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思勛, 魏紅艷, 史宏亮*
(1.北京林業(yè)大學林學院,北京100083; 2. 西藏自治區(qū)林業(yè)和草原局森林病蟲害防治站,拉薩850000)
青藏高原地處亞洲內陸,是我國最大、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擁有十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成為研究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基地(王保海等,1997)。由于對環(huán)境變化的極高敏感度,蝴蝶在環(huán)境指示生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吳樺,2007)。絹蝶是一個十分特殊的類群,多數(shù)種類對高原環(huán)境氣候有著十分嚴格的適應性,是研究高原昆蟲的重要對象。因此對絹蝶的多樣性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在2020年度的西藏物種考察過程中采集到雄蟲和雌蟲各1頭,經(jīng)鑒定為斯托絹蝶ParnassiusstoliczkanusC. & R. Felder, 1865,屬于鱗翅目Lepidoptera鳳蝶科Papilionidae絹蝶族Parnassiini絹蝶屬。目前,世界已知絹蝶屬種類50余種,部分種類的分類地位仍存在一定爭議。我國已知42種(武春生,徐堉峰,2017)。本文增補采集于西藏自治區(qū)的1個中國新記錄種,即斯托絹蝶。
斯托絹蝶最初被作為獨立種發(fā)表(C. & R. Felder, 1865)。由于其所在的Koramius亞屬關系較為復雜。該物種的分類地位在歷史上曾存在一定的爭議。Ackery(1975)將其作為翠雀絹蝶Parnassiusdelphius的亞種處理,即Parnassiusdelphiusstoliczkanus。但目前,更多學者均承認其獨立地位,將其作為獨立種進行處理(Weiss,1992;Omoto & Kawasaki,1998)。
斯托絹蝶ParnassiusstoliczkanusC. & R. Felder, 1865中國新記錄種
ParnassiusstoliczkanusC. & R. Felder, 1865: 138. Type locality: Ladak, Thibet.
雄蝶(圖版Ⅰ: 1、2):翅展:47 mm,觸角長:11 mm,軀體黑色并有密毛覆蓋,觸角短,棒狀,端部膨大。
翅黃白色,翅脈黃色,前翅頂角較尖,外緣帶明顯,半透明暗色,亞外緣帶深灰色,中室外橫帶僅前半部可見。中室內2黑斑顯著。后翅亞外緣有5、6個黑色圓斑,后2~4個圓斑上有藍色區(qū)域,M1與 M2之間及臀角處各有一具黑邊的淡橙色圓斑,但臀角橙斑明顯小于中部。翅基部與后緣散生灰色鱗片,腹面斑紋與背面相似。
雌蝶(圖版Ⅱ:3、4):翅展:47 mm,觸角長:10 mm,軀體黑色并有密毛覆蓋,觸角短,棒狀,端部膨大。
翅黃白色,翅脈黃色,雌蝶斑紋與雄蝶相似,但后翅中部及臀角的橙紅色斑更鮮艷,后翅亞外緣黑色圓斑上藍色區(qū)域更顯著。
觀察標本:1♂,西藏自治區(qū)札達縣曲松鄉(xiāng)馬陽拉山口,78.981 0°E,31.894 3°N,海拔5 250 m,2019-Ⅶ-18,葛思勛。
觀察標本:1♀,西藏自治區(qū)札達縣曲松鄉(xiāng)馬陽拉山口,78.981 0°E,31.894 3°N,海拔5 250 m,2019-Ⅶ-18,史宏亮。
斯托絹蝶在世界范圍內共記錄14個亞種,其中P.s.florenciaeTytler, 1926與P.s.spitiensisBang-Haas, 1927的已知分布記錄中包括了Tibet(Weiss,1992),但在這些亞種發(fā)表的年代,Tibet的概念并不完全等同于我國現(xiàn)今的西藏自治區(qū)。對Tibet概念的混淆導致部分資料在敘述該種的分布范圍時,將我國西藏劃入其分布區(qū)內。作者通過對原始文獻的考證發(fā)現(xiàn),P.s.florenciaeTytler, 1926的模式產(chǎn)地記述為“near Phup, Hundes, North of Tehri Garhwal, at 15,000 feet.”,其中Tehri Garhwal為今印度北阿坎德邦下設區(qū)域。P.s.spitiensisBang-Haas, 1927的模式產(chǎn)地記述為“Spiti: Tum Tum Thang mont., nordwestl. von Pu(=Poo), n?rdl. des Sutley Flusses. Juli 5 000 m”,該地位于今印度喜馬偕爾邦境內。綜上所述,此前該種的所有分布記錄均位于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境內,我們此次所采集到的標本為該種在中國境內分布的首次記錄。
從采集地點來看,本次于西藏自治區(qū)內記錄的斯托絹蝶與P.s.spitiensis亞種的模式產(chǎn)地最為接近,且經(jīng)過比對,其形態(tài)上與該亞種亦比較吻合,故將我國西藏札達縣所發(fā)現(xiàn)的斯托絹蝶初步鑒定為P.s.spitiensis亞種。
斯托絹蝶所在的翠雀絹蝶種組(Thedelphiuscomplex)共包含6種。盡管本種的近似種翠雀絹蝶在不同亞種與色型上形態(tài)極為多變,但仍可依據(jù)后翅橙紅色斑及藍黑色斑的數(shù)量與位置較易的區(qū)分這2種絹蝶。依靠雄性外生殖器形態(tài)特征對該種組內物種進行分類存在很大困難,種內個體雄性外生殖器形態(tài)差異有時甚至大于種間差異(Weiss,1992);故本文不再對雄性外生殖器進行描述,僅簡要對比描述斯托絹蝶與翠雀絹蝶雌性臀袋的形態(tài)特征。
形態(tài)特征對比:斯托絹蝶臀袋:米黃色,較小;長約3 mm,末端分歧不明顯;角質自腹面整體環(huán)繞至腹部背側;臀袋整體扁狀,側面多皺褶,形成顯著側溝;側溝向臀袋末端集中,呈卷曲狀。翠雀絹蝶臀袋:米黃色,較斯托絹蝶略大;長約4.9 mm,末端分歧明顯,并有外展趨勢;角質自腹面整體環(huán)繞至腹部背側,并在近中央處斷開;臀袋整體稍扁,側面無顯著側溝。
致謝:對以下人員在本文研究和寫作中提供的幫助致以誠摯的謝意:朱平舟(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閆巍峰(北京林業(yè)大學)、李華釗(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黃灝(山東青島);特別感謝趙斌(西藏自治區(qū)森防站)及其他森防站工作人員為本研究提供的幫助,感謝宗世祥老師(北京林業(yè)大學)對本研究的鼎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