和刻意性隱喻理論倡導者Steen在基于實驗的基礎(chǔ)上的對話和交鋒,體現(xiàn)了刻意性隱喻理論從理論走向?qū)嵶C的轉(zhuǎn)型(Steen, 2017a; Gibbs & Chen, 2017)??桃庑噪[喻理論在應(yīng)用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如Beger(2011)、Thibodeau & Boroditsky(2011)、Ng & Koller(2013)以及Musolff(2016)等。
刻意性隱喻理論在語言和認知維度的基礎(chǔ)上,將交際引入隱喻研究,可視為概念隱喻理論的擴展和延伸(Steen,2013;Reijnierse,2017:5)。目前,國內(nèi)有研究提到了與刻意性隱喻理論相關(guān)的概念,如隱喻的意向性(徐盛桓、廖巧云,2013)、刻意性(冉永平,2012:84)、認知效果(范振強,2015)、新奇性(張建理,2008)、死隱喻復(fù)活(莫嘉琳、劉潤清,2014)、刻意性隱喻與混合隱喻(范振強、郭雅欣,2019)、刻意性隱喻的認知語用機制(范振強、馬瑞潔,2019;范振強,2020)、刻意性隱喻與話語分析(張薇、汪少華,2020)。但總體而言,國內(nèi)研究相對零散,未形成系統(tǒng)的理論,專門研究尚不多見。本文嘗試對刻意性隱喻理論及其面臨的挑戰(zhàn)進行分析,并對其未來發(fā)展趨勢進行展望,以期更多的國內(nèi)同行加入到刻意性隱喻理論的探索和論辯中,共同把隱喻研究推向深入。
占主流地位的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隱喻的理解需要依賴思維中的認知域映射,其理解過程是自動的和無意識的。這種觀點受到了質(zhì)疑。首先,心理語言學家根據(jù)實驗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觀點:(1)概念隱喻理論所討論的很多隱喻并不是真正的隱喻,人們在理解隱喻時,只需在詞匯層面上進行解歧即可(McGlone,2007)。(2)只有常規(guī)隱喻才是無意識的,新奇隱喻需要意識的參與(Gentner & Bowdle,2001)。其次,針對概念隱喻理論存在“重認知、輕語言”的弊端,以荷蘭“Pragglejaz團隊”為代表的語料庫語言學通過運用“隱喻識別程序”(MIP)對語料庫檢索發(fā)現(xiàn),在19萬詞的語料庫中,只有13.3%的詞匯是概念隱喻,而這13.3%的概念隱喻中只有4.36%被交際者真正用作隱喻(Steen, 2008; Reijnierse,2017:45)。
總之,心理語言學和語料庫語言學的研究認為概念隱喻理論存在“隱喻悖論”(Steen, 2008):很多隱喻不需要啟用隱喻類比也能達到理解。認知語言學所認為的隱喻在心理語言學和語料庫語言學家們看來并不具隱喻性,刻意性隱喻理論就是為了解決隱喻悖論而提出來的。
無論是話語分析關(guān)注的語言隱喻還是認知語言學研究的概念隱喻,都無法解決隱喻悖論,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從交際層面闡釋隱喻(Cameron,2007; Charteris-Black,2004; Richie, 2006; Steen,2008; 2011; 2013)??桃庑允墙浑H層面上的隱喻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1)刻意性隱喻的界定及存在的問題
(1)刻意性隱喻的定義
“當使用隱喻的目的是讓受話者以全新的視角,從其他概念域或概念空間(隱喻的始源域)來審視某物或某話題(即隱喻的目標域)時,這就是隱喻的刻意性用法”(Steen,2008:222)?!坝幸庾R的隱喻思維是隱喻刻意用法的一種,既關(guān)涉隱喻的生成也涉及隱喻的理解,通過隱喻的有意識加工,隱喻的使用者全力關(guān)注隱喻的跨域映射”??桃庑噪[喻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
