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之
◆摘? 要:無論怎樣愛憎分明的表達,魯迅對青年人依然懷揣一顆赤誠的“長者之心”。魯迅為民族的希望而悲,為中國的未來而哀,他的痛心和憤怒更加表明了他對中國青年的無比熱愛和殷切期盼。魯迅不是領(lǐng)著青年走,而是同青年一起跑,同青年一起發(fā)光發(fā)熱,這正是魯迅偉大人格魅力之所在。
◆關(guān)鍵詞:魯迅;青年;文藝救國
談及魯迅,不少人會說,魯迅和青年的關(guān)系一向不好,責任主要在魯迅那里。這是一個片面的結(jié)論,有必要解開歷史面紗,還魯迅一個公道,給當代青年一個真理。因為魯迅說過,“我一向是相信進化論的,總以為將來必勝于過去,青年必勝于老人”在魯迅的文章中,“青年”一詞一直是高頻率詞匯,而在魯迅的生活中,交往最多的人幾乎清一色是青年。他對待青年既愛護幫助,又喜歡與其論戰(zhàn),含沙射影地批評青年們的缺點。巴金曾評價魯迅說:“他是把年輕人當作朋友跟他們交往的。他不教訓人,不說教,他以身作則,處處給年輕人做榜樣;他幫助青年,扶持青年?!苌儆腥讼袼菢拥貝圩o青年。”由此可見,無論怎樣愛憎分明的表達,魯迅對青年人依然懷揣一顆赤誠的“長者之心”,依然希望廣大青年人“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
作為高中教材僅存的幾篇魯迅文章,《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都刻畫了許多青年形象,魯迅對這些革命青年的犧牲感到十分痛心,對造成犧牲的社會黑暗表達了強烈憤慨。魯迅之悲之憤,并不完全源于青年們以“共產(chǎn)黨”的身份流血犧牲,也不完全關(guān)系到革命運動的損失和破產(chǎn)。在魯迅眼里更重要的,在于他們是中國優(yōu)秀的青年,是中國的文藝青年,是中國有希望的青年,可他們卻死了。魯迅沒有大力彰顯烈士們身上“共產(chǎn)主義”的特質(zhì),只是反復表明他們是中國的青年,是中國的希望,可憐他們死在了流氓政治的屠刀下,倒在了曙光照耀前的黑暗中。魯迅為民族的希望而悲,為中國的未來而哀,他的痛心和憤怒更加表明了他對中國青年的無比熱愛和殷切期盼。
站在唯物史觀的立場上,我們自然會理性看待魯迅對青年這種特殊的態(tài)度。受達爾文主義影響,他認為青年是關(guān)系國家前途命運的重要力量,只有教育好青年,中國的身子骨才能挺立起來。誠然,后期魯迅在思想上倒向共產(chǎn)主義,評價青年也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尤其敬佩殷夫、柔石這些躍出戰(zhàn)壕徑直沖向敵人的革命青年,但他仍然不贊成這樣的流血犧牲,更憤慨偷偷中傷革命者的暗箭和冷槍。換句話說,在魯迅那里,思想啟蒙是大于救亡運動的。豈不知,廢不掉舊制度就革不掉舊文化,革不掉舊文化,青年也要變迂,變壞、甚至變反動,如此一來國家依然沒有強盛的可能。所以,唯有將鮮明的立人主張滲透在對寫作、對青年的態(tài)度中,才能實現(xiàn)文藝救國的夢想。
但真正做到“擺脫冷氣向上走”的青年只是少數(shù),魯迅之所以寫下這般懇切的文字,也是因為窺見了現(xiàn)實的荒涼。魯迅性情耿直,眼里揉不得沙子,他向著國民的劣根性猛烈開火,揚眉怒懟青年短,指責年輕人“大半還是彎腰曲背,低眉順眼,表示著老牌的老成的子弟,馴良的百姓。”漸漸魯迅又發(fā)現(xiàn),年輕人不僅在精神上不作為,更有品行上的不端正。“今之青年,似乎比我們青年時代的青年精明,而有些也更重目前之益,為了一點小利,而反噬構(gòu)陷,真有大出于意料之外者?!蹦贻p人的麻木、自私,令人失望,深感無力的魯迅吶喊著“救救孩子”,救救中國的年輕人,警醒世人不要在無知中摧殘中國的下一代。
魯迅這種強勢的文字攻擊,自然會遭到很多青年的反感,于是一些激進的青年開始與魯迅論戰(zhàn),批評他火氣很大,總以導師自居,認為“魯迅”已經(jīng)死去。但魯迅深知年少輕狂的道理,明白青年“大都有憤激一時的缺點”,往往“一時特別憤激,事后卻又悠悠然?!彼⒎枪室怅裰馀c青年作對,而是通過斗爭嚴肅地批評青年沖動魯莽的毛病,告誡青年要有冷靜縝密的頭腦與克服短板的勇氣,做事穩(wěn)扎穩(wěn)打足履實地,其長者氣度可見一斑。正是因為對這個群體的熟知、重視與愛惜,魯迅才會甘愿費心竭力地與之斗爭,將斗爭的矛頭直插在青年軟肋上。
雖然魯迅的筆桿子異常強硬,可對待青年非常恭敬有加溫柔有余。他不遺余力地幫助青年寫作,許廣平就曾回憶說:“逐字逐頁的批改文稿,逐字逐句的??弊g稿,幾乎費去先生半生功夫?!毕衩┒?、巴金、蕭紅、蕭軍等著名作家,都曾得到過魯迅的幫助。在日常生活方面,魯迅更是慷慨大方,甚至出現(xiàn)所謂的“義子”攜女友在魯迅家中白吃白住的現(xiàn)象。魯迅曾立誓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從此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弊x來頗有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味道,或許偉人都甘愿自己接受命運的鐐銬,留給青年一片廣闊的藍天。
有一點要注意,魯迅與青年之間并非是單向的扶持關(guān)系,魯迅也受到了青年人的鼓舞。魯迅給了青年以教導,青年給了魯迅以熱情,他們是師生又是摯友,就像巴金所說,“我們也可以說,跟先生來往的許多青年在先生身上也產(chǎn)生了好的影響。先生能夠保待他那垂老不變的青年的熱情,原因之一就是:他跟青年的交往始終未斷?!濒斞覆皇穷I(lǐng)著青年走,而是同青年一起跑,同青年一起發(fā)光發(fā)熱,這正是魯迅偉大人格魅力之所在。
只有正確認識魯迅與青年的關(guān)系,魯迅在我們眼中的樣子就不再是教科書中冷冰冰的簡介,而是有血有肉的人。魯迅對青年誠摯的期望,讓我們明白了作為新時代青年之責任依舊重大;魯迅對青年的恩怨糾葛,讓我們認識到“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光輝思想的偉大意義;魯迅對青年的奉獻犧牲,更讓我們看到了魯迅“俯首甘為孺子?!钡膫グ度烁?。
參考文獻
[1]魯迅.三閑集《序言》.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2]巴金.我認識的魯迅先生.見《魯迅回憶錄》二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78.
[3]魯迅.熱風·隨感錄四十一.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4]魯迅.論睜了眼看.1925.7.22.
[5]魯迅于1933年6月18日致曹聚仁.
[6]魯迅于1934年2月7日致曹靖華.
[7]魯迅文集《墳》中的《我們怎樣做父親》.
[8]巴金.萌芽50年精華本-散文詩歌卷.二十一世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