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麗芬,劉翠娟,葉麗群,魏惠平
1.河源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廣東河源517000; 2.源城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華支睪吸蟲病(俗稱肝吸蟲病)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發(fā)布的17種被忽視熱帶病之一。生吃或半生吃淡水魚蝦易感染華支睪吸蟲,人感染華支睪吸蟲后會引起生命質量明顯下降。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交通的便利,人員流動將更加頻繁,食品來源及飲食方式將更趨多樣,受華支睪吸蟲威脅地區(qū)和人群可能進一步擴大。調查顯示,廣東省華支睪吸蟲平均感染率由1.82%(1992年)上升至5.56%(2015年)[1]。河源市是廣東省華支睪吸蟲病流行地區(qū)之一,尤其龍川縣歷史上是華支睪吸蟲高度流行區(qū)。為掌握河源市華支睪吸蟲病流行特征,為當地實施針對性的干預策略提供有效依據,2017—2020年河源市在五縣一區(qū)輪流開展華支睪吸蟲人群感染狀況和知識、行為、態(tài)度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1.1人群感染情況調查 2017—2020年河源市在五縣一區(qū)開展華支睪吸蟲病流動監(jiān)測。每年選取1~2個縣區(qū)(縣區(qū)不重復)作為監(jiān)測點,各監(jiān)測點按地理方位劃分為東、西、南、北、中5 個片區(qū),每片區(qū)抽取1 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的1 個行政村(社區(qū))開展監(jiān)測。在每個行政村(社區(qū))隨機抽取3 周歲以上居民200人,共1 000人,必須覆蓋兒童、青年、中年和老年各年齡組人群。采集監(jiān)測對象糞便樣本(>30 g),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糞兩檢,鏡檢華支睪吸蟲蟲卵,計算感染率,并對結果進行登記。
1.2問卷調查 按照《廣東省肝吸蟲病和土源線蟲病監(jiān)測方案(試行)》中“肝吸蟲病問卷調查表”,每個行政村(社區(qū))在參加糞檢的人群中隨機抽取30人,共150人進行知信行問卷調查。問卷共9題,知識題4題,行為題2題,態(tài)度題3題。
1.3質量控制 河源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組織對各縣區(qū)監(jiān)測工作進行培訓、督導檢查,檢查內容包括監(jiān)測工作計劃實施、人員培訓、質量控制、數據上報等情況,并負責組織對監(jiān)測點實驗室結果進行復檢,每個監(jiān)測點至少抽檢10%的陽性糞便樣本(不足10例,全部檢查),陰性糞便樣本至少抽檢5%,及時反饋監(jiān)測點實驗室復核結果。
1.4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使用Excel 2016進行數據整理,率的比較使用SPSS 21.0進行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1.5調查對象知情同意 研究中涉及的問卷調查與糞樣采集等均取得被調查者本人或其家屬的知情同意。
2.1人群感染情況
2.2.1概況 2017—2020年全市五縣一區(qū)共調查6 430人,檢出華支睪吸蟲陽性330人,總感染率為5.13%,河源市屬華支睪吸蟲病中度流行區(qū)(感染率在1%~10%)。各縣(區(qū))均檢查1 000人及以上,其中龍川縣陽性304人,感染率為30.40%,屬高度流行區(qū)(感染率>10%),其余縣區(qū)感染率均<1%,屬低度流行區(qū)。各縣區(qū)間感染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 553.614,P<0.01),見表1。
表1 2017—2020年河源市居民華支睪吸蟲感染情況
2.2.2人群分布 調查人群中,漢族6 425人,感染率5.14%,畬族5人,未發(fā)現陽性。男性3 210人,感染率7.76%,女性3 220人,感染率2.52%。各年齡段均有感染,年齡最小3歲,最大96歲,其中40~49歲年齡組感染率最高(12.35%)。文化程度中感染率前3位分別為高中(17.64%)、中?;蛑屑?13.17%)、大專(9.56%),初中及以上學歷人群感染率均>6%。不同職業(yè)人群中,離退休人員和餐飲業(yè)人員感染率較高,均>20%,學生、幼托兒童和散居兒童感染率<1%。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和職業(yè)的感染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0.707,253.434,380.554,446.630,P均<0.001)。見表1。
2.2問卷調查情況
2.2.1概況 東源縣未開展問卷調查,實際調查四縣一區(qū)共774人,全市華支睪吸蟲病健康知識共回答6 192人·題,正確回答3 475人·題,總正確率56.12%(3 475/6 192)。其中,知識正確率為38.02%(1 177/3 096),行為正確率60.92%(943/1 548),態(tài)度正確率87.53%(1 355/1 548);知識、行為和態(tài)度正確率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 046.778,P<0.001)。