首先,從發(fā)話者的視角看,隱喻的刻意性指的是發(fā)話者使用隱喻“指導受話者對目標對象采取‘另類’視角,使后者在發(fā)話者的視角下獲得對目標的深刻認識”(Steen,2011:180)?!半[喻的刻意性體現(xiàn)在在具體的場合下,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運用隱喻語言實現(xiàn)特定的目的”(Cameron,2003:101)。以“Juliet is the sun.”為例,該話語字面義是虛假命題,發(fā)話者刻意向受話者發(fā)出邀請,讓受話者從“太陽”的異域視角感受“朱麗葉”的魅力,受話者通過運用類比加以理解。因此,發(fā)話者有意讓受話者換個視角(始源域視角)看問題(目標域)就構(gòu)成了隱喻刻意性用法的關(guān)鍵。
其次,從受話者的視角看,刻意性隱喻“使受話者毫無選擇,只能有意識地構(gòu)建跨域映射”(Steen,2010:56)。隱喻的刻意性可以通過受話者的回應(yīng)看出來,如“Why did you use that metaphor?”“That is a nice image.”(Steen,2015:67)。再如在論辯性的場合,當甲設(shè)喻來說明一種事理時,乙可以針鋒相對地否認甲的隱喻或另行設(shè)喻來批駁對手。如:
(1)“可是,柳林組地層里的礦,已經(jīng)被證明是一窩一窩的,扁豆似的。沒有多大面積,也就沒有多大儲量,因此,它很少工業(yè)價值。”
“我認為,在一定條件下,它也可能呈層狀存在著。不是扁豆,是烙餅,千層餅似的?!?/p>
(張?zhí)烀瘛肚嗯c藍》)
最后,隱喻的刻意性可以從其與非刻意性隱喻的對比中體現(xiàn)出來。例如當某人用常規(guī)隱喻句“We have a long way”或“兩人攜手并肩走完一生”來談?wù)撃扯侮P(guān)系時,發(fā)話者并不是有意讓受話者改變對當前話題的視角,因此也不是刻意讓受話者激活“RELATIONSHIP IS A JOURNEY”這樣的概念隱喻,受話者通過消除歧義的方式即可理解,不涉及刻意性。此外,有些常規(guī)化隱喻(如“I see what you mean”是概念隱喻“SEEING IS UNDERSTANDING”的語言隱喻)已經(jīng)不再被人們當作隱喻。
(2)隱喻刻意性界定存在的問題
刻意性隱喻在界定方面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刻意性隱喻的界定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不同的隱喻學者給出的界定不同,并且根據(jù)各自的定義互相挑戰(zhàn)。例如,有學者將刻意性隱喻等同于新奇隱喻,而常規(guī)隱喻則視為非刻意性隱喻(Gibbs,2011)。實際上,根據(jù)Steen的定義,刻意性隱喻只涉及交際層面交際者的施喻刻意性,并不和隱喻是否常規(guī)掛鉤,人們完全可以刻意地讓常規(guī)隱喻或死隱喻復(fù)活,并再現(xiàn)其隱喻性,如“請你不要火上澆油,要火上澆水”。發(fā)話者使用該話語的目的就是為了通過突顯死隱喻內(nèi)部張力的方法讓其復(fù)活??梢姡Z言表達是否作隱喻式解讀的關(guān)鍵不是常規(guī)性,而是與發(fā)話者的意向性有關(guān),取決于發(fā)話者是否刻意讓受話者進行跨域映射。
其次,在定義時,刻意性與意向性、注意力和意識等理論概念的區(qū)分也存在分歧,導致理論爭鳴缺乏對話的基礎(chǔ)。以意識性為例,有學者將刻意性施喻視為一種有意識的過程,“刻意性隱喻無論是有意向地使用還是注意力的轉(zhuǎn)移,都不可避免要涉及意識性”(Xu, et al., 2016:439),也有學者認為刻意性隱喻理論“完全忽視了對人類意識問題的研究”,認為刻意性隱喻理論“未能闡述意識性對語言隱喻生成和理解的作用”(Gibbs & Chen, 2017:122-123),而Steen的刻意性隱喻理論既重視刻意性隱喻的有意識,也重視無意識的作用?!翱桃庑噪[喻可能涉及有意識的類比加工,但這沒有否認刻意性隱喻也涉及無意識的加工過程,很顯然后者是存在的。對語言加工而言,有意識和無意識兩個過程是一種雙向輸入的關(guān)系”(Steen, 2011:55;2017a:6),如何將刻意性隱喻的意識性交代得更加細致,是刻意性隱喻理論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
