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梅志
第一次見小李是在精神科門診,那次我的門診患者比較多,其中一位患者就是小李,但輪到他時卻不見人。只能順延叫了下一位患者,直到我接診完其余病患,已近中午,邊收拾東西邊等小李。診室的門被推開了,怯生生地探進一個腦袋問:“醫(yī)生,請問你們醫(yī)院有增高藥嗎?或者能夠增高的其他方法,手術也行。”我心里想,小李怎么還不來?再不來我只能下班了,隨口回了句:“應該沒有吧。”只見他一下子把門推開,雙手交叉放在胸前,很生氣地說:“他竟然騙我,非讓我掛精神科的號,說你們能給我解決問題?!蔽疫@才知道他就是我要等的最后一位患者。我馬上把小李請進診室,進行了進一步的了解。
小李給我的第一印象確實是瘦瘦小小,身高大約一米六,看起來像個初中生,與同齡孩子相比,確實矮了不少。小李說他今年剛滿20歲,正上大二,來醫(yī)院的唯一目的就是治療身高,怕一旦錯過生長期,就再也沒機會長高了。他還說:“能想到的辦法都試過了,也已經去了多家醫(yī)院,做了很多檢查,看了多位骨科專家的門診,他們都說骨齡沒閉合,還是可以繼續(xù)長高的,只是讓我加強運動、增加營養(yǎng)之類的。這些都沒有用,我還是班里最矮的。其中一位醫(yī)生建議我掛精神科,沒想到他騙我?!眴査麙焯柡笕ツ膬毫??他說:“其實我一直在門外角落里,見門診排隊的人太多,我不想被那么多人看到,等他們都看完走了,才過來的。醫(yī)生,我沒精神病,你再幫我打聽打聽咱們醫(yī)院到底能幫我長高嗎?我真的很在乎這個!”
通過小李后面的敘述,我逐漸了解了小李的困惑,他認為從小學起因自己個子矮小,就經常被別人取笑、愚弄,如從同學、老師甚至父母家人說話的語氣、眼神、動作中就能感受到來自他們的歧視。高中時這種感覺更明顯,總因為這些事情與他們發(fā)生爭執(zhí),甚至肢體沖突,最后同學們都不愿和自己玩,幾乎沒有朋友,感覺自己很孤獨、自卑。做什么都沒有興趣,認為自己目前所有的不愉快都是因為個子矮造成的,為此也喪失了很多機會。如擔心被同學拒絕,很少參加集體活動,總是顯得與他人格格不入,嚴重影響自己的學習、生活和交友,自感很痛苦,甚至覺得自己在世上有些多余。
聽了小李的描述,我識別出令他感覺不適的身高問題背后的當下想法(“我不開心,沒人能理解我,我很自卑”),以及他的行為問題(“孤立自己”)、花費大量時間、精力求醫(yī)問藥、檢查,試圖尋求幫助。這些問題行為來自小李的負性自動思維,同時也反過來強化了他這樣的思維。我將我的理解告訴了小李,小李也反饋說我與他之前見過的骨科醫(yī)生不同,也對我的分析進行了肯定。在得到小李積極的反饋之后,我告訴小李我有信心將他的問題處理好,并告知小李我們接下來合作中采取的認知行為療法的治療計劃。
按照事先的治療計劃,我將治療共分三個階段。
初始階段的目標是建立治療聯(lián)盟并收集信息。因小李自身的安全感、對他人信任感不足,之后和小李的兩次會談方面也有一些小困難,但我都會努力在每次會談期間展現(xiàn)所有在治療環(huán)境中必備的基本素質:熱情、共情、關心、無條件積極關注和尊重。我使用共情的陳述,全神貫注地傾聽,精準地總結小李的想法和感受,以此來顯示我對小李的尊重,讓他感覺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第二階段,我和小李一起討論了他所羅列的問題,如:“我很在意別人眼中的自己,以至于會經常關注別人的一舉一動,甚至會回避社交,避免接觸他人;我覺得別人過得都比我好;為什么倒霉的總是我;等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幫助小李對他的負性自動思維進行評估并做出反應,要求小李將新的理解總結下來。
在未來的一周中,要用新的、更加現(xiàn)實的方式來思考問題并執(zhí)行解決方案,反復進行訓練。如他提出想主動結交一個新朋友試試,我們共同探討他的顧慮,“我的朋友不想跟我一起出去,我太矮了,和我出去有些丟臉?!蔽夜膭钏鲂袨闄z驗,事實證明,朋友接受邀請并欣然赴約,并不是朋友不想和他出去,而是小李的自卑心理在作祟,一旦小李識別并改正歪曲的思維,就會從問題的解決中獲益,如他意識到身高并不是阻止他與他人交朋友的因素。
之前他將對自己不滿意的原因全部歸咎于身高不夠,認為只有身高夠了,自己才能得到幸福。我們正式探討了身高的問題,首先我沒有像他身邊其他人那樣列舉很多身材不高的名人的例子,我沒有否認他的身高事實問題或者讓他確信他的想法偏激得有些不切實際,而是我們一起去探索?“你有什么證據(jù)能夠證明你的想法是正確的?有沒有看待這個問題的其他方式?如果你改變了想法又會怎么樣?”幫助他識別關鍵的不合理的認知。