2.2.2地區(qū)分析 總正確率由高至低的地區(qū)依次為龍川縣(67.42%)、連平縣(61.61%)、源城區(qū)(59.32%)、紫金縣(50.92%)、和平縣(42.25%)。各縣區(qū)知識正確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29.711,P<0.001),龍川縣最高(87.00%),和平縣最低(11.96%);各縣區(qū)行為正確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79.026,P<0.001),紫金縣最高(78.00%),龍川縣最低(30.00%);態(tài)度正確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72.239,P<0.001),連平縣最高(94.16%),龍川縣最低(65.67%)。見表2。
表2 2017—2020年河源市居民華支睪吸蟲病知信行調查結果
2.2.3人群分析 此次參與問卷調查的774人中,男性368人,女性406人。在華支睪吸蟲知識正確率方面,男性高于女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3.776,P<0.001);在行為正確率及態(tài)度正確率方面,男性低于女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6.002,18.925,P均<0.001)?!?0歲和3~9歲年齡段知識正確率偏低,各年齡段知識正確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59.090,P<0.001);行為正確率在54.55%~68.7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273,P>0.05);態(tài)度正確率均≥75.0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3.034,P>0.05)。見表2。
淡水螺類是華支睪吸蟲的第一中間宿主,其主要棲息于丘陵平壩以及平原地區(qū)。華支睪吸蟲卵在螺內發(fā)育最適溫度約25 ℃[2]。河源市位于廣東省東北部,處于粵東北山區(qū)與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區(qū)的結合部,屬山地丘陵地區(qū),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系分為東江、北江、韓江三大流域,有近百條河流;東江流經該市境內龍川、和平、東源、源城和紫金等縣區(qū);新豐江與連平忠信河匯合流入東源縣境內半江,穿過河源市區(qū)而匯入東江??梢?,河源市存在華支睪吸蟲病流行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
2017—2020年人群感染調查結果顯示,河源市總體屬華支睪吸蟲病中度流行區(qū),五縣一區(qū)人群中均存在華支睪吸蟲感染,其中龍川縣仍屬高度流行區(qū),感染率較1997—2004年廣東省調查結果(14.05%)及2006年黃惠寧[3]和袁漢輝[4]的調查結果(19.2%)均有所上升;連平縣隆街鎮(zhèn)感染率較1980年調查結果(13.0%)有所下降[5]。其余縣區(qū)屬低度流行區(qū)。從人群分布來看,華支睪吸蟲感染率職業(yè)順位前三為離退休人員、商業(yè)服務和餐飲食品業(yè),這可能與這類人群社交活動頻繁,接觸魚生機會多,且消費能力高有關。
知信行調查顯示,龍川縣華支睪吸蟲病知信行總正確率以及知識正確率均最高。但從態(tài)度和行為來看,其正確率遠低于其他縣區(qū),說明吃魚生會增加居民華支睪吸蟲感染風險,這與王曼等[6]研究結果一致。龍川縣近十幾年作為國家及省級華支睪吸蟲病監(jiān)測點,接受過多次干預,提升了人們對華支睪吸蟲病的認知水平,但行為正確率和態(tài)度正確率均低于其他縣區(qū),說明當地健康教育尚未到達健康促進層面,今后應將健康促進和行為干預作為華支睪吸蟲病防控工作導向,尤其要重點干預離退休人員、商業(yè)服務和餐飲食品業(yè)等群體。
人群感染情況及問卷調查結果均提示重點關注年齡段為20~59歲,同時男性感染率較高,提示青壯年男性是重點干預對象。本研究結果與既往研究[7]一致,可能與男性外出用餐、應酬,食魚生的機會比女性多有關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兒童、中小學生的正確率相對偏低,但學生可塑性強,在其尚未形成不良飲食習慣前施加健康干預措施,有利于健康飲食行為的形成[8]。
華支睪吸蟲病受水產養(yǎng)殖環(huán)境、飲食習慣、個人衛(wèi)生等自然、社會和經濟因素影響,因此可進一步調查重點防治區(qū)域的水產養(yǎng)殖、無害化廁所等社會環(huán)境因素,加強魚類等水產品的監(jiān)測[9]。此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員流動增多,人們飲食需求的日益提升,加速了魚生飲食習慣的傳播,受威脅地區(qū)及人群有可能進一步擴大[10-11],對于其他低感染地區(qū),也不能放松對華支睪吸蟲病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