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龍 蘇曉紅 何曉東
摘 ?要: 甘肅民族師范學院地處甘南藏區(qū),藏漢雙語教學是學校的一大特色,涉及多個學科專業(yè)。文章從學生個性化角度入手,探索滿足教學需求、適合藏漢雙語學生的教學策略。從教學模式構建、課程結構改革、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以及實踐教學幾個方面,研究解決如何不斷提高藏漢雙語教學效果、提升藏漢雙語教學質量,達到培養(yǎng)合格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的辦學目標這個地方民族本科院校亟待解決的難題。
關鍵詞: 藏漢雙語; 個性化; 教學策略; 課程結構;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8228(2020)06-99-03
Abstract: Gansu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is located in the Gannan Tibetan area, and bilingual teaching of Tibetan and Chinese is a major feature of the university, involving many disciplines and specialties. For the individuality of student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that meet the teaching needs and are suitable for Tibetan Chinese bilingual students. From the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ode,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struc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the design of teaching links and the practical teaching, this paper studies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Tibetan Chinese bilingual teaching,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ibetan Chinese bilingual teaching,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training qualified talents and serving the local economy, which is the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the local et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Tibetan Chinese bilingualism; individualization; teaching strategy; curriculum structure; teaching mode
0 引言
國務院《“十三五”促進民族地區(qū)和人口較少民族發(fā)展規(guī)劃》中,對“民漢雙語人才培養(yǎng)”和“雙語人才隊伍建設”等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而高校是人才培養(yǎng)的主陣地。隨著民族地區(qū)社會發(fā)展的升級和轉型,民族地區(qū)對人才的要求也不斷提高,民族地區(qū)各行業(yè)不但需要民族語和漢語人才,還需要其具備一定方向能力、服務于某個經濟部門或行業(yè)的人才。然而當前有關高校的民族相關專業(yè)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不同程度的存在著不能完全適應民族地區(qū)社會的發(fā)展需求和民族學生就業(yè)困難等問題[1]。甘肅民族師范學院目前作為甘肅一所民族本科院校,藏漢雙語作為特色,專業(yè)建設的好壞對服務地方經濟的需求來說至關重要。為此,本文從個性化學習視角,探索提升藏漢雙語教學的有效策略。
1 構建混合式藏漢雙語教學模式
藏漢雙語專業(yè)的大部分學生從小學到中學以藏語為課堂教學的主要語言,他們在基礎教育階段,除漢語文課程之外,其他大部分課程均采用藏語授課,學習生活在比較純凈的藏語環(huán)境中,他們的藏語水平普遍較高,漢語水平普遍較低,而且漢語的聽、說能力明顯低于讀寫能力。因此,為有效提升藏漢雙語教學,必須改革傳統(tǒng)的雙語教育模式,探索采用“混合式雙語教育模式”,即專業(yè)核心課程使用漢語授課,對專業(yè)詞匯的藏漢語轉換重點講解,以提高學生的雙語水平和服務地方的能力[2];而通識課程類可選擇使用藏語授課,既能傳承自己的母語,又能學習文化知識。學生可根據自身個性化特征,選擇藏漢雙語教學或漢語教學,以增加學生學習的選擇性,提高學生學習的適應性。但要避免造成學生漢語運用能力下降,給今后工作、學習增加難度;要幫助每一位藏族學生評估藏漢雙語水平,再由學生自由選擇是否接受藏漢雙語教學。
2 藏漢雙語教學改革策略
2.1 調整課程結構,完善課程設置
鑒于時代經濟發(fā)展,民族院校藏漢雙語專業(yè)需要加大通識教育和實踐教育的比重。通識教育指依據近代關于教育目的、教育內容的新型教育思想實施的教育,通常分屬若干不同學科領域,涉及內容寬泛的教育,以區(qū)別于專業(yè)教育。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通識教育以給受教育者提供暢行于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為目標,在高等教育階段,大學生均應接受有關的通識教育。
實踐教學方面,藏漢雙語專業(yè)教學人員應該轉變教育觀念,提高實踐教學能力,建立穩(wěn)固的實踐基地。藏漢雙語專業(yè)的實踐基地不應局限于中小學教育實習,而應進一步拓展到報社、企業(yè)、農村電商等多樣化、新型的實踐基地,保障學生可以獲得更廣泛的實踐知識和技能[3]。
2.2 加強藏漢雙語專業(yè)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雙語教學的組織者與實施者,教師隊伍的素質與水平是教學穩(wěn)步提高的關鍵所在,建設一支具備藏漢雙語能力的教師隊伍是辦好藏漢雙語專業(yè)、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民族院校要不斷加強藏漢雙語師資隊伍的建設,尤其是要同步提升藏族教師藏、漢語水平和專業(yè)素養(yǎng),逐步形成良好的學術梯隊[4]。
各高校應當規(guī)范化、有目標、有計劃的招聘緊缺專業(yè)教師,同時加強培養(yǎng)現有教師,組織相關人員到國內外相關專業(yè)進行考察,學習和借鑒辦學、人才培養(yǎng)、教學、管理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另外,相關部門應該提供專項資金,鼓勵藏漢雙語專業(yè)教師開展相關的教學研究。加大對教師的培訓,要以提高教學能力、加大適合民族地區(qū)教學資源建設、關心學生成長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等為目標[5]。
2.3 準確把握各環(huán)節(jié),有效實施教學設計
多數藏漢雙語學生缺乏學業(yè)生涯規(guī)劃,競爭意識淡泊,勤于動手、主動參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缺乏。藏漢雙語學生通過漢語學習提升漢語能力要達到什么標準,需要制定詳細的教學大綱,明確能力達到的要求。
