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祈福
(福清市第二實驗小學,福建 福清 350300)
統(tǒng)編教材從三年級起,每個單元之中都設有“交流平臺”。編排的意圖旨在通過“交流平臺”回顧梳理,碰撞交流,讓學生認識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學課文特點,初步習得單元語文要素,借鑒他人的學習方法,對自己的學習成果形成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和判斷。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學習掌握語文要素,形成完善知識,提高習作能力?!敖涣髌脚_”介乎精讀課文與“初試身手”之間,教學時要抓住精讀課文的特點,緊緊圍繞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提煉出若干學習要點,引導學生交流總結,為“初試身手”做好鋪墊,減少習作中的困難。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語文要素是“走進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敖涣髌脚_”要圍繞這一語文要素,體會“大膽想象”的重要性,提升想象的興趣,鼓勵學生嘗試“大膽想象”,為“初試身手”奠定良好基礎。
習作單元中的精讀課文有別于普通單元的精讀課文,本單元這兩篇精讀課文的課后思考題一是讓學生覺得想象有意思,課后思考題二如果你會變,你會變成什么?設計都是圍繞“走進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在交流過程中,首先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回顧,感受奇思妙想;其次要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生活,展開大膽想象。
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之后,再聚焦課后的思考題,引導學生圍繞問題交流,梳理課文主要內(nèi)容,交流對大膽想象的體會,感受大膽想象的樂趣和重要性。
1.圍繞課后題設計學習卡或表格,把握主要內(nèi)容
比如,交流《宇宙的另一邊》時,可以設計一張學習卡,把課文內(nèi)容制成一張表,讓學生把經(jīng)過提煉的語句答案填寫在表中。要求先進行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充分感受想象帶來的快樂。通過填表的形式,讓學生直觀地了解課文的敘述方式,發(fā)現(xiàn)“宇宙的另一邊”是這邊的倒影的秘密。再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走進文本,進一步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明白運用逆向思維反著想象的思維方式,突破難點。
2.精彩“回放”,感受想象的有趣
想象類的故事,最主要特征就是“大膽想象”,精讀課文中像這樣的精彩內(nèi)容很多,應該引導學生再次走進文本,把自己感覺新奇、有趣的片段,與同學進行交流。比如《我變成了一棵樹》第六自然段:
我變的樹上長滿了各種形狀的鳥窩:三角形的、正方形的,還有長方形的、圓形的、橢圓形的、菱形的……風一吹,它們就在枝頭跳起了舞。
生:這棵樹真有趣!不長蘋果也不長梨,卻光長鳥窩!
師:風一吹,這些鳥窩居然還會跳起舞來!同學們,請你們讀一讀,并繼續(xù)交流。
生:這棵樹會彎腰、跳舞,還能像人一樣,肚子餓了咕嚕嚕地叫,會流口水,太神奇了!
師:會跳舞的鳥窩真是聞所未聞,太神奇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想象這些不同形狀的鳥窩跳舞時的情形。
師生一邊交流,一邊想象,一邊感受“我”變成一棵樹后的豐富想象體驗和神奇的經(jīng)歷。教師繼續(xù)啟發(fā)鼓勵學生,找一找課文中還有哪些有意思的地方。通過深入交流討論,學生明白了在想象的世界里,什么都可能發(fā)生。許多美好事物和景象可以通過大膽想象來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美好”的世界,實現(xiàn)“美好”的愿望,并擁有一段奇妙的經(jīng)歷;走進《宇宙的另一邊》《我變成了一棵樹》這樣的想象世界里,令人浮想聯(lián)翩。
以兩篇精讀課文為例,從如何展開想象的角度,引導學生進一步梳理歸納。通過交流,使學生了解到兩篇精讀課文展開想象的方式,拓展思路,習得想象的策略。
1.抓住關鍵句
“宇宙的另一邊,是這一邊的倒影”是《宇宙的另一邊》的中心句,想象由此生發(fā)。抓住中心句,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習卡,比較容易歸納出運用逆向思維反著想象的方式。
2.抓住變換的角色
如《宇宙的另一邊》第11 自然段:
在宇宙的另一邊,如果想寫一篇關于風的習作,就得閉上眼睛,想象風的樣子,慢慢地讓自己也變成風,在空中飛啊飛,飛得越高,習作的分數(shù)就越高。
從內(nèi)心愿望出發(fā),想象自己變成其他事物,從而擁有了奇異的經(jīng)歷。
兩篇精讀課文課后練習,都是先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交流“走進想象的世界”,再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生活展開想象,說出自己的想象故事。例如,《宇宙的另一邊》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引導學生進行大膽想象:
1.模仿課文的描寫,想象“加法”或者“乘法”
要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生活,有生活,有故事,有場景有感受,有體驗。有的學生“觸景生情”:
男孩女孩加上一場考試等于老師的法寶。期末到了,孩子都得老老實實待在家里復習備考,不許看電視、聽音樂、玩游戲,更不許打打鬧鬧。男孩女孩加上一場考試,又等于無數(shù)孩子的苦惱。
又如《宇宙的另一邊》第九自然段:
乘法是這樣的:“早春二月”乘“竹外桃花三兩枝”再乘“春雨貴如油”,等于“春風又綠江南岸”,又等于“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最后等于“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受此啟發(fā),有的學生“詩興大發(fā)”:
乘法是這樣的:“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乘以“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乘以“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再乘以“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等于“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又等于“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最后等于“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2.根據(jù)課文的情境,想象“減法”和“除法”
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的學生這樣概括《巨人的花園》的情景,想象宇宙另一邊的“減法”:
春天來了,在巨人的花園里,仍舊是冬天的景象。桃樹也忘了開花,減去雪和霜兩位,減去巨人冷酷的心,等于桃樹馬上要開花了,小鳥也飛來唱歌,春天也跟著一起回來了,等于園里長滿了柔嫩的青草,草叢中到處露出星星似的美麗花朵。小鳥們在樹上唱著悅耳的歌,歌聲是那么動聽,孩子們歡叫著,等于孩子們的樂園,孩子們站在巨人的腳下,爬上巨人的肩膀,盡情地玩耍。
3.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根據(jù)“宇宙的另一邊,是這一邊倒影”的特點,想象宇宙的另一邊還會是什么樣子。
“交流平臺”與“初試身手”聯(lián)系緊密,兩者之間要注意整合。“初試身手”是“交流平臺”的延伸,本環(huán)節(jié)的目標是能畫出想象中的事物,能根據(jù)故事開頭接龍編寫故事,讓學生通過想象實踐,初步體驗大膽想象帶來的愉悅。
手指畫。在紙上按出自己的手指印,再把它畫成想象中的事物,看誰想得新奇。啟發(fā)引導學生拓展思路,把它想象成別的事物,并用生動有趣的畫面表現(xiàn)出來。(1)根據(jù)手指印的形狀、紋路、色彩和方向等特點展開想象,可以想象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2)圍繞“自身極其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想象。每個人只有在興趣被激發(fā)出來之后,思維才開始活躍在想象作文中,引導學生圍繞“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想象是一種有效的策略。在習作指導過程中,不妨運用任務驅動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1]
1.瞌睡蟲。瞌睡蟲顧名思義就是愛打瞌睡的人。一旦被瞌睡蟲“附體”,就很快睡著了。古典名著《西游記》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孫悟空到天庭赴蟠桃會,看見玉液佳肴,便垂涎三尺,可是看見眾多大力士嚴加看守,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便拔下幾根毫毛,口中說了一聲“變”,居然變出許多瞌睡蟲,直奔眾力士,頃刻之間,只見力士們呼呼大睡,悟空乘機盡情吃喝。根據(jù)瞌睡蟲的這一特點,當瞌睡蟲滿世界飛的時候,會發(fā)生什么樣奇妙的景象。
當老師正在布置作業(yè)的時候,一只瞌睡蟲飛來,落在老師的身上,不一會兒,老師睡著了。這個時候放學的鈴聲響了,不知誰說了一聲:“晚上沒有作業(yè)啦!”同學們嘻嘻哈哈地走出了教室……
2.顛倒村。首先引導學生回顧課文《宇宙的另一邊》“在很遠很遠的地方,宇宙的另一邊,是這一邊的倒影”,鞏固運用逆向思維反著想象的寫法;其次出示顛倒歌:
小小老鼠森林里稱大王,大獅子害怕那個小老鼠,螞蟻扛大樹,大象沒力氣,事情全顛倒,哈哈!你說多可笑。
小小魚兒飛啊飛在藍天里,小鳥兒游啊游在大海里,公雞會生蛋,母雞喔喔啼,事情全顛倒,哈哈!你說多可笑。
讓學生體會顛倒的含義,明白顛倒歌是運用“故錯”的寫作手法,把事情往反的說,產(chǎn)生神奇、幽默、趣味的效果。
綜上所述,要注意“交流平臺”與“初試身手”的整合,旨歸于“初試身手”。“初試身手”訓練要關注以下兩點:
一是針對“是否能展開大膽想象”的問題。首先,習作指導時要鼓勵學生無拘無束“大膽想象”,樂于表達?!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提出關于寫作的教學要求,“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鼓勵寫想象中的事物”。[2]想象類習作訓練,要貼近學生年齡,貼近學生實際,貼近學生生活,不要有過多的約束,讓學生樂于表達。其次,集中講評時,要緊緊圍繞“是否能展開大膽想象”進行評價。要鼓勵學生敢于與同學分享自己所寫的故事,讓學生大聲朗讀自己的習作,評一評誰想得更大膽、更有趣,最后選擇幾篇學生典型習作作為講評范例;學生互評,同桌互評,提出修改建議。
二是針對“想象內(nèi)容敘述不清楚”的問題。本冊第三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課文是怎么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本冊第七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圍繞“了解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把事物寫清楚”,這是第三單元的提升?!皩懬宄笔潜緝越滩囊粋€重點訓練要素。因此,第五單元的習作訓練自然也需要把“寫清楚”加以落實。首先要把每句話的意思寫清楚;其次要注意句與句之間的聯(lián)系,意思要連貫;最后要按一定順序寫,使一段話更具條理性。要關注如何把大膽、奇特、有趣的想象寫清楚,做到立足單元訓練重點,明晰“寫清楚”的要點,搭建“寫清楚”的支架,打磨“寫清楚”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