最后,刻意性的二元劃分忽視了刻意性的程度問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Goatly, 1997),隱喻度是一個連續(xù)統(tǒng),同樣,隱喻的刻意性和激活度也是一個連續(xù)統(tǒng)?!爱斘覀冄芯咳藗?nèi)绾问褂秒[喻時,隱喻是隨著話語事件的展開呈動態(tài)激活模式,而且激活有程度差異?!?Müller,2011:62)隱喻的激活度是一個連續(xù)統(tǒng),一端是處于“睡眠”狀態(tài)的隱喻,另一端處于“清醒”狀態(tài)。隱喻研究需要的關(guān)鍵變量是“透明度”,字面義為交際者所知曉的隱喻透明度較高,容易得到激活,相反,那些字面義已經(jīng)消失的隱喻透明度低,被激活的概率較小。激活論指出,隱喻的刻意性和意識性也呈現(xiàn)類似的連續(xù)統(tǒng),刻意性和有意識的隱喻處于連續(xù)統(tǒng)的一端,非刻意性、無意識使用的隱喻位于另一極點。
2)刻意性隱喻的識別描述及存在的問題
(1)刻意性隱喻的識別
刻意性隱喻在表層語言和深層概念上表現(xiàn)為多種形式,執(zhí)行多種交際功能。以這些形式為線索,可以厘清哪些刻意性隱喻會引發(fā)有意識隱喻加工。這些形式可以體現(xiàn)為單詞、短語、句子、段落甚至完整的語篇;它們也可以是諺語、俗語、名言警句、幽默笑話等;更可以是大篇幅的或橫跨對話的延展隱喻,用來闡述問題,傳授知識,啟迪人生,因此它們可以是童話故事、語言、格言、神話故事等——所有這些都是刻意性隱喻的表現(xiàn)形式,發(fā)話者的目的就是有意讓受話者改變視角,用全新的事物來認知當前事物。具體表現(xiàn)為明喻、擴喻以及各種刻意性隱喻標記等(如“metaphorically speaking”、“l(fā)iterally”、“as is were”、“so to speak”、“sort of”、“imagine”、“figuratively”等(Goatly,1997))。“對刻意性隱喻的語言形式和修辭結(jié)構(gòu)的窮盡式挖掘是未來研究亟待解決的課題之一”(Steen,2008:225)。
(2)刻意性隱喻識別面臨的問題
上文所述的隱喻刻意性的識別標記也面臨問題和挑戰(zhàn),“僅憑語篇證據(jù)并不能判斷某個具體的隱喻是否是‘刻意為之’”(Gibbs,2011:30)。
首先,這些隱喻標識并不都是隱喻的專屬標記,它們也可以用來識別非隱喻義。因此,研究者高估了此類標記對識別隱喻刻意性的重要性,“任何嘗試創(chuàng)建刻意性隱喻標識的研究需要基于大量的語篇,包括隱喻和非隱喻語篇,只有這樣才能對隱喻的識別標記做出可靠的結(jié)論”(Gibbs,2011:35)。
其次,包括隱喻線索詞在內(nèi)的話語標記并不能直接反映刻意的、有意識的語言加工過程。英語中用“Um, well, sort of”等表示思考猶豫,比如在回答別人詢問時間時,經(jīng)過一番猶豫決定提供一個大概的時間。因此,當發(fā)話人使用這種話語標記時,很難確定發(fā)話者到底是真的在猶豫,還是刻意選擇使用這些標記有意讓受話者知道提供的時間是不精確的。此外,很多隱喻標識晚于隱喻出現(xiàn),比如“John really went out on a limb, so to speak, when he placed all his money in the stock market”中,“so to speak”并不是隱喻“went out on a limb”的識別標記(Goddard,2004),它只能表明發(fā)話者意識到自己使用了一個隱喻,我們無法根據(jù)這種言后的認識和標記得出發(fā)話者在使用隱喻前已經(jīng)刻意計劃好了。
