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霞 陳宇舟
1908年,由中國清政府出資建設的津浦鐵路正式開工,而且包括濟南在內的北段建設,聘請的是德國方面的鐵路工程人員,中德共用的大型濟南火車站呼之欲出。但是中國民眾維護路權的呼聲高漲,為了有效控制路權,中方毅然放棄了共建車站這一節(jié)省費用的方案,堅持在濟南另行修建了津浦鐵路濟南站,就是原來的濟南老火車站——津浦鐵路濟南站。
為了與中方抗衡,德方?jīng)Q定擴建膠濟鐵路濟南西站。1914年正式開工,擴建選址故意改在了津浦鐵路濟南站正南面200多米處,“一”字形設計意在擋住對方的風頭,而且還把五組德國象征榮耀的鐵十字勛章圖案,鑲嵌在新建車站入口大廳的地面上,如今在膠濟鐵路博物館序廳依然清晰可見。
德國更沒有料到的是,這座膠濟鐵路濟南新站正在緊鑼密鼓建設的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在歐洲爆發(fā)。日本趁德國無暇東顧之機,對德宣戰(zhàn),進攻青島的同時,沿膠濟鐵路攻陷濟南,占領了尚未完工的膠濟鐵路濟南站,從德國手中接手改造完成。
原膠濟鐵路濟南站如今被打造成為膠濟鐵路博物館,館內除了一些珍貴的影像資料展陳外,也還原了部分當年場景,圖為被還原的西餐廳。攝影丨寧志浩
1915年,膠濟鐵路濟南新站剪彩正式投入使用,兩座德式火車站并存使用的獨特場景,成為近代濟南萬象更新的一大景觀。但令乘客尷尬的是,從青島通過膠濟鐵路到濟南后,必須出站,步行到津浦鐵路濟南站,才能坐上北上或者南下的列車。這樣兩站并立的狀態(tài),一直持續(xù)了20多年。
膠濟鐵路濟南站發(fā)揮車站功能,留給人們的最后記憶并不美好,甚至還有些悲壯。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北平很快淪陷,為了遲滯日軍南下,中國守軍破壞了津浦鐵路,仍然滯留在北平的梁實秋、沈從文、梁思成、林徽因等學者只能取道天津,乘船至煙臺或青島后,沿膠濟鐵路到濟南,再轉津浦鐵路南下逃亡。當時在這一非常時期,膠濟鐵路成為南下逃往的“生命線”。
事后,學者們回憶這段逃亡的經(jīng)歷,留下這樣的描述:“火車沿膠濟線行駛,不時有日機掠過。每當這時,列車便緊急停車,并發(fā)出警報,旅客急忙跑到鐵路兩旁的地里隱蔽,等敵機遠去再返回。如此反復多次,車到濟南,已是半夜時分?!薄耙坏綕?,風聲甚緊,形勢大變,商店閉門,哄傳日本鬼子就要來,我們都要逃走啦!大批人爭著逃難,誰也不知走向何處是好。”“在月臺上苦等了兩個多小時,直到晚上9點,才換乘南下的火車。一路險象環(huán)生,在蘇魯交界處的利國車站曾遇日機空襲。此后一路飄零,先漢口,后長沙,再昆明,流亡大半個中國?!?p>
濟南老火車站大鐘殘件。攝影丨寧志浩
膠濟鐵路博物館內的“東和”商號青石匾額。攝影丨寧志浩
復原場景。攝影丨寧志浩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原膠濟鐵路濟南站曾長期作為濟南鐵路分局辦公樓使用;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底擴建成為膠濟鐵路博物館。而并站后的原津浦鐵路濟南站,因車站擴建于1992年拆除,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
膠濟鐵路背后有很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如今,通過膠濟鐵路博物館中一個個鮮活的藏品,我們可以觸摸這條百年鐵路線的真實面容。
建設膠濟鐵路博物館,通過反映膠濟鐵路在中國近代史上所產(chǎn)生的重大影響,以及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發(fā)展時期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展示了中國鐵路艱辛困苦的發(fā)展歷程和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進一步體現(xiàn)了膠濟鐵路本身所蘊含的“開放包容、執(zhí)著進取”的堅韌品格和“以己之身,擔天下重任”的歷史擔當,集中展現(xiàn)了齊魯兒女不屈不撓、頑強抗爭的優(yōu)良品質,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新時期鐵路精神的生動教材,是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寶貴財富。
相較于較大規(guī)模的博物館來講,這座博物館算不上太大。主樓展區(qū)面積2995平方米,西輔樓展區(qū)面積237平方米,室外面積3170平方米。展館共三層,一層和二層分別展示了膠濟鐵路修建的風雨滄桑路和邁向新時代的內容,三樓展出著濟南老火車站大鐘殘件、鋼軌、客車票據(jù)等珍貴的藏品。展區(qū)分為膠濟鐵路的修建背景及過程、對山東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影響、風雨滄桑路、邁向新時代等四個主題展區(qū),和濟南兩座老火車站的前世今生、膠濟鐵路與歷史文化名人、紅色膠濟、走過百年等四個專題展區(qū),陳列展品759件,照片1314幅,系統(tǒng)地介紹了膠濟鐵路的發(fā)展歷程以及在近代中國歷史上所產(chǎn)生的深刻影響。
在這里,你能看到正式提出修建膠濟鐵路的德國地理學家李?;舴揖帉懙摹吨袊啡?、德國鋼枕鋼軌實物、津浦鐵路濟南站大鐘表盤和殘件、大港站三面鐘殘件、德國繪制的1906年膠濟鐵路全圖以及日本1915年出版的《日獨戰(zhàn)役寫真帖》等極其珍貴的藏品。所有的這一切,都在真切而生動地向你“講述”著百年膠濟鐵路從建造之初發(fā)展到今天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