教學組織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教學組織能力是教師必備的才能之一。藏漢雙語教師要能用藏漢兩種語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書寫板書、PPT演示,用藏漢雙語控制、調節(jié)和管理課程教學的過程安排。合理安排教學過程和教學時間,靈活、恰當采用教學方法,熟練、有效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完整體現教學設計方案。將含有大量信息的學科專業(yè)知識簡明快捷地傳授給學生,增強師生互動,讓學生體驗到發(fā)現和解決問題的樂趣[6]。
藏漢雙語教學設計要詳實分析學生個性化特征,比如生源地、學習起始時間、藏漢雙語水平等,并以此設計合理具體的教與學目標,不斷提高學生學習主體性;積極探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靈活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譬如多媒體演示教學法、案例引導教學法、分組合作探究法等,逐漸發(fā)揮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與主動性,用契合當代大學生個性化特征的案例,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培養(yǎng)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與學習氛圍;適時地增加課堂活動,豐富課堂組織形式,及時準確進行課后的教學反思,尤其依據藏漢雙語學生個性化特征,針對學生學習現實困難反思教與學之間的契合度。教師要高度重視教學設計的一系列環(huán)節(jié),誘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知識的動機,喚醒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其靈活掌握專業(yè)基礎知識,進而消除學習專業(yè)核心課程的恐懼感,最終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理念,提高教學設計的有效性[7]。
2.4 實施專業(yè)實踐第二課堂活動
為更好地培養(yǎng)藏漢雙語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達到適應地區(qū)經濟需求人才的目標,擴展他們的視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定期展開與專業(yè)實踐有關的科研活動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不僅能提升教師自身的意識,而且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即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按照課題的難易程度、學習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分工,目的是為了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的學習需要,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藏漢雙語學生熟練掌握現代新型的教學軟件與平臺的數據與信息,才能滿足民族地區(qū)學生的教學需要,從而實現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科學計算等能力的培養(yǎng)[8]。
3 優(yōu)化藏漢雙語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建立藏漢雙語專業(yè)的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要考慮所在的地區(qū)特點、民族特色、時代特征,要反映出教學評價的指導思想,學生的兩語基礎達標化情況、主干課程漢語化授課情況、藏語課程連續(xù)化情況、選修課程共享化情況、翻譯課程針對化情況、討論課程對接化情況、課程考核雙語化情況等七個方面(簡稱“七化”模式,如圖1)進行雙語教學質量監(jiān)控與評價,體現出藏漢雙語授課教師的教學規(guī)律和評價規(guī)律。評價指標既要相對獨立,又要比較完整,具備評價科學性和結果的可靠。要有一級指標,然后再分級設立下線指標,具備多個類型、不同層次、不同指標等要素,如圖2。要明確學科間差異,課程性質的差異,授課語言的差異,重點考察藏漢雙語授課教師課堂教學中雙語的運用情況,體現出民族院校藏漢雙語授課的特色;既要全面考察教師的教學過程,又要聽取學生的反映,最后客觀公正地進行評價。通過評價肯定教師的優(yōu)點,指出存在的不足,發(fā)現學校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而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和學校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9]。
4 結束語
藏漢雙語教學應當抓住時代發(fā)展的機遇,積極改變人才培養(yǎng)模式,培養(yǎng)出“強實踐、重能力”、學科交叉、專業(yè)能力突出的創(chuàng)新人才。師生間應建立良好的互動和溝通機制,教育過程中師生的互動和交流具有雙向性和依存性,良好的師生溝通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10]。課程體系建設應重視學習者需要,從個性化學習角度出發(fā),以專業(yè)課程建設為抓手,同時在制度保障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專業(yè)的多元評價。藏漢雙語教學改革是發(fā)揮地方民族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經濟能力的重要舉措,藏漢雙語學生個性化的研究是重中之重,需要在今后進一步加強分析研究,為進一步優(yōu)化藏漢雙語教學策略提供理論保障。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索迪.本科階段民族語文專業(yè)課程體系研究--基于X校學習者需求滿意度視角[D].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
[2] 付淑娥,娜仁圖雅.民法蒙漢雙語教學理論探討與進路選擇—以內蒙古民族大學為例[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9.7(3):84-87
[3] 包天花.“一帶一路”背景下高校蒙漢雙語專業(yè)教學改革探詢[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9(11):130-132
[4] 白瑪卓嘎,龐亮亮,郭健斌.基于學生意愿的西藏高校藏漢雙語教學研究[J].大學教育,2019.1:118-120
[5] 彭毛措,張國恒等.民族地區(qū)初中藏漢雙語物理教學質量研究[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0(3):80-85
[6] 王秀艷,代征遠.高校專業(yè)課蒙漢雙語授課教師教學能力構建研究-以西方經濟學課程為例[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8.6(6):34-38
[7] 呂曉娟,張曉文.藏漢雙語學生學習困境與對策—以甘南藏族自治州Z中學為例[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9.7(4):43-51
[8] 梁廣交,李昌吉,周毛加.基于民族地區(qū)高校數學實驗教學與建設的探析—以數學與應用數學(藏漢雙語)專業(yè)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9.12:103-106
[9] 蘇布登格日勒,薩仁高娃等.民族地區(qū)高校蒙漢雙語授課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8:72-75
[10] 黨寶寶.藏族中學生理科課程學習現狀的調查與分析—以甘肅藏區(qū)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9.30(4):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