再次,刻意性隱喻的識別需要重視語境因素。現(xiàn)有的詞匯或短語層面的刻意性隱喻識別標記,如果放在更大的語篇或情境語境中分析并不是刻意性隱喻,如來自不同認知域的“形容詞+名詞”構(gòu)式(如economic crash)被認為是刻意性隱喻的識別標記(Nacey, 2013),但將它們放在更大的上下文語境中分析發(fā)現(xiàn),并不是所有的這種構(gòu)式都是刻意性隱喻(Reijnierse,2017:77)。相反,有些隱喻沒有刻意性標記,但結(jié)合語境分析卻是刻意性隱喻,如話題誘發(fā)的隱喻(Reijnierse,2017:33)。即便是明喻、擴喻等標記,如果在更大的上下文語境中考查,有的是刻意性,有的是非刻意隱喻,有的上下文跨度長達十幾行文字(Reijnierse,2017:120)。理想的語境單位應(yīng)該是小說的一個章節(jié)、新聞報道的整篇文章、整本學術(shù)專著或整篇論文、口語中的整個會話過程。
最后,語言、認知和交際三個維度在識別隱喻刻意性時權(quán)重不同,如何給這些識別標記排序、賦予準確的權(quán)重值,也是挑戰(zhàn),見表1。
表1.隱喻性質(zhì)三維分類法(Steen 2013:39)
從表中不難看出,與Steen(2008)的表述不同,在語言層面,刻意性和隱喻的形式明暗沒有必然聯(lián)系;在概念層面,隱喻的刻意性和隱喻的常規(guī)性也沒有直接關(guān)聯(lián),人們完全可以刻意地讓常規(guī)隱喻復(fù)活,賦予其刻意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新奇隱喻都是刻意性施喻。可見,語言形式的明或暗受制于概念層面的新奇性,如明喻原本是明顯的刻意性標記,但常規(guī)化的明喻也可以是非刻意性的。而概念層面的新奇隱喻似乎可以壓倒一切語言標記,“新奇隱喻很特殊,很難找到非刻意性的新奇隱喻和明喻。原因在于新奇度本身就表明發(fā)話者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意選擇一個不常用的始源域來談?wù)摦斍暗哪繕擞蛟掝},這就意味著此種新奇的隱喻映射具有刻意性”(Steen 2013:40)。如何對三個層面識別標記的關(guān)系進行精確說明,是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
3)對刻意性隱喻加工過程和功能的解釋及存在的問題
刻意性隱喻的過程和功能是一個問題的兩個側(cè)面,即發(fā)話者通過使用刻意性隱喻要達到何種目的,而受話者又是如何理解的?
(1)對刻意性隱喻的加工過程和功能的解釋
從發(fā)話者角度而言,刻意性隱喻是一種修辭策略,“刻意性隱喻是需要一定意識參與的話語策略,旨在取得特定的修辭效果”(Steen,2008:223)。發(fā)話者通過該策略意在讓受話者啟用隱喻思維以實現(xiàn)具體的話語功能,達到特定的目的,因此刻意性隱喻廣泛應(yīng)用于文學、廣告、新聞和政治演說等。發(fā)話者刻意地使用隱喻的目的就是實施交際功能。刻意性隱喻理論認為,刻意性隱喻可以彰顯某個特定話語事件的文體或語域(如小說語言)、題材(如科技類)、體裁(如記敘文或議論文)、目的(如勸說、提供信息、教育)、領(lǐng)域(如文學或宗教)以及其他話語功能。
從受話者角度而言,刻意性隱喻的理解過程就是對其實施在線心理加工的過程??桃庑噪[喻理論后期反復(fù)強調(diào)的兩個概念是“注意力”(attention)和“比較”(comparison)?!翱桃庑噪[喻和非刻意性隱喻的一個根本區(qū)別就是‘注意力’不同”(Steen, 2017b:281),“刻意性隱喻就是那些將注意力引導到始源域,并在工作記憶中對源域的細節(jié)進行關(guān)注的隱喻,而非刻意性隱喻無需如此”(Steen, 2017a:6)。除了注意力,刻意性隱喻與非刻意性隱喻區(qū)分開來的在線加工機制就是,“發(fā)話者通過話語向受話者明示,并引導受話者對始源域和目標域進行表征和比較”(Steen, 2017:284)。至于具體的推理過程,刻意性理論沒有給出自己的理論模型,只借鑒了Gentner的結(jié)構(gòu)映射理論(Gentner and Bowdle, 2001),認為刻意性隱喻理解的過程是一種在線類比推理和兩個認知域局部結(jié)構(gòu)映射的過程。(Steen, 2017a:14)
(2)對刻意性隱喻的加工過程和功能的解釋面臨的問題
