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宣
丁氏故宅坐落在龍口市東城區(qū)東萊街137號,是丁氏家族“西悅來”遺存的部分宅居,建于清代中期。建筑風格為磚石木結構,北方硬山式建筑,可與京城府第相媲美,具有膠東民居的神韻。故居為中軸對稱布局,五進四合院落,主體建筑做工精細,用料考究。膠東民間有“黃縣房,棲霞糧,蓬萊凈出好姑娘”的歌謠,“黃縣房”即指丁氏故宅。
作為丁氏故宅原主人,丁氏家族為清代當鋪世家,其當鋪曾遍及全國各地,相傳資產折合白銀5400余萬兩,盛世在乾隆年間,為山東首富,號稱“丁百萬”,聲名顯赫,聞名遐邇。
據(jù)考證,丁氏先祖祖籍為山東省諸城市藏馬山,現(xiàn)為膠南市大村鎮(zhèn)。明代初年,魯中發(fā)生嚴重災荒,丁氏先祖丁伯達攜妻黎氏及二子離家北上,中途丁公饑病而死,黎氏婆婆攜子沿途討飯為生,一子被迫留于萊州,攜次子遷居黃縣。最初以賣小米粥為生,后因勤儉持家,理財有方,家業(yè)日趨興隆,經營起當鋪、錢莊、土地等實業(yè),康熙年間開始致富,至乾隆年間,暴發(fā)成遠近馳名的山東首富,號稱“丁百萬”。
乾隆年間,丁氏以11世丁元沂致富為“丁百萬”創(chuàng)始人,他們以學入仕,以仕保商,以商養(yǎng)學,將官、商、儒有機結合,儒官商三位一體,“以商賈興,以官宦顯”,整個家族自清代乾隆年間暴發(fā)至辛亥革命時衰敗,一直左右著當時膠東的政治、經濟、文化形勢,家族的光輝業(yè)績長盛不衰。先后27人次考中舉人、進士,五品官銜以上者148人;當鋪、錢莊遍及我國東部11個省市、山東108個縣,被譽為誠信經商的當鋪世家。掌柜外出無需住店,一路就住在自家當鋪里。丁家當鋪還掛有“龍票”,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營執(zhí)照,受皇家的庇護。
丁氏家族在鼎盛之際,創(chuàng)辦了“八大棧房”商號,如“泰來”、“文來”、“信來”、“東悅來”、“西悅來”等,相傳資產折合白銀5400萬兩,是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成為山東首富,從此“丁百萬”家族享譽全國。
現(xiàn)存故宅占地1.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800平方米,房屋55棟243間,堪稱民居建筑藝術精華,是展示中國清代民間建筑藝術及丁氏家族興衰發(fā)展史的實物見證。
丁氏故宅內的復原陳列,展示了丁氏家族的生活原貌和膠東地區(qū)的民俗風情,展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創(chuàng)造力,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歷史文化。故宅被授予山東省優(yōu)秀博物館、山東省農村青少年教育基地、山東省歷史優(yōu)秀建筑、煙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煙臺市文明單位等稱號。1996年更是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