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洋
“我著急出門,孩子卻磨磨蹭蹭地在那里玩,我叫了一次又一次,他還是自顧自地在玩那團爛泥巴”。“我們帶他去超市購物,和他說了一遍又一遍不要亂跑,結(jié)果不出五分鐘他就在我們挑選蔬菜的時候不見了蹤影”。“朋友馬上要來家里做客,我讓孩子趕緊把自己的東西整理好,結(jié)果十分鐘過去了,他什么也沒做”……
學(xué)齡前期的家長們經(jīng)常傾訴擁有一個“不聽話”孩子的痛苦,他們惱火、疲憊、無能為力,感覺自己對孩子說的話好像進入了宇宙黑洞,自己提出的每一個要求孩子都不為所動,于是家長們非常崩潰地問我:“到底如何才能擁有一個聽話的孩子呢?”
孩子不聽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也多種多樣。
學(xué)齡前期通常指兒童3~6歲這個階段,在這個短暫的時期兒童學(xué)習(xí)語言、掌握口語,但隨意性很強;開始樹立自我意識,但行為卻總是以自我為中心,還顯得非常幼稚和任性;他們自我控制力還較差,有時破涕為笑、轉(zhuǎn)怒為喜……沒錯,那就是你的孩子,和全世界的正常孩子一樣,擁有他們此時該有的樣子。
通過我的觀察,還存在另外一些情況: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家長們根本沒有把話說清楚。
比如我們周末帶孩子去超市,在超市門口很多家長就要和孩子講規(guī)矩了,我們對孩子說:“寶貝兒,一會逛超市你要乖乖的。如果你表現(xiàn)好的話,在我們快到收銀臺的時候,你可以任意選一個零食作為獎勵?!边@個時候一切都還是一副和諧的樣子,孩子開心地答應(yīng),我們也以為萬事大吉了。但是沒過幾分鐘,我們就發(fā)現(xiàn)孩子開始“不聽話”了,在我們專心挑選水果的時候一轉(zhuǎn)頭就不見了蹤影,嚇得我們一身冷汗。
我們趕緊放下正在挑選的東西,開始呼喚并尋找他,當(dāng)我們終于在幾排貨架后找到他的時候,松了一口氣,并不由自主地憤怒起來:“我們不是約定好了要乖乖的嗎?”但是念在他“初犯”,我們強忍下怒氣,沒有立刻剝奪他獲得獎勵的權(quán)利。
結(jié)果沒過一會,小家伙又跑得不見蹤影了,并且在我們急切地呼喚他的時候,他興致沖沖地拿著一大堆我們并沒有打算給他購買的糖果向我們跑來,問也不問地放到了購物車?yán)?。這個時候我們感到更加惱火了,“他為什么就是要和我對著干?我不讓他跑遠(yuǎn),他非要跑遠(yuǎn),我不要他買糖果,他就是要買糖果”。幾個回合下來,我們終于暴跳如雷:“你這個孩子怎么這么不聽話,你休想得到我之前說的零食獎勵了?!庇谑呛⒆娱_始大哭大鬧,我們的周末采購就這樣敗興而歸。
很多朋友看到這里會說:“沒錯,我家就是這樣”。其實大家只要仔細(xì)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上面的情景中有一個很嚴(yán)重的問題,就是“信息不對稱”。
我們讓孩子“聽話”,“聽話”到底指什么呢?我們覺得“聽話”的內(nèi)涵是不要離開我們的視線、沒有經(jīng)我們的允許不可以隨便拿貨架上面的東西。但是孩子可能覺得“聽話”是指沒有隨意哭鬧,在聽到我們呼喚的時候以最快的速度回到我們身邊。所以在我們認(rèn)為孩子“故意和自己作對”的時候,可能孩子也是這么覺得的,他們覺得爸爸媽媽莫名其妙,不知為什么就大發(fā)雷霆并剝奪了自己獲得獎勵的權(quán)利。
“你要乖乖的”這個命令實在是太空洞了,就像每次長輩們對我們說的:“你要好好吃飯呀”一樣,不具有任何可操作內(nèi)涵。是頓頓都吃肉吃菜算是好好吃飯,還是三頓變四頓算好好吃飯呢?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理解。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一個聽話的孩子,第一步就是自己先把話說清楚。我們在進超市前可以和我們的孩子說:“寶貝兒,一會在逛超市的過程中,媽媽要求你要一直待在你一伸手就能碰到媽媽的地方,同時不可以沒有經(jīng)過我的允許就拿貨架上的商品,如果在整個過程中你都可以這樣做的話,那在要到收銀臺的時候我會讓你挑選一個糖果作為獎勵,你看好嗎?”
將“不許亂跑”改為“不許離開我的視線”,將“把房間收拾好”改為“把床單疊成整齊的正方形”,將“把廚房收拾干凈”改為“把桌子上的所有餐具洗干凈”,將“快點走,不要磨蹭”變成“現(xiàn)在放下手中的玩具,穿好衣服”,看看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吧。
上面的方法你都已經(jīng)照著做了,也許孩子還依舊“不夠聽話”,那不妨請你“蹲下”來,從孩子的角度去看一看他們的世界,聽聽他們的想法,體會他們的感受。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我們不必強行阻止孩子的亂跑行為,可以及時觀察和發(fā)現(xiàn)孩子的興趣點,以興趣點來引導(dǎo)孩子遵守規(guī)則或完成任務(wù),做得好時要及時給予肯定。
留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分享心情和表達(dá)情緒,不要馬上去判斷、責(zé)備或者指示,容許孩子有自己的主見,用適當(dāng)?shù)穆殬I(yè)身份(例如小組長)來限制孩子不遵守規(guī)則的行為,激發(fā)孩子的主動性,讓真正的“配合”從孩子的自身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