首先,刻意性隱喻理論在交際功能的解釋方面存在問題。目前研究多側(cè)重書面語,對口語刻意性隱喻關(guān)注不足,且針對刻意性隱喻特有的功能之研究需要拓展。既然是在交際層面研究交際主體之間的刻意性隱喻,那么刻意性隱喻應(yīng)當和語言層面與概念層面的隱喻功能區(qū)分開來。可以考慮拓展隱喻的主體間性和人際功能,比如,對刻意性隱喻的語用論辯功能、人際語用功能、共情功能、審美情感等功能的探究是值得進一步應(yīng)對的挑戰(zhàn)性課題。
其次,刻意性隱喻的在線加工過程也存在問題。即受話者即便意識到隱喻的刻意性,這對他們理解隱喻會產(chǎn)生什么不同的影響呢?讀者會因此采取不同的認知策略嗎?實際上,從發(fā)話人意向性角度研究隱喻始于Grice和Searle,兩者都認為發(fā)話者使用隱喻時違背了標準的會話規(guī)則。受話者首先需要意識到規(guī)則的違反,進而根據(jù)語境超越字面義推知隱喻義。然而,心理語言學早就證明,人們在理解隱喻或其他間接語言時無需采用這種依次加工模式,他們可以繞過“異?!钡淖置媪x而直接獲得隱喻義(Gibbs,1994)。對文學作品中的新奇隱喻,讀者或許會產(chǎn)生情感或?qū)徝拦缠Q,也會感受到此類隱喻的創(chuàng)造性。但這些共鳴和感受并不需要以意識到隱喻的刻意性為前提,讀者甚至無需意識到單個的字眼是否是隱喻,更不用說有刻意性與否了?!白x者可以采用任何有效的心理過程來解讀莎士比亞作品、新聞標題、說明文和小說,他們無需決定遇到的隱喻是否是刻意的”?!罢缱x者或受話者無需意識到詞性也能理解詞語一樣,他們對詞匯或短語的刻意性并不敏感”(Gibbs,2011:31)。此外,從發(fā)話者的角度看,人類在創(chuàng)造性活動中運用刻意性思維方式會適得其反。認知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都表明,刻意地做某事會獲得相反的結(jié)果,例如,刻意忘掉某人反而會加深對她的印象,刻意去讓自己開心有時反而導致更加不開心(Wegnar,2002)。神經(jīng)科學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情感和認知中的刻意思維過程有高度局限性,刻意性和意識性“是制約人類新奇聯(lián)想能力的瓶頸”(Dietrich,2004:1017)??傊?,未能對刻意性隱喻在線加工的具體過程及效果進行詳細闡釋是刻意性隱喻理論的不足之一。
4)研究方法和語料及存在的問題(1)研究方法在前面有關(guān)刻意性的定義、識別和加工等處都有涉及,此處只結(jié)合問題進行討論。
(1)研究方法及問題
Steen在提出刻意性隱喻理論時強調(diào)“刻意性隱喻是一種相對有意識的話語策略,旨在取得某種修辭效果”(2008:223)。“刻意性隱喻假設(shè)人們創(chuàng)造隱喻是基于有意識判斷基礎(chǔ)上的”(Gibbs,2011:32),隱喻的這種刻意性或意識性假設(shè)在研究方法上面臨挑戰(zhàn)。
隱喻的刻意性僅憑文本無法鑒別,同樣,研究者和普通語言使用者的語感判斷也無助于揭示隱喻的意識性。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自身的有意識思維過程并不能做出準確判斷”(Gibbs,2011:40)。行為研究證明(Wood, Tam & Guerrerro Witt,2002),人類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習慣行為都是在有限的意識監(jiān)控下完成,并不需要思維提前制定好目標或有明確的意向,實驗研究(Nisbett & Wilson,1977)和神經(jīng)研究(Libet,1985)也證明人們并不能感知自身行為的刻意性??傊罅啃睦韺W研究都顯示人們無法用內(nèi)省的方法對自己的高級認知過程(包括刻意性)進行判斷,這就給刻意性隱喻理論從研究方法上帶來了挑戰(zhàn),人們可以用有聲思維法聲明自己是在刻意地和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隱喻,從而錯誤地判斷了隱喻使用的真正動因?!半[喻的在線創(chuàng)造和理解受多重無意識認知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因素無法被我們的意識所捕捉到,盡管我們憑直覺并不相信這一點”(Gibbs,2011:42)。我們通常認為隱喻“Juliet is the sun”的使用是一種刻意性行為,但實際上,該隱喻行為是由物理、認知、語言和社會文化等一系列無意識因素共同發(fā)揮作用所促成。
