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是通過《覺醒年代》這部劇認識陳延年的。對于這位29歲犧牲于敵人屠刀之下的青年,人們從書中、從影像資料中、從祖國大地上尋找他的故事。
有人去龍華烈士陵園祭奠他,有人去安徽省合肥市為紀念他和弟弟陳喬年而命名的“延喬路”上獻花,有人寫關(guān)于他的故事……有網(wǎng)友說,陳延年寫文章用過的筆名是“人”。微博上有關(guān)于他的“超話”,里面的成員十分活躍,當下的許多青少年愛他,懷念他,是因為他曾經(jīng)那樣熱烈地愛著我們的國家和人民。
陳延年的父親是陳獨秀,他創(chuàng)辦了《新青年》雜志,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陳獨秀的標簽過于鮮明,色彩過于濃烈,因此很多人并不知道他有陳延年、陳喬年這樣優(yōu)秀的兒子。
陳延年像一個革命的苦行僧,為自己立下了著名的“六不”原則——不照相,不脫離工農(nóng)群眾,不談戀愛,不濫交高朋名人,不鋪張浪費,不大飲大食。因為覺得父親既要做革命者,又想要家庭,難以兼顧,所以陳延年不戀愛不成家。他很少照相,則是出于地下工作的需要。因此一些歷史教材在提到著名的省港大罷工的領(lǐng)導(dǎo)人時,沒有提到他的名字。
陳延年出身于書香門第,又曾留學(xué)法國,可他模樣淳樸,據(jù)說皮膚黑而粗,很像一個普通工人,因為經(jīng)常勞動,還跟工人們一起拉過黃包車,所以能和工人打成一片。若不是叛徒出賣,他被捕的時候,就不會有人知道他是黨的干部。在獄中,他說自己是這家人雇的燒飯師傅,特務(wù)看他衣衫襤褸,皮膚黧黑,一開始竟相信了。
1927年7月5日,《申報》刊登了吳稚暉致淞滬警備司令楊虎的一封信,信中熱烈祝賀楊虎殺害了陳延年:“彼在中國之勢力地位,恐與其父相埒,蓋不出面于國民黨之巨魁,尤屬惡中之惡!上海彼黨失之,必如失一長城?!?/p>
他在龍華的屠場就義時,寧死不跪,被亂刀砍死,犧牲得非常慘烈。敵人對他用盡酷刑,可他是一個硬骨頭。后來,他的弟弟陳喬年、戰(zhàn)友趙世炎,也都在龍華被殺害。
魯迅先生在文章中寫道:“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龍華,也有屠場,我有好幾個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
他們?nèi)司L眠于龍華烈士陵園,常常有很多人去探望他們,給他們敬送鮮花和他們生前喜歡的食物,希望告訴他們,我們今天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有一位網(wǎng)友專程去龍華烈士陵園探望陳延年,一位大叔問:“他是你的親屬嗎?”這位網(wǎng)友想回答“是”,又有些猶豫,回去的路上十分后悔,覺得自己應(yīng)該這樣回答:“對,他是我們所有中國人的親屬?!?/p>
(米一陽摘自微信公眾號“閆晗”,陳 曦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