總之,人類的意識無法感知包括隱喻在內(nèi)的高級認知過程,因此從研究者(內(nèi)省法)或語言使用者(有聲思維法)的意識中很難研究隱喻的刻意性。如何借用多種方法,搜集直接或間接證據(jù),從而實現(xiàn)多重方法和證據(jù)的趨同統(tǒng)一也是重點問題。
(2)研究語料及問題
首先,在定量分析方面,很多隱喻理論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只關(guān)注某些類型的隱喻,而忽略其他類型,它們把只基于某一特殊類別的隱喻分析得出的結(jié)論用來概括所有的隱喻”(Tendahl,2009:139)??桃庑噪[喻理論以刻意性為變量,其理論優(yōu)勢是可以包容更多隱喻類型,但刻意性隱喻理論的倡導者依然使用憑借語感自擬的例子作為分析對象,如“We hit Amsterdam in the early evening”、“We hit Amsterdam like a bulldozer”(Steen,2008)。今后的研究需加強語料庫的使用,結(jié)合真實的語料來構(gòu)建理論,以增強理論的可信度。
其次,在定性分析方面,當從語料庫中提取語例時,刻意性隱喻理論重視選取和分析文學隱喻和新奇隱喻,對常規(guī)隱喻重視不夠,例如,Steen(2008:222)認為人們在理解常規(guī)隱喻式“We have come a long way”時無需激活概念隱喻RELATIONSHIP IS A JOURNEY。然而,越來越多的心理語言學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在理解常規(guī)隱喻時,也經(jīng)常會做跨域映射推理(Gibbs,2006),例如,人們在理解“Their relationship was moving along in a good direction”時會推斷出,“他們的關(guān)系在前進”、“沿著直線前進”、“參與者前進方向相同”等,而這些推理是基于“ROMANTIC RELATIONSHIPS ARE JOURNEYS”這一概念隱喻。同樣,對人們的非語言行為研究也彰顯了隱喻概念映射對常規(guī)隱喻的重要作用。如研究發(fā)現(xiàn),受試者對出現(xiàn)于計算機屏幕上方的表示積極意義的單詞,或出現(xiàn)于屏幕下方的表示消極義單詞有更快的認知,印證了“GOOD IS UP”、“BAD IS DOWN”這對常規(guī)概念隱喻的普遍存在。總之,大量實證研究展示了人們的很多日常語言和非語言行為都依靠概念隱喻映射,因此,即便是最常規(guī)隱喻的理解也需要概念隱喻的激活就不足為奇了。某些隱喻之所以被認為是刻意性的,新奇性是一個重要的指標,而另外一些為人們所熟知的常規(guī)隱喻則被認為是自動激活的。“行為發(fā)生的熟練程度只能表明該行為無需刻意規(guī)劃并短時間內(nèi)完成,但這并不能否認概念隱喻的參與”(Gibbs,2011:39)。即是說,人們加工常規(guī)隱喻時的輕車熟路并不能用來否定跨域映射??梢灶A(yù)見,深入探討常規(guī)隱喻的刻意性使用將是刻意性隱喻理論今后面臨的關(guān)鍵問題。
在語言和概念層面界定的大多數(shù)隱喻并不總被交際者用作隱喻,即:發(fā)話者無意傳達隱喻義,受話者也不會做隱喻式解讀。為了解釋這一現(xiàn)象,刻意性隱喻理論通過在交際層面上引入“刻意性”這一變量提出,只有受話者認識到隱喻的刻意性才能做隱喻式理解,隱喻交際方能成功??桃庑噪[喻理論擴大了隱喻的研究范圍(Xu et al., 2017),是隱喻研究值得關(guān)注的新動向。研究同時表明,刻意性隱喻理論要走向深入還需要攻克一系列的難題,還將面臨很多爭議和挑戰(zhàn)。未來的刻意性隱喻研究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拓展和深化:
1)刻意性隱喻理論的深入和拓展。首先,細化“刻意性”概念本身,精細地刻畫不同梯度的刻意性連續(xù)統(tǒng),以求做出符合心理現(xiàn)實性的解釋;其次,把刻意性隱喻的意識問題推向深入(Steen, 2011),可以橫向借鑒其他學科的成果,如結(jié)合認知科學和心智哲學有關(guān)“意識”研究的成果,探討刻意性和“有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再次,語用學歷來重視發(fā)話者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刻意性的研究必然會對語用學的理論帶來啟發(fā),反過來,語用學的理論可以幫助刻意性隱喻理論更好地處理交際雙方之間(即發(fā)話者的意向和受話者的注意力)的關(guān)系;最后,兼顧物理語境、認知、語言和社會文化等諸多因素的綜合理論框架的構(gòu)建也是今后的關(guān)鍵課題。
2)刻意性隱喻語料和識別方法的完善。首先,繼續(xù)綜合認知(如概念結(jié)構(gòu)的新穎性)、語言(隱喻構(gòu)式)和話語或言語(如各種話語標記)等更廣泛的層面,窮盡式地探求甄別隱喻刻意性的專屬識別標記;比如有一種隱喻強加構(gòu)式,即“無論這類構(gòu)式的語義是什么,它們會迫使人們對其包含的任何兩個名詞作隱喻式解讀”(Portat & Shen,2015:76)。如隱喻構(gòu)式“X is such a Y”不僅迫使人們?nèi)的隱喻義,而且阻止了字面義的發(fā)生,是一種隱喻強加構(gòu)式。類似的構(gòu)式還有強調(diào)副詞(“This X is really Y”)、領(lǐng)屬構(gòu)式(“This is a Y of an X”)、what引導的感嘆句(“What a Y this X is”)等。隱喻強加構(gòu)式的存在也得到了心理學實驗和語料庫方法的佐證(Portat & Shen,2015)。隱喻強加構(gòu)式是施喻者讓受喻者作隱喻解讀的刻意性標記,而且是非??煽康臉擞洝F浯?,隱喻語料需盡可能涵蓋不同語域(學術(shù)話語、新聞話語、文學作品和自然會話等)和不同語言單位(例如各種詞性的詞以及短語、句子和語篇等);最后,超越語言單模態(tài),從多模態(tài)角度多維立體地檢驗理論的解釋力,并拓寬理論的解釋范圍(如Ng & Koller(2013))。
3)刻意性隱喻研究方法的多樣化??桃庑噪[喻的解釋涉及多種復(fù)雜因素,必然需要多種研究方法多管齊下,以達到多種研究方法獲得的證據(jù)趨同一致(converging evidence)。例如,Thibodeau & Boroditsky(2011)運用了實驗法;Musolff(2016)運用調(diào)查和訪談的方法分別證實刻意性隱喻理論的解釋力和優(yōu)勢;Steen團隊(2017)運用話語分析和語料庫語言學的方法研發(fā)了一種專門的刻意性隱喻識別程序(Deliberate 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簡稱DMIP)。在注重實證研究的同時不能忽視理論思辨法,如對于相同的實證數(shù)據(jù),Reijnierse(2017:127-149)和Thibodeau(2017)得出了不同的結(jié)論,原因就在于基于不同的理論視角。
4)刻意性隱喻理論的應(yīng)用研究前景廣闊。這方面已經(jīng)陸續(xù)有研究出現(xiàn),如Thibodeau & Boroditsky(2011)分析了刻意性隱喻在人們認知社會犯罪方面的作用;Ng & Koller(2013)展示了刻意性隱喻在企業(yè)品牌構(gòu)建中的運用;Musolff(2016)闡釋了刻意性隱喻對研究外語學習者的價值。但總體而言,刻意性隱喻的應(yīng)用研究還剛起步,相對零散,